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谈谈《运动训练新思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 关于对训练理论建设中新思路与旧思路,继承与发展和创新的思考 茅鹏先生的“新思路”全书充满着新的观点,新的认识,他大胆地对传统的训练理论进行“冲击”,这是难能可贵的,我不仅十分赞尝,而且许多地方也有同感。因为,我一向认为,一个人总是在不断否定自己中前进的,同理,一个新的理论和观点的形成,也是在不断地对传统的理论进行否定中发展的。从总体看,茅鹏先生的“新思路”较好地体现了这一点。事实上,要做到这一点也不是很容易的。须知,否定自己长期形成的固有的观点和认识是很  相似文献   

2.
谈竞技修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王朝平同志: 读了您95年1月7日的来信,及随信转来的《运动员的竞技修养对其竞技活动效果的影响的研究》(提纲),很受启发。我觉得“提纲”已经提供了一种研究工作的初始条件和基础,很值得深入进行下去。祝您的研究胜利成功!  相似文献   

3.
金牌、竞技、竞技教育的本质联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去年,发现《体育学刊》在吉林体院的版面上“竞技系”的词句,有点担心,惟恐编辑们给搞错,查问此事,又给宋院长打电话,都说没错。没料到吉林体院启用“竞技系”名称。这个名称规范,反映出该系的本质,名实相副。老聃“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真言在吉林体院体现出来了,很好。这样,我就可以在此讲“金牌、竞技、竞技教育的本质联系”这个课题了。此课题的重要性在于,为了夺得金牌,必须遵循竞技的本质联系(规律)来办事。若违背了这条客观规律,就得不到金牌。我敞开来讲竞技,今天是首次。以前,只许讲这是运动,运动就是体…  相似文献   

4.
田径是我校的传统项目。前几年对径赛项目采取了积极措施,短跑成绩徘徊局面有所改观,男女生60米、男生100米均创常熟市纪录,而且接近苏州市纪录。可是,400米跑未能进入常熟的一流水平,远远落后于苏州市和省级运动会的水平。如何改变这一局面,是一个重要的课题。95年4月开始,我们在江苏省体科所茅鹏老师的帮助指导下,研究和试验了“三五一目标训练法”,取得成功。谨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试论茅鹏的学术思想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茅鹏自上世纪50年代初开始研究运动训练理论至今,己近半个世纪,其深刻的思考与大胆的探索自成理论体系。该理论体系对传统的运动训练理论从整体上进行了反思和质疑,成为我国体育学术界颇有争议的理论。就茅鹏的学术思想究竟属于“闪光的”,还是“平庸错误”的作了尝试性评论。  相似文献   

6.
《S与P的宿缘》续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看了《体育文化导刊》2002年第1期刊登的郝勤所写《S与P的宿缘》一文,觉得有新意,有收获。现作些补充性不同意见的讨论。一、“竞技”是不是“体育”,的确是体育学术界多年争论的问题。这种争论在“文革”前只在干部和教师内部进行,“文革”后上了公开发行的报刊。据我所知,主张竞技不是体育的学者中,虽然一直包括学有成就的老专家,但他们却一直占少数。对大多数体育理论研究人员和体育工作者来说,这是早已解决了的问题。但是为什么少数同志始终坚持竞技不是体育的意见呢?我认为主要问题在于争论双方对“体育”的涵义理解不…  相似文献   

7.
看了李根浩同志在2003年10月15日《钓鱼》半月刊发表的“答复傅常奇先生商榷的问题”的文章。根据李根浩同志文章的内容,我想再谈点看法,仍然围绕关于“设立种子选手问题”和“不准使用抄网”问题来谈。我认为,我们所要探讨的问题应该紧紧扣住“竞技垂钓比赛改革”这个主题来进行,而不是一般地休闲钓鱼活动内容。休闲钓鱼和竞技钓鱼比赛,无论在竞争程度或时间要求以及各项规划的遵守都有很大的区别;比赛就是比赛。一、种子选手(或称优秀选手)是在竞争中脱颖而出,而不是“保护”出来的当今社会,任何领域里的任何活动都充满着竞争,因为只有竞…  相似文献   

8.
《体育与科学》1987年第8期刊登了卢元镇同志《竞技运动是社会的缩影——与韩磊同志商榷中国竞技运动落后的文化根源》一文。诚如卢文所说,关于这一问题的争沦“涉及到竞技运动的起源、发展的动力,以及竞技运动的社会地位和文化背景。所以相信这场讨论对推动我国竞技运动的发展是有益的。”基于这种认识,笔者亦认为有必要  相似文献   

9.
西周的“射礼”是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文化源头。对这一源头的分析研究,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建立与完善,于“科技兴体”战略的实施,于竞技体育的健康发展,都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0.
惯于野钓的朋友中不服竞技池塘“冠军”、“高手”、“大师”者众多,也确曾有些竞技池钓好手在野外垂钓比赛中名落孙山。这使我产生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1.
<正> 最近,有的同志在体育课的听课与评课中开始注意学生在体育课上的心理活动,并提出与“生理负荷”相对应的“心理负荷”,以此作为评价一节课的参考标准之一。我以为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课题,值得深入探讨。可是,学生体育课上的心理活动,是开始于课前、贯串于全课的一个“心理过程”,用“心理负荷”的提法似乎不太确切,因此,我认为采用“心理过程状况”这一概念似乎更贴切一些。我觉得,在备课中除了备教材教法,安排密度、运动量,考虑思想品德教育之外,还要根据教材特点,场地、器材、气候等具体情况,预计学生心理方面可能的变化,事先设计好几套办法,以便临场运用。在课的进行中则要随时注意学生情绪上的变化,及时发现问  相似文献   

12.
一、前言把握时代的脉搏,做到思想、训练、管理与时代同步,已是当今竞技体育发展的迫切需要。从世界范围内的竞技体育发展的总趋势来看,运动水平日益提高,竞争愈来愈激烈,如何在竞争中求“生存”,在发展中求“兴旺”,适应时代的步伐,已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中央指出:要在本世纪内使我国成为世界体育强国。在世界重大比赛中名列前茅是体育强国的主要标志之一。出于这一要旨,国家体委在“西宁会议”上明确指出了“奥运会战略”是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指导思想,并提出战略研究“华东区先行”的要求。从系统观点看,华东区的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研究是我国奥运会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华东区的战略研究又必须建立在各省(市)研究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3.
看了张洪潭同志《对体育系办学方向的探讨》一文后,以后简称《探讨》。我对《探讨》中几个观点提出质疑,并与张洪潭同志商榷。第一、如何体现体育系的师范性问题《探讨》中首先提出了“体育系的培养目标是中学体育教师”,而不是运动员。这是对的,明确地肯定了它的师范性。但是《探讨》的整篇内容是从竞技体育角度下阐述  相似文献   

14.
人们常说“友谊第一,比赛第二”,这句话在文化视野下可以理解为礼仪第一,竞技第二。体育舞蹈本身具有文化礼仪的特质,注重对体育精神的展现,这就要求体育舞蹈选手不仅要有竞技水平,更要具备良好的精神文明素养与礼仪文化修养。在文化视野下,体育舞蹈礼仪文化有许多值得分析和讨论之处,可以在此基础上对体育舞蹈礼仪文化的提升提出参考性建议。  相似文献   

15.
民族传统竞技运动的社会价值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武 《体育与科学》2000,21(6):17-18
我国传统的民族竞技运动项目作为民间文化的传承形态,深深地根植于中华大地,并在传承过程中体现着自身的社会价值,这是本文作者探讨的主题。文章形成这样的观点,民族传统竞技运动是培养民族认同精神的有效形式;“武德”体现的民族传统竞技运动中的道德规范,具体地说有:①立身正直的处世之道;②尊师重道的人际关系;③“见利思义”和“舍已从人”的行为准则。  相似文献   

16.
王建强 《体育教学》2011,31(1):76-76
运动训练中的人格修炼是培养运动员人文精神的教育,即做人的教育。它不是一个独立的过程,而是渗透在运动训练和竞赛过程中的竞技教育。它是促进竞技向“人性化”的“道德竞技”转变的教育方式。人文精神这一概念是原北京大学王义道校长于1995年从美国引进的,他说:“人文精神是体现在人能否正确对待自我、他人、社会和自然。”这是一种态度,人文精神作为一种“态度”,目前已引起社会高度的重视。  相似文献   

17.
再论“竞技运动”与“群众体育”的协调发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再论“竞技运动”与“群众体育”的协调发展李力研竞技运动与群众体育都属于“体育”。这是我们的一般认识。然而,这两类体育毕竟又不完全是一回事,因此,它们需要保持一种“协调”的关系,特别是从行政管理的角度来讲,就显得更为必要。我这里就竞技运动与群众体育之间...  相似文献   

18.
当代以计算机为首的科技革命席卷大地,高速度是时代的节奏,而这种“节奏”必然属于“青年的”和“运动的”,可以说“运动的”和“青年的”是可以替代的两个形容同,没有一个社会领域能像体育这样,其身体条件和年龄优势如此不受限制地决定社会的承认,对于这一社会学的课题,本文企图作出阐释。1 青年竞技志趣与民族自信心 从某种意义上说竞技游戏,是最纯粹和最佳的逃避方式,当然说“逃避”是取消极意义,这的  相似文献   

19.
在当前体育教学改革的进程中,如何根据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和体育教学任务,将竞技体育运动这一丰富多采的“素材”转化成既具有教育意义又符合教学实际和学生身心特点,为学生所能从事和乐于从事的“教材”,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和难题。这也是各种理论观点和各种教改研究都难以回避和力图去解决的问题,是一个上承教学思想和课程研究,下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场地器材改革的中间环节。这一问题的解决将会大大推动体育学科的建设,促进体育教学改革向深入发展。但是,要将目的不同的竞技运动科学地合理地加工成体育教材,不但要对体育教学任务和竞技运动的性质进行深入的研究,还要探索竞技运动成为教材的各种可能性,并在研究的基础上寻找竞技运动教材化的方法,即研究竞技运动怎样转化成教材,需要哪些过程,这种转化可以有几种形式,这就是本文要谈的竞技运动教材化的方向和方法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竞技教育论,是对战后日本学校影响较大的一种思潮。这一理论至今还在不断地影响着日本的学校体育教学工作。一、竞技教育论的基本思路“竞技教育”这一概念,产生于20世纪初的美国。这一概念主要通过以竞技为中心的多种身体活动的教育价值,去替代过去以体操为中心的“身体教育”。从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初,竞技运动在学生的课外活动中非常兴盛,学校对这种活动的教育价值也表示了承认,并对能指导竞技运动人才的培养也给予了关心。更有竞技运动设施、器材和指导人员的充实,使体育教学计划中也引进了竞技运动内容。还出现了支持这种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