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把《红楼梦》第四回或“护官符”认定为《红楼梦》一书的“总纲”是“左”的艺思想的产物,是“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路线在“红学”研究上的反映,这种“左”的观点目前仍有影响,应给予拔乱反正。《红楼梦》前五回是全书的“引子”部分,对全书起“提纲挈领”的作用,其中第五回,通过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观看“金陵十二钗”的“判词”并聆听《红楼梦》“仙曲”对书中主要人物的性格,遭遇和归缩以及全书的基本情节和结局作出总体安排,因此,《红楼梦》中第五回应为全书的“总纲”。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红楼梦》刻划人物、反映生活所表现出的主要倾向;“太虚幻境”的描写在书中呈线性分布并和对现实的描写相互映照;以及警幻仙姑是封建势力的代言人,人间爱情、婚姻悲剧的制造者几个方面的分析论证,说明“太虚幻境”的描写并不能证明作者“宿命论”的世界观,也不是单单为了结构上的需要而编造的神话故事;而是作者为了逃避“文字狱”的迫害而对社会现实的一种曲笔描写。  相似文献   

3.
“太虚幻境”是《红楼梦》里很有代表性的一段描写,也是全书的大纲领,蕴含着十分丰富的信息。它反映了贾府生活的堕落和宝玉性格的发展,是小说中人物、环境、情节描写的缩影,集中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4.
学界历来主张己卯本为“董康旧藏”,但检点董康《书舶庸谭》有关《红楼梦》之记载,并未发现与此相关的记载。(《红楼梦》现存各版本对太虚幻境“六司”之记载存有异丈,诸多迹象表明甲戌本作“夜哭司”曾遭后人篡改。  相似文献   

5.
“男尊女卑”是孔老二仇视妇女而提出来的一个反动谬论。董仲舒、朱熹之流继承了孔老二的衣钵,精心炮制的“三纲五常”、“三从四德”,更是一把虐杀妇女的软刀子。 妇女问题,说到底,也是阶级斗争的问题。《红楼梦》是一部政治历史小说,是一部写阶级斗争的好书。作者通过对贾、王、史、薛四大家族衰亡史的描绘,生动地反映了十八世纪中国封建社会阶级斗争的现实,无情地抨击了封建社会的罪恶。阶级斗争反映在妇女问题上,就是维护或反对“男尊女卑”。一切反动派都是主张“男尊女卑”的,以孔孟之道来扼杀妇女要求男女平等的权  相似文献   

6.
《红楼梦》与秦观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一、第五回作者以秦观的字“太虚”称幻境,意在暗示秦观心性思想与“太虚幻境“陆质内涵的关联;二、小说中有秦观后裔无锡秦家的影形;三、秦观的诗词对《红楼梦》也有影响。  相似文献   

7.
我国最杰出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共有六个书名:红楼梦、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金玉缘。“红楼梦”是“总其全书之名”。本来,“红楼梦”只是第五回那十二支曲子的曲名,也指贾宝玉做的那个游太虚幻境的梦。到后来,它才成了全书之名。  相似文献   

8.
李婕 《文教资料》2011,(18):10-11
太虚幻境作为小说《红楼梦》中很有代表性的一段描写,蕴含着十分丰富的信息。“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以现实的一个极短的瞬间.将作品的主线、人物的命运、人物深层的心理变化与百年家族的兴衰缠绕在一起,借梦境深远而悠长地展现出来。集中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近年来,对于太虚幻境这一神话性构建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研究者从太虚幻境一词的渊源、结构、宗教、哲学、美学等几个角度对这一内涵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人们对《红楼梦》第五回中的预示比较熟悉.这一回的主体是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以下此回均称“大虚幻境”),写贾宝玉睡梦之中,由警幻仙姑导引,在太虚幻境薄命司看了金陵十二钗的正付册,听了“红楼梦”曲.册子里的画、诗、警幻仙姑唱的曲子预示了贾宝玉和贾府中十几个青年女子的最终命运.在《红楼梦》八十回后原稿佚失的情况下,第五回的预示成为人们推测这部作品人物结局的极为重要的线索.《源氏物语》第三回的预示未曾引起人们的注意.这一回的主体是“雨夜品评”(以下此回均称“雨夜品评”)表现头中将、左马头几个贵族公子同源氏大谈世间女子的等级、品味及他们自己的风流韵事.他们的谈话,对主人公源氏遇到的几个女性的基本情况作了某种概括和暗示.“雨夜品评”一开始,头中将提出女子按其出身分为上中下三等.源氏“深感兴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红楼梦》与《镜花缘》中所反映的妇女问题进行比较分析,认为《镜花缘》不仅提出了妇女问题,而且也提出了解决妇女问题的方法。《镜花缘》发挥奇特的想象,通过描绘一个女权社会的女儿国以及女子教育高度发达的黑齿国,大胆地提出妇女问题,并试图寻求妇女解放的出路,朦胧地反映了低层社会的民主主义思想,成为了近代妇女改良运动的先声。可以说,《镜花缘》在妇女问题上比《红楼梦》前进了一大步,达到了一个新的思想高度。  相似文献   

11.
“悟道成仙”的神话与石头补天神话、神瑛侍者与绛珠仙草的神话、太虚幻境的神话同为《红楼梦》神话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往对此说的解读并不多。本文通过对它的发端、索源、继承、创新等方面的解读,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曹雪芹在《红楼梦》神话世界方面的创作构思。  相似文献   

12.
"太虚幻境"位于"天庭圣境"最高一重即第九重"离恨天"之上,这是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基于女儿立场观全新建构的一个天上仙境。这个建构本身透露了作者要把女子提高到一个"至高无上"高度的创作思想。太虚幻境是个典型的女儿国,这个部分非常重要地体现了《红楼梦》亲近、赞赏、崇拜、同情、体贴、心疼女子的"女儿立场观"。  相似文献   

13.
关于《红楼梦》的思想意义,长期以来争论甚多。近年来,在一些新发表的评红文章中,对于过去曾经流行的所谓《红楼梦》是“四大家族兴衰史”、“封建社会没落史”等说法提出了疑问。有的文章认为,《红楼梦》产生在清朝乾隆中期,既然反映了封建社会的崩溃,是封建社会的“兴衰史”、“没落史”,那么,为什么《红楼梦》诞生之后,封建社会仍然存在和发展了一百五十来年呢?为什么在此期间,封建社会还出现了某些中兴、繁荣呢?这些研究文章提出的问题是值得重视和研究的。本文愿就此问题做一些新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红楼梦》讲的是女娲补天时遗弃在大荒山无稽崖青梗峰下的一块顽石从思凡降凡到历劫红尘,最后回归青梗的故事。这种叙事类型是道教文学的典型结构。笔者认为《红楼梦》所反映的“道教文化”是深刻全面的。它反映的道教文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道教人物形象;二是道观文化;三是道家思想。从这三个方面出发,本文将具体阐述《红楼梦》与“道教文化”的密切关系,从而解读“道教文化”对《红楼梦》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明末清初,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出现,反映在思想文化领域产生了代表市民阶层的人文主义思潮,在妇女问题上也出现了一些同情妇女,怀疑和否定封建礼教,怀疑和否定男尊女卑妇女观的进步思想。这种新的男女平等妇女观胚芽最初的艺术形态表现在《牡丹亭》、《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红楼梦》①、《镜花缘》等一系列同情和尊重妇女的文艺作品之中。  相似文献   

16.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是《红楼梦》卷首交代《石头记》的缘起后,作者含着血和泪题写的一首意味深长的诗句。从《红楼梦》问世以来,围绕着“谁解其中味”,一直进行着激烈的斗争。这个斗争从来就不单纯是一个学术问题,而是阶级斗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一个反映。一九七二年八月,白骨精江青,同某外国女“作家”关于《红楼梦》的谈话,一九七六年八、九  相似文献   

17.
《红楼梦》评点中,清代同、光时期佚名氏的《读红楼梦随笔》,较脂砚斋、陈其泰、姚燮等人的评《红楼梦》著作,更为明确地将心理描写提升为一种塑造人物的方法,即“心境”论。其理论阐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红楼梦》评点对李卓吾“意外”论的进一步完善与发展。  相似文献   

18.
小说为无声之戏,戏曲为有声之小说。《红楼梦》中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时所听到的十二支曲与戏曲中的家门一样是小说主体故事的总括和主要人物命运的总设计,《红楼梦》人物外貌的定格描写与戏曲中人物上场亮相近似;《红楼梦》人物视角中的人与景给人以生动的临场感。  相似文献   

19.
有些人看《红楼梦》都不注意第四回,其实这一回是《红楼梦》的总纲.只有抓住这个纲,才能正确理解《红楼梦》的主题和社会意义,才能批判地借鉴,做到古为今用.过去有人把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警幻仙曲演红楼梦”,当作总纲来看.于是什么《红楼梦》是“淫书”啦,是演“色空”观念的啦,是“悲金悼玉”之作啦,谬说种种,或誉或毁,结论只有一个:《红楼梦》是一部爱情小说.把第四回还是第五回当作《红楼梦》的总纲,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方法问题,其中反映了两个阶级、两种世界观的斗争.我们必须用马列主义的历史唯物论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抓住第四回这个重要的纲,把《红楼梦》当作历史来读,当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  相似文献   

20.
关于《红楼梦》主线问题,学术界意见纷纭复杂,莫衷一是。而把握《红楼梦》的主线是认识《红楼梦》的主题及其思想价值和美学价值的关键。因此本文将50年代以来,有关《红楼梦》主线的各种见解加以疏理,以供红学研究者参考。从50年代起,红学界开始提出了《红楼梦》的“主线”,或称作“中心线索”的问题。1980年前后,围绕《红楼梦》主线问题,展开了热烈的争论。从那时到最近,不断有人对这一问题发表有卓见的文章。据笔者所见,迄今为止有关《红楼梦》主线的看法,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类:(一)“单线”、(二)“双线”、(三)“三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