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总结了基因工程实验教学中,对菌落PCR、菌落原位杂交和限制性内切酶分析3种改进的检测重组DNA分子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人教版高中生物学全一册教材基因工程一节,介绍了限制性内切核酸酶和运载体,阐明了重组DNA的构建过程:先用限制酶切割运载体(质粒),产生黏性末端,再用同一种限制酶切断目的基因,使其产生相同黏性末端,加入DNA连接酶,即可形成重组DNA分子(也叫重组质粒)。学生学习完这部分内容之后,由于对限制酶和运载体搭配使用及基因检测知识认识不够深入,易产生错误。  相似文献   

3.
为了克隆多重耐药肺炎克雷伯菌质粒介导的DHA-1型β-内酰胺酶并探测其序列的结构特征,抽提接合菌的质粒,用限制性内切酶HindIII消化,酶切粘末端用Taq酶补平并在末端加单个的脱氧腺苷(A),与pGEM-TEasy载体进行T-A克隆.在含氨苄西林和头孢西丁的平板上筛选重组菌,抽提重组质粒,酶切分析,克隆片段用步移法测序.通过以上方法,克隆筛选到含5.2kb插入片段的重组质粒pT948,插入片段测序发现其含有一个DHA-1基因和一个ampR基因,依次在DHA-1结构基因的侧翼发现一个插入序列IS26.因此,可以认为成功克隆了质粒介导的DHA-1基因,并在其相邻序列中存在插入序列IS26.  相似文献   

4.
为构建弓形虫主要表面抗原1(SAG1)的原核重组表达质粒并获得重组表达蛋白,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从弓形虫RH株基因组DNA中扩增SAG1基因,经克隆和测序后,亚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GEX-4T-1,转化大肠杆菌BL21,PCR和双酶切鉴定阳性菌株,表达产物用SDS-PAGE和Western blot进行鉴定观察其诱导的抗体应答.结果表明,PCR扩增出SAG1基因的特异片段,获得的阳性克隆序列与GenBank中的SAG1基因序列一致,SAG1基因被亚克隆到表达载体pGEX-4T-1,在BL21中表达了SAG1,表达的蛋白能被弓形虫感染兔血清识别.以上结果说明,已成功构建了弓形虫SAG1的重组表达质粒,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的SAG1具有良好的免疫学活性.  相似文献   

5.
用PCR方法从地衣芽孢杆菌WH-08基因组DNA中分别扩增α-淀粉酶基因amyL启动子PamyL和终止子TT,用重叠PCR技术将两者连接,重叠PCR产物用Hind III和EcoR I双酶切后,与经相同酶切的载体PHY300 PLK连接,构建重组质粒PHY-PamyL-TT。该重组载体的构建为外源蛋白在地衣芽孢杆菌中的高效表达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基因工程是指按照人们的意愿,进行严格的设计,并通过体外DNA重组和转基因等技术,赋予生物以新的遗传特性,从而创造出更符合人们需要的新的生物类型和生物产品。由于基因工程是在DNA分子水平上进行设计和施工的,因此又叫做DNA重组技术。DNA重组技术是体外的微显微操作技术,切割DNA的工具是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简称限制酶)。新课标生物选修3教材“DNA重组技术的基本工具”对限制性核酸内切酶作了一定简介,  相似文献   

7.
为构建弓形虫主要表面抗原1(SAG1)的原核重组表达质粒并获得重组表达蛋白,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 从弓形虫RH 株基因组DNA中扩增SAG1基因,经克隆和测序后,亚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GEX-4T-1,转化大肠杆菌BL21,PCR和双酶切鉴定阳性菌株,表达产物用SDS-PAGE和Western blot进行鉴定观察其诱导的抗体应答.结果表明,PCR扩增出SAG1基因的特异片段,获得的阳性克隆序列与Gen Bank中的SAG1基因序列一致,SAG1基因被亚克隆到表达载体pGEX-4T-1,在BL21中表达了SAG1,表达的蛋白能被弓形虫感染兔血清识别.以上结果说明,已成功构建了弓形虫SAG1的重组表达质粒,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的SAG1具有良好的免疫学活性.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以拟南芥PKS5蛋白激酶在大肠杆菌中的克隆及表达实验为蓝本,进行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模式改革。实验提取了拟南芥基因组DNA,并以此为模板用PCR法扩增出PKS5蛋白激酶基因,以pGEX-6P-1质粒为载体,构建pGEX重组质粒并将其转入大肠杆菌BL21中,筛选阳性重组子,用IPTG诱导pGEX重组子表达PKS5蛋白,最终通过SDS-PAGE检测得到约73 KDa的GST-PKS5融合蛋白。学生通过完成上述实验过程,有利于将其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验,形成清晰完整的实验思路。  相似文献   

9.
利用PCR技术从肝素黄杆菌克隆到肝素酶HepI基因,通过双酶切将其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GEX-4T-2中,转化大肠杆菌E.coliBL21感受态细胞,获得基因工程重组菌.12℃下IPTG诱导表达12h,Glutathione Sepharose 4B纯化后获得较高纯度的HepI酶蛋白.  相似文献   

10.
以拟南芥为材料,对热激蛋白HSP70基因片段进行了克隆研究,获得了最佳的分子克隆实验体系.首先提取拟南芥总DNA,接着在热激蛋白HSP70编码区设计引物,扩增出HSP70编码区的片断,再将HSP70编码区的片断加上具有EcoRⅠ酶切位点双链的人工接头,通过EcoRⅠ对其进行酶切.再与经过EcoRⅠ酶切并已经去磷酸化的PUC19载体通过T4连接酶进行连接,然后将连接产物置人到感受态大肠杆菌细胞中(即转化),并让这种细胞在含有Amp+/IPTG/X—Gal的LB培养基上生长.挑取培养基上蓝白斑中的白斑,进行质粒DNA提取,通过酶切质粒DNA,从而初步判断目的片段已被克隆.  相似文献   

11.
在实验教学中加强学生"安全意识、创新意识、合作意识和绿色化学意识"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安全意识、创新意识、合作意识和绿色化学意识的培养是相辅相成的、有机统一的整体,安全是保障,合作是前提,创新是动力,绿色是关键。结合教学实践,阐述了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这些意识的一些措施。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创建有利于学生开展"自主型"实验学习目标实现的"媒介"入手,具体探讨了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可用于植物学"立体化"实验教材体系建设的各种资源的内涵和构建模式、依赖不同"载体"所构建出的教材形式及其所需整合的相关资源,以及它们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以醋酸-水共沸精馏模拟与优化综合实验为例,通过化工过程模拟技术的贯穿,实现化工专业工程实验的集成,从而加强了案例教学,使学生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工程实践训练.根据不同阶段的实验内容,采用与之适宜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实验教学模式将化工工程实验内容从验证型单一实验向设计型综合实验发展,其教学方法由典型实验的集约型管理到综合实验的粗放型管理过渡.实验考核的内容、方法、时机及评价尺度都要做出适当调整,以逐步建立起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新型考核机制.  相似文献   

14.
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发散性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散性思维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环节,在数学教学中可采用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基础教学中多角度推倒公式定理,多用类比法得出结论,注重一题多解、一题多变。  相似文献   

15.
师专课堂教学存在三大弊端 :一是教师讲授内容多 ,学生思维活动少 ;二是教师上课时数多 ,学生自学时数少 ;三是讲授方法用得多 ,多种方法并用少。改革这些弊端首先要在思想上明确以下四点 ,即教师主导作用的根本点 ;大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 ;学生思维活动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的辩证性。然后采取相应措施 :精讲教学内容 ,巧妙设置疑问 ;调整课程计划 ,适当增加自学时数 ;避免单一讲授方法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6.
动态主机配置协议是缓解互联网中IP地址可分配数量不足、提高主机配置管理效率的重要技术手段,被广泛应用在各种园区网络组建中,是计算机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网络工程实践技能。针对物理实验设备上进行动态主机配置协议研究与分析可操作性差、不利于实验教学的问题,分析了动态主机配置协议的基本工作过程和3种常用的配置实现方式;在企业网络仿真平台上设计网络场景进行实验仿真,以基于中继的DHCP服务为例给出实验仿真的详细过程。实验过程与分析表明,在虚拟平台下进行实验教学的方式可以更好地加深学生对动态主机配置协议原理的理解与实践技能的掌握,是一种有效的实验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17.
示范性实验的建立对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对提高实验教学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让教师更加明确实验教学目的和能力培养目标。从电工电子示范性实验建设的目标和原则入手,着重研究电工电子示范性实验的教学策略,重视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典型示范性实验项目的实践深入探究了电工电子示范性实验的建设。  相似文献   

18.
当前关于混合式教学的研究繁多,但是关于各种教学活动对教学的贡献、学生的学习体验等方面的研究尚不多。采取调查研究的方法,分析七种混合式教学活动的教学效果以及学生对各种教学活动的评价,重点分析了两种典型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学生评价及教师反思,提出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可行性建议及措施。  相似文献   

19.
以学生为主体的英语课堂教学呼吁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初中阶段游戏教学法仍是英语教学中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游戏法能使学生积极参与,使课堂活动多样,并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如何在英语课堂中运用好符合初中生特点的游戏教学法是本文研究的内容。  相似文献   

20.
Cooperative teaching is the result of efforts made by two educators for teaching a heterogeneous group of students, especially one including those with specific needs, due to reading disorders for instance. The present study serves as 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focusing on the effect of cooperative teaching on the development of reading skills among students with a reading disorder. To achieve this, three female students were selected from a regular primary school in the 2nd education district of Tabriz, Iran. The research design was a multiple baseline single subject design with different children, in which we used the reading and dyslexia test (RDT) and the revised Wechsler Intelligence Scale to diagnose reading disorders, and a researcher‐made hundred‐word test to measure the development of reading skills. The children received five cooperative teaching sessions during only the (experimental) intervention, i.e. in the baseline and the follow‐up stages, they were not exposed to any cooperative teaching. The comparisons of the students’ performance in experimental phases showed that cooperative teaching is an effective technique for developing reading skills and that the effectiveness of this technique was also maintained over time. This work is the first empirical demonstration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co‐teaching in dealing with dyslexic reading disabilities. It additionally serves as the first instance of applying co‐teaching to any form of reading disability in Ira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