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本文以29名竞技体育学院在校健康男性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研究了120w定量负荷运动时模拟低氧环境对HRV频域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2500m模拟低氧环境120w定量负荷运动时,受试者的低频值(LF)较常氧环境显著性降低,高频值(HF)较常氧环境显著性降低,而LF/HF较常氧环境无显著性差异。研究结论:LF反映交感神经活动水平,模拟低氧(2500m)环境下LF比常氧下低,交感神经活动水平降低;HF反映副交感神经活动水平,模拟低氧(2500m)环境下HF比常氧下低,副交感神经活动水平降低;模拟低氧(2500m)环境下LF/HF较常氧无显著性差异,说明低氧对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均衡性的影响结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应激条件下20名优秀射击射箭运动员和40名普通大学生心率及心率变异性的分析,探讨优秀射击、射箭运动员自主神经活动的特点.方法:实验采用电脑游戏作为应激诱发材料,在被试操作的同时记录心率和心率变异性指标.结果:1)主动应激条件优秀的射击射箭运动员的焦虑体验显著低于普通大学生.2)两组被试在三个阶段的HRP主效应显著[F(2,116)=59.986,P<0.01],LF主效应显著[F(2,116)=9.731,P<0.01],HF主效应显著[F(2,116)=4.462,P<0.05],LFnu主效应显著[F(2,1163.821,P<0.05]HFnu主效应不显著.3)组间比较HF在不同阶段有显著主效应[F(1,58)=7.902,P<0.01].组别与阶段之间在LF[F(2,116)=4.884,P<0.05]和HF[F(2,116)=5.032,P<0.05]有显著交互作用.4)x2检验表明,预期阶段共同激活模式在两组被试中分布存在显著差异(x2=4.051,df=1,P=0.044);应对阶段共同激活模式在两组被试中分布存在显著差异(x2=5.714,df=1,P=0.017).结论:优秀的射击射箭运动员在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兴奋的强度和时间跨度上高于普通大学生,尤其副交感神经的调节功能更加强大;无论在预期和应对阶段运动员都以共同激活模式为主,相较于普通大学生,他们心率增加的幅度更小,单位时间内增加的坡度更平缓,活动也更稳定.  相似文献   

3.
研究目的:了解大学生对太极拳的兴趣程度,分析太极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研究方法:通过自制调查表,分组调查626名大学生对太极拳习练意识的概况;研究结果:已修组和未修组的兴趣率分别为35.8%、25.5%,两组兴趣率均较低,同时已修组高于未修组(x^2=7.7705,p=O.005);结论认为:调查发现大学生对太极拳的习练意识现状不佳,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多措并举、积极开展教学互动相结合等方式,提高广大学生对太极拳的认知和兴趣程度。  相似文献   

4.
以太极拳练习者为研究对象,阐述了太极拳运动对中老年妇女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太极拳习练组的血清MDA及LDL-C的水平与对照组相比下降明显(P〈0.05),而血清GSH水平明显升高(P〈0.05),并且习练太极拳一年以下的练习者的血清GSH值明显低于习练一年以上者,并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可见经常参加太极拳锻炼,能有效地增强中老年妇女的抗氧化能力,加强机体对自由基的清除,维持血脂正常水平,从而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太极拳对中老年妇女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二硝基苯甲酸缩合法测定血清谷胱甘肽(GSH)、化学比色法测定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硫代巴比妥酸缩合法测定丙二醛(MDA),沉淀法测定低密度脂蛋白(LDL—C),以同年龄段的少于参加体育活动的坐姿工作者作为对照组。结果:太极拳习练组较对照组的血清MDA及LDL—C的水平明显下降(P〈0.05),血清GSH水平明显升高(P〈0.05),并且习练太极拳1年以下的练习者的血清GSH值明显低于习练一年以上者,有显著地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经常参加太极拳锻炼,能有效地增强中老年妇女的抗氧化能力,加强机体对自由基的清除,维持血脂正常水平,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体育与科学》2018,(2):95-105
目的:通过循证研究探索放松训练对心率变异性频域指标(LF、HF、LF/HF)影响的共性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应用NoteExpress软件分别在中外文数据库检索到673篇文献,根据元分析标准最终纳入符合研究的文献27篇。采用RevMan5.3软件对纳入文献进行元分析,分析指标包括敏感性、效应量、发表偏倚、异质性。结果:(1)放松训练对LF、HF、LF/HF影响的效应量分别为0.18、0.18、0.31,Z检验及95%置信区间结果显示均具有统计学意义;(2)中年、青年HF组间效应量Qint=7.92,P=0.005,显示存在不同年龄的亚组效应,而不同年龄、不同放松方式及放松时间三个调节变量对LF、LF/HF指标影响的Qint检验结果发现均不存在亚组效应;(3)LF,LF/HF的年龄亚组异质性均来源于青年(P<0.05),不同放松方式LF、HF异质性均来源于心理放松方式(P<0.05),LF/HF异质性来源于生理放松(P<0.05),不同放松时间的LF、HF异质性来源于5周及以上(P<0.05),LF/HF的异质性主要来源于4周及以下(P<0.05)。结论:(1)放松训练既可以一定程度提高交感神经及迷走神经的活力,又可有效改善支配心脏活动的交感、迷走神经均衡调节能力;(2)放松训练对改善中年人群迷走神经调节能力的效果优于青年人群;(3)不同参与者年龄、放松方式及放松时间可能为影响放松训练对心率变异性不同频域指标变化结果的潜在调节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有氧运动对糖尿病大鼠心脏自主神经病变的影响。方法:42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糖尿病组、糖尿病+有氧运动组,腹腔内注射链脲佐菌素制备糖尿病大鼠模型。糖尿病成模16周后有氧运动组大鼠进行12周跑台运动。之后所有成活大鼠分别利用心率变异性评估大鼠的电生理特性,利用免疫组化和RT-PCR法检测左心室心肌胆碱乙酰基转移酶(ChAT,标记迷走神经)和酪氨酸羟化酶(TH,标记交感神经)阳性神经纤维及其相应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大鼠相比,糖尿病大鼠心肌ChAT和TH阳性神经纤维的密度及mRNA明显降低(P<0.01),SDNN、LF、HF等指标均降低,反映交感神经活性的LF/HF比例显著增加。有氧运动干预后糖尿病大鼠心肌内ChAT和TH阳性神经纤维的密度仍低于对照组,但显著高于单纯糖尿病组(P<0.05),且ChAT/TH神经纤维比例显著增加,LF/HF比例降低。结论:有氧运动可降低持续高血糖状态对大鼠心脏交感、迷走神经的损伤,增加迷走神经支配比例,恢复迷走神经与交感神经的平衡状态,从而显著改善糖尿病心脏自主神经病变。  相似文献   

8.
当代大学生身心健康状况令人堪忧,心境健康水平偏低,心理障碍问题较为突出。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并应用简化的心境状态剖面图(poms)的量表,通过对经常习练太极拳的大学生,进行练拳前后两组数据的对比。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经常练习太极拳,不但能够增强体质、促进心理健康,改变个人焦虑、急躁、易怒的脾性;同时,还能调节抑郁、疲劳、惊慌、愤怒和紧张等消极的心境状态。从而,使大学生变得豁达、沉静、随和、乐观、健康的精神状态。  相似文献   

9.
运用文献资料调研、深度访谈等方法,以翔实的数字资料和多个真人真事,记录了开封市汴京公园太极拳习练点40余年的演变历史,反映了基层太极拳习练群体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生态演变所呈现出的不同生存样态.文革前公园存在着以趣缘结合而成的习练太极拳群体;文革中太极拳文化虽然被扭曲,但是太极拳活动仍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改革开放以后十多年社会转型期中,习练点每年春秋举办多次培训班普及太极拳运动,使太极拳文化在普及中有了更深入的发展;进入世纪之交,习练点返璞归真于为习练者带来愉悦和健康的体育终极目标,并逐渐成为传承陈鑫拳架知名站点.习练点能够长期保持凝聚力,在于太极拳文化本身的魅力,在于中国传统文化在习练太极拳过程中的辐射力.  相似文献   

10.
潘玮敏  于珊珊  杨建昌 《精武》2012,(28):7-8,12
目的:通过观察不同频率全身振动刺激(whole body vibration;WBV)对体育专业女大学生骨矿密度(BMD)及骨代谢的影响,探索出适宜青年女性运动员防治骨质丢失的新手段。方法:体育专业女大学生60名,随机分为对照组(CT),低频WBV组(LF)及高频WBV组(HF)。CT不接受振动刺激,LF和HF分别接受30Hz及50Hz的振动刺激,持续12周。振动前后对各组进行骨密度及最大肌力的测试。同时测试血清骨源性碱性磷酸酶(ALP)及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CAP-5b)活性。结果:12周后,LF及HF组腰椎L2-4及双侧股骨头BMD值均有升高,其中HF组股骨头BMD值明显高于CT组(P〈0.05)。且HF组最大肌力也显著提高,尤其伸肌最大肌力增幅可达8.45%,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1)。血清酶学显示,训练后HF组TRCAP-5b酶活性降低的幅度大于LF组(10.45%&2.98%)。结论:高频WBV刺激可明显改善体育专业女大学生BMD,抑制骨质的吸收。说明此手段在提高从事运动训练青年女性肌力的同时对于BMD及骨代谢的影响更为积极,有待今后实践中验证推广。  相似文献   

11.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和试验对比法,对某高校女生练习太极拳前后的生理机能状况及心理影响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长期坚持太极拳锻炼对大学女生的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运动系统、心理因素及经期的调理等方面有着良好作用,文章旨在为我国普通高校女大学生中积极开展太极拳普修课提供一些理论参考和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12.
太极拳是一项具有广泛社会价值、功能、健身价值和民族文化特色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是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精神的有效举措,可以有效推进亿万学生的阳光体育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目前,太极拳已经列入国家正式的体育竞赛项目,国家体育总局对太极拳也作了系统的整理和研究,编写了一系列规范、统一的教材,有配套的太极拳书籍、挂图、音像制品等,使太极拳在发扬传统、百花齐放的基础上走上了规范化、系统化的现代体育道路。文章着重分析了如何进行太极拳的教学,使学生通过练习太极拳来增强体质,培养学生兴趣,为终身体育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文章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及逻辑分析法对陈式太极拳进行调查,文章以理论为主轴,首先研究和了解什么是太极拳及陈式太极拳,进一步分析陈氏太极拳的风格特点,在调查研究方面主要掌握其风格特点对练习陈氏太极拳的帮助,分析它的技术特点与原理,从而为中老年人长期练习太极提供理论支持和依据,并为中小学在体育课上开展太极拳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太极拳是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之一,因其源远流长、底蕴深厚而受到练习者的喜爱。太极拳的劲力则是太极拳演练的高层次技术要素,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对于太极拳劲力方法提出浅显之刍论,以探讨太极拳演练劲力方法运用。  相似文献   

15.
马旭君 《浙江体育科学》2010,32(1):82-84,97
元认知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太极拳是一种强调自我锻炼的运动,太极拳的智慧源自锻炼者自我认识的深入,源自自身的“体悟”累积。太极拳智慧主要表现为:认识智慧、内劲智慧和修养智慧。运用元认知理论对太极拳智慧提升进行阐释。在太极拳练习中,如何用“意”体现着锻炼个体如何积极运用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功能的实现水平和能力。太极拳功夫造诣越深,锻炼者的元认知越发达,其自身的悟性越强,智慧也就越多。太极拳是一门名副其实的智拳。  相似文献   

16.
太极拳的生理医学效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文献资料调研等方法就太极拳对人体各系统产生的生理医学效应的研究进行梳理。研究认为,太极拳练习能促进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功能;太极拳练习能改善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呼吸系统和运动系统的功能;太极拳是通过对各大系统的综合作用,达到其健身和养生效果的。太极拳是一项安全的,能促进人体健康的锻炼形式。  相似文献   

17.
太极拳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它集强身健体、祛病延年、道德修养等优点于一体,备受广大体育爱好者的喜爱。太极拳要讲大松大柔,很多专业著作中甚至将松柔强调为太极拳的灵魂,松柔有很多诀窍,其中有方法问题,当然也有层次理解的问题。太极拳中的"松"是练习太极拳的关键之一",松"在一定程度上对身体健康,体质的改善具有很大的帮助。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对太极拳的"松"对人体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从生理学角度分析并阐明了松的作用机理,并提出相关建议,以帮助练习者更好的理解松的意义,并能在实践中加以运用。  相似文献   

18.
太极拳作为中老年运动处方的理论基础(综述)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太极拳是我国传统武术项目之一,通过意识指导动作,使意识,呼吸,动作三者密切配合以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通过总结近20年来国内外对太极拳运动生理,生化,生物力学及心理学方面的研究,探讨其作为中老年运动处方的理论基础,并提出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9.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等科研方法,针对上海体育学院武术基础套路课程中学生在练习太极拳中存在的呼吸与动作配合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在太极拳呼吸与动作配合教学中应遵循的几点原则.  相似文献   

20.
周勇  孙雷  张珂 《福建体育科技》2012,31(2):25-26,29
目的:探讨太极拳锻炼对亚急性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的康复影响。方法:将60例受试者随机分为三组(各20例),A组为太极拳锻炼组,B组为手法治疗组,C组为静养恢复组;实验时间为5个月,期间对所有患者进行跟踪牵引复位和影像学监控,预防不良病变;实验前后测量受试者的腰椎疼痛指数和体成分,组间变化比较采用t检验,组间综合疗效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A、B、C三组VAS均有所下降,下降幅度AB组极显著性大于C组,A组显著性大于B组;实验后A组体重和体脂百分比显著低于BC组;组间综合疗效比较,优良率A组好于B组,B组好于C组,组间比较具有显著差异性。结论:太极拳锻炼相对于手法治疗和静养恢复疗效更好,并能控制体成分的消极改变,更有利于康复和预防病症复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