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9 毫秒
1.
加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教育是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一项重大举措,有利于提高我国农民的素质,增强就业能力,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有利于改革和完善我国职业教育体系。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已经初步形成培训教育制度化、培训主体多元化、教学模式多样化、培训就业服务一体化等特点。当前应加大政府和社会的投入支持力度,健全运行机制,促进其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合理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关系到我国新农村建设和社会稳定的重大战略问题。当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着受教育水平较低、转移就业缺乏稳定性和有序性等困境。职业教育是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职业技能,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外有效转移的重要渠道。要顺利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训。因此,提出以发展职业教育促进劳动力顺利转移的对策,实现职业教育和劳动转移的双向发展。  相似文献   

3.
开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不仅有利于提高我国农民的职业素质,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有效地转移,而且有助于改革和完善我国农村教育体系。在新的历史时期,必须以城乡社区为依托,以就业为导向,创新培训模式,构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体系,引导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与就业。  相似文献   

4.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教育的特点与发展对策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从2004年4月由农业部、财政部、劳动保障部、教育部、科技部和建设部共同实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以来,全国兴起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热潮。这是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大举措,应从战略高度认识其重大意义,正确把握转移培训教育的特点,促进其健康发展。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重要战略意义开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不仅有利于提高我国农民的职业素质,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有效地转移,而且有助于改革和完善我国农村教育体系。(一)有利于提高我国农民的综合素质,增强其就业与创业的能力。随着农业市…  相似文献   

5.
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现状已无法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农村教育的现状也未能适应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形势.继续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大力发展以就业为导向的农村职业教育,加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发挥教育提升农民素质和技能的功能,应是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的合乎实际的办法.  相似文献   

6.
搞好农村职业教育 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关键在于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围绕转移抓职教,抓好职教促转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培训,努力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和就业能力,是有效促进劳动力转移的基础环节。目前我们需作好以下工作:  相似文献   

7.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十分突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农村职业教育一方面要确立为“三农“服务的办学思想,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率,减少新增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增长率,另一方面要主动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展各种就业培训和技术指导,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岗和就业作贡献。  相似文献   

8.
职业教育发展与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内在制约因素及其后果,提出更有效地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的根本途径,即加强对职业教育的统筹规划,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法规,强化职业准入、城市准入、年龄准入,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加强职业指导,建立健全就业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9.
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加快农村成人教育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加快农村成人教育改革李维生,马兴华,赵玉荣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转移,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跨世纪难题。面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实际,我国农村成人教育事业理应进行调整和改革,多种形式的就业培训必须迈出坚实的步伐。一、我国农村剩余...  相似文献   

10.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合理有效地转移剩余劳动力是关系到我国新农村建设和社会稳定的重大战略问题。文章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的困境进行了分析,并对农村职业教育在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作用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最后提出发展农村职业教育、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困境的相关对策:转变办学观念、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开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专项培训、加大政府投资力度等。  相似文献   

11.
农村职业教育面临的困境与对策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分析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所面临的困境,提出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必须从面向"三农"转为面向城乡,从单一就业教育转为就业与升学教育并重,从为本地积累新生劳动力转为向外地大批量转移新生和剩余劳动力,并对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2.
职业教育不仅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不仅直接关系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而且影响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尤其在当前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观背景下,无论是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还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培训与转移,都离不开职业教育。为此,对当前农村职业教育的现状分析有利于我们立足市场,找准定位,探索新形势下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叩问新课改     
薛富囤 《山东教育》2004,(31):12-13
然而最严峻的问题还在于农村转移劳动力培训。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源开发也许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最重要的基本条件,如果缺乏基本的国民教育和技术培训,大多数农民就很难找到非农就业的机会,适应新的就业岗位的需要。更何况,农民受教育的程度与他从事非农就业的收入呈明显的正相关。但是当前农村职业教育薄弱是不争的事实,依靠现有力量解决庞失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确力不从心,而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相对较快,实力较强。如果在义务教育阶段加入基本的农业技术或其他职业技  相似文献   

14.
当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群体的就业途径仍以城市化转移就业为主。单一性的城市化转移就业途径在城乡经济发展的新趋向面前已暴露出种种弊端。因而,该群体的就业途径、社会经济价值的实现途径迫切需要走向多元化,而其前提条件便在于多元适需的职业教育与培训。  相似文献   

15.
在分析我国城市化进程中转移农民的受教育水平和就业现状的基础上,从职业教育如何促进农民转移的角度探讨了职业教育在满足转移农民的教育需求上的不足,并针对这些不足提出了职业教育如何在运行机制上进行改革,以通过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文化水平和就业技能而促进他们有序、高质量地向城市转移并实现再社会化的转变过程。  相似文献   

16.
改革职业教育运行机制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我国城市化进程中转移农民的受教育水平和就业现状的基础上,从职业教育如何促进农民转移的角度探讨了职业教育在满足转移农民的教育需求上的不足,并针对这些不足提出了职业教育如何在运行机制上进行改革,以通过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文化水平和就业技能而促进他们有序、高质量地向城市转移并实现再社会化的转变过程.  相似文献   

17.
徐秀华 《文教资料》2014,(23):100-100
中国是一个有13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也是一个劳动力大国。从总量上看,中国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的矛盾将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存在。劳动力供给过剩和就业需求相对不足使城市和农村都产生剩余劳动力。职业教育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提高劳动力素质,增强其职业能力;回避二元结构体制的障碍;提高劳动力转移的能力;促进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职业教育在城市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必要性在于:职业教育是知识型剩余劳动力转化为优质潜在人力资源的迫切需要;职业教育是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的迫切需要。实践证明,职业教育和培训是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的必要途径和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8.
"三农"问题与农村职业教育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三农”问题需要职业教育的科技武装;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需要职业教育的就业培训; 低收入农民走困,需要职业教育的智力支撑。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深化内部改革,强化政府行为和投入。  相似文献   

19.
针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现状,着重分析培训主体、培训体制、培训项目、就业市场等主要因素对培训效果的影响,提出转变培训观念、完善培训管理体制、明确培训责任主体、整合培训需求、确立科学的培训目标、构建完善的教育培训与就业信息服务体系等有效措施,以期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教育培训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农村初级中学大力开展中等职业教育不仅是降低农村初级中学辍学率,增加农村教育新引力的需要,而且有利于促进传统教育观念和就业观念的转变,还可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推动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结合我国农村教育现状,需要采取的措施有:转变农村初级中学的教育观念和农村职业教育的观念;在农村初级中学尝试采取不同的形式,纳入中等职业教育内容;课程设置坚持基础文化课与职业技术课并重的原则;做好经费、师资和设备的保障工作;实行"双资格"制,建立初级中学的职业教育同其他类别的教育沟通与联系的机制和平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