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7 毫秒
1.
近20年来关于孙子故里的争论共有三大分歧,即孙书采邑乐安是不是孙子故里的所在?乐安今望在何处?孙武是不是孙书之孙?以孙书采邑乐安与孙氏的得姓之源、祖籍之地、郡望由来紧紧联系在一起为根据,论证了乐安是孙子故里的真正所在。从先秦封邑制度,古代孙氏族谱中乐安名称的演变,《元和姓纂》、《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古今姓氏书辨证》的体例,唐改棣州为乐安郡的背景和唐以后以乐安爵号封孙氏的史实等五个方面,论证了今山东省惠民县是孙子故里的唯一所在。综合各种史料驳斥了否定孙武是孙书之孙从而否定孙子故里在乐安的错误意见。  相似文献   

2.
关于敦煌文书S.2052《新集天下郡望氏族谱》的写作年代,王仲荦先生认为“大概是唐德宗时代的作品”,理由是:“这件文书里有处州松阳郡出五姓之语,处州原名括州,唐德宗名适,故大历十四年即位后避帝嫌名,改括州为处州:唐宪宗名纯,即位后元和元年改淳于复姓单姓于。《新集天下郡望氏族谱》中,已改括州为处州,而淳于复姓尚仍旧称,可见这个氏族谱,是大历十四年以后、元和元年以前的产物。”(《〈新集天下郡望氏族谱〉考释》,载《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第2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唐耕耦先生则认为其写作时间“当在开元中期以后,后到什么时候,不能断定”。(《敦煌四件唐写本姓望氏族谱残卷研究》,载《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第2辑)其实,从地理沿革来看,这两种观点都有商榷的余地。  相似文献   

3.
本期刊出的3篇孙子研究作品,内容涵盖较广,涉及兵学发展史、孙子故里考证等方面。其中《孙膑对孙子兵学的贡献》围绕孙膑的兵法及战争实践,阐述其对《孙子兵法》的继承与发展,及对孙子兵学形成的卓越贡献,材料翔实,论证严谨,行文活泼,颇值一读。《敦煌残卷的性质及在孙子故里考证中的史料价值》一文,是一篇关于孙子故里的考证性学术论文,通过对敦煌残卷性质的透辟分析,  相似文献   

4.
春秋乐安是妫姓孙氏祖堂,学术界普遍认可乐安为孙武故里。《元和姓纂》明确记载"魏故属乐安",考索唐代重视郡望的时风,辨析孙氏碑志关于乐安与安乐的记载,春秋乐安在唐魏州元城县(今大名县东南部)。考察乐安孙氏的播迁地,今大名县束馆镇是孙武后裔北迁后的居住地,马陵之战后孙膑始率族自束馆镇迁往齐安乐(今山东阳谷县安乐镇)。由分流乐安的分支郡望回溯寻根,确证束馆镇就是春秋乐安的今地。  相似文献   

5.
习凿齿并没有过真正的左迁,其左迁说是相对其两位舅舅的高升而言的;习凿齿出守之郡为荥阳郡而非衡阳郡,其说是清末被持荥阳当时不为晋有观点所蔽的好事者,据《元和姓纂》文为衡阳太守而将荥阳改为衡阳造成的;习凿齿的卒葬地都在其襄阳故里。  相似文献   

6.
关于敦煌本《文选音》残卷抄录者身份的问题,多位学者经过研究,得出“萧该说”“许淹说”等结论,但未得到学界的一致认同。今依据敦煌《文选音》残卷的时代背景、抄写体例、抄写方式、抄写内容、书法水平和被注音字等情况,推测《文选音》残卷抄写者很可能是敦煌地区准备应试科举的一位士子。  相似文献   

7.
王伟琴 《课外阅读》2010,(11):178-179
z于P.3451残卷变丈中的“尚书”及其篇名,1937年孙楷第先生在《敦煌写本(张淮深变文)跋》中认为“尚书”指张淮深,并拟变文名为《张淮深变文》。之后,王重民先生的《敦煌变文集》、潘重归先生编的《敦煌变文集新书》、项楚先生《敦煌变文选注》及其增订本、黄征先生、张涌泉先生校的《敦煌变文校注》等都沿用了孙先生的看法。笔者在对P.3451残卷歌颂对象考证的基础上认为P.3451残卷变文的“尚书”应为两个一一张议潮和张淮深,其篇名似应为《河西节度使张尚书变文》。  相似文献   

8.
1991年5月5日,中国古代杰出的军事家孙武塑像在孙子故里山东省惠民县落成揭幕,其为花岗岩雕像,高8米、重30余吨,国家主席杨尚昆为塑像落成题写了“孙子兵法,国之瑰宝”。中央电视台与孙子兵法研究会联合摄制的电视艺术片《孙子兵法》开机仪式也在此同时举行。今年2月,广播新闻媒介播发了孙子故里在山东广饶的消息后,在社会上引起了争论。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专门召集该会在京部分专家学者,再次对孙子故里进行了考辨,重申孙子故里在惠民。该会会长谢国良指出:第一届《孙子兵法》国际研讨会之所以在惠民县举行,是因为惠民县为孙子故里,是经过了专家  相似文献   

9.
文章就敦煌残卷《南华真经》、《庄子》及宋以后之流传本作比较研究。首先介绍敦煌卷子的残存情况,在此基础上就敦煌残卷的避讳实际,推断《庄子》称经当在唐初,借以驳正通常认为是玄宗时期的说法。文章的主要部分是将敦煌残卷与宋本对勘,举例说明残卷优于宋本,今通行本《庄子》文字上的扞格不通、费解处,多起源于宋本之误。以此证明敦煌残卷《南华真经》有较高之较勘价值。本文部分内容曾在1994年敦煌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作大会发言,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10.
北宋初年有一本影响深广的蒙学读物《百家姓》,收录了四百三十八个姓,后来的增补本增加到五百零六个。但这并非汉姓的全部。在这之前,唐林宝的《元和姓纂》收录的姓就有一千四百多个;在这之后,南宋郑樵《通志·氏族略》里所收的姓更增至二千六百多个;而现在一般认为的汉姓有三千多个,也有认为五千多个,甚至有认为汉姓已达一万多的。然而实际上真正的汉姓是很少的,不过几十个,大部分姓原先都是氏。姓和氏现在已连用为双音节词,氏的意义已经虚化,姓氏就是姓。但若从姓氏发展的历史看,现在所说的“姓氏”,大部分应该是氏而不是姓。在上古。姓和氏是两个单音节词,姓是姓,氏是氏,不能含混。中国社会在秦汉以前是一个既有姓又有氏的社会,两者的区分相当严格。  相似文献   

11.
孙子学中有关孙子生平事迹的研究,十几年来有不少新的发现、新的观点,也出现过相当热烈的争论,以及伪造孙子著作的事件。就孙子的生年、故里、隐居地、生平活动及著作情况这样五个问题进行新的评述和探讨,可以推动孙子学研究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12.
1.对郑振铎、孙楷第、马廉、王重民和刘修业等在“前《型世言》研究”中的书名、内容、篇数、章回之异同,进行比较研究。指出:书贾出版《幻影》、《三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别本时,用源自《型世言》的篇章,有的做了不同程度的改动。2.《型世言》是1987年法国科学研究中心陈庆浩在韩国汉城大学奎章阁“发现”的。出版后在中国的大陆、台湾以及韩国展开了《型世言》研究的新纪元。3.中、韩、日各国研究者在学术会上或出版物中的论见,超出陈庆浩在《型世言》台湾刊影印本的《导言》和本人的文论者甚微。  相似文献   

13.
对“产生《孙子兵法》的土壤是吴文化”的论点进行系统分析和科学求证。《孙子兵法》十三篇,撰著在吴国,问世在吴国,离不开吴国的国情和吴地文化特征。孙武“为吴王阖闾作兵法十三篇”,“以书干阖闾……庶必见用”,显示吴文化属性的特征。为适合吴国的强国称霸需要提出“进攻战略”、“攻心战术”、“诡诈战法”等新的战略思想,体现吴国军事文化特征。在兵法各篇中较多反映吴国地形地貌,充分显示江南自然环境特色。吴国军队编制以及寿梦时“吴始益大,称王”和“专诸之勇”都翔实应用在孙子战略谋语中。研究《孙子兵法》与吴文化,就能深入了解孙子著述原意及《孙子兵法》的精髓和真谛。  相似文献   

14.
“费留”解——兼证传世《孙子兵法》是孙武二次手定本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孙子《火攻篇》说:“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命曰费留。”费留式战争,在孙子献兵法于吴王之前没有。吴攻楚入郢是一场真正的费留式战争,费留一说是对这场历时3年的战争的准确总结,这也是传世《孙子兵法》是孙武二次手定本的证据。吴军攻楚入郢之战双方都用了火攻,火攻是这场战争在春秋时期的重要特色,所以孙子把“费留”一段留在了《火攻篇》。孙子对费留战争的严重后果要“明君慎之”、“良将警之”的忠告至今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孙子兵法》“以人为本”的胜利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子兵法》隐含了"以人为本"的胜利哲学。孙子认为,人是赢得胜利的关键因素,从根本上破除了"道德制胜"与"占卜测胜"的哲学迷思。孙子"以人为本"的胜利哲学在战略、战术上有广泛深刻的实践。在战略层面,孙子强调"庙算"和"修道保法"。在战术层面,孙子推崇"出奇制胜"和"避实击虚"。此外,孙子"以人为本"胜利哲学在情报领域的应用格外鲜明,首次创立了"以人为本"的情报活动理念,远远超越了古代西方"以技为本"的情报活动理念。《孙子兵法》"以人为本"的胜利哲学对后世影响深远,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古代兵学向谋略化的方向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却抑制了军事技术的进步。  相似文献   

16.
《孙子兵法》是中国传统兵学的经典之作,近代尤其是1937年全面抗战后对《孙子》的研究可谓盛极一时。近代早期西方军事学在华传播之时,《孙子兵法》作为传统兵学代表被冷落一旁,抗战开始后,它的重要地位一再得到强调,并被近代中国知识人反复研究,这个现象本身就传递着意味深长的信息。对民国时期的《孙子兵法》研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文本分析,考察了近代军事学人在融合中西兵学上所做的努力与思考,并对融合中西兵学问题进行了反思。同时,还以民国《孙子兵法》研究为视角,研究了西方军事学在民国的传播情况,揭示了学术传播的语境性特点。  相似文献   

17.
《孙子兵法》传入日本,约在四五世纪,最迟不晚于6世纪。吉备真备并非《孙子兵法》引进日本的第一人。日本的《孙子兵法》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奈良时代至室町时代(710—1603):秘藏家传时期;江户时代(1603—1868):刊印注释时期;明治时代至今(1868—)融合拓展时期。各时期研究呈现不同特点,从而使日本成为应用《孙子兵法》最为普及的国家。  相似文献   

18.
《孙子兵法》是中国战略思想的智慧之源,是构成中国战略管理的重要基因。基于博弈逻辑中占优策略均衡分析法,阐释《孙子兵法》中"先胜"谋胜"知胜"全胜"的思想,拓展《孙子兵法》的价值区域,为博弈逻辑思想提供实证诠释。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竹简孙子》和《魏武注孙子》一系的现行本《孙子兵法》加以比较,特别以《形篇》中"守"的解释为中心展开讨论,认为实现不战屈敌、保全本国为目的的国家战略,是符合孙武本意的。因此《孙子兵法》原本不存在"善攻者"三字,并非脱字、误字,这样文脉贯通,是《孙子兵法》本质意义上的字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