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涛 《新闻界》2012,(3):36-41,64
传播学隶属于社会科学范畴,中国的社会科学研究正由"学科意识"转向"问题意识",打破学科"老死不相往来"的分界而走向以研究问题为主旨的跨学科、统一的社会科学研究。本文回溯了19世纪欧洲进化论思想对当代传播学的影响,通过强调个体、群体和传播网络系统之间的动态互动,从人类社会进化的视角来确立传播学在"走向统一的社会科学"中可能的研究路径和学术位置。  相似文献   

2.
黄经纬 《青年记者》2017,(27):28-29
按学界的共识,中国传播学研究肇始于1982年施拉姆访华.施拉姆给当时的新闻研究界带来了具有启蒙意义的美国主流传播学.但是,师承美国传播学的中国传播学带有先天的不足. 从传播学理论“本土化”到传播学科危机 1.“本土化”由来已久.据孙旭培教授梳理,1994年前的中国传播学研究,已经走过了对美国传播学理论“译介-研究-自创”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传播学理论“本土化”的问题被提出.1994年《新闻研究资料》更名《新闻与传播研究》,第一期便发布了“讨论传播研究中国化”的启事,“本土化”开始了系统性思考.同期讨论的另一个问题是新闻学的学科建制.新闻学有容纳其他社会科学的宏愿,而传播研究被认为是其实现宏愿的路径.在此背景下,传播研究面临两个议题:“为新闻学服务”和“传播学理论本土化”.“本土化”有两个方向:其一是结合传统文化和西方理论建立本土理论框架;其二是以传播学理论回应本土问题(潇湘,1995).往后的“本土化”工作主要是沿着这两个方向推进,但这个夙愿至今仍没有实现,甚至面临困境.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范式概念的辨析,将目前学界公认的三种传播研究范式———社会科学研究、诠释研究以及批判研究———进行梳理;并结合中国的社会历史语境,探讨这三种研究范式在我国的发展状况;最后针对传播学多元范式并存的现状,提出要正确理解范式之间的张力,避免其负面影响,以促进我国传播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郭毅 《新闻通讯》2013,(8):17-18
传播学术研究离不开传播理论,因为“理论可以帮助我们回答传播经验中的‘为什么’和‘如何’的问题”。国内的传播学研究者无不深谙此理。只要在学术期刊数据库以“传播学解读”或“传播学分析”为主题词进行检索,跃入眼帘的成百上千篇传播学研究论文的共同特点,就是借助西方传播学理论分析中国当下的媒介现象。那么,国际传播学界最“偏爱”哪种传播理论呢?最近,这个问题有了最新的回答。  相似文献   

5.
出版传播学的学科定位、研究方法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出版传播学是出版学与传播学的有机结合,是一门具有交叉、边缘、应用性的新兴社会科学,同时具备综合整体性、开放发展性、依附互补性的学科特点.其学科地位在与上位学科(出版学、传播学及信息科学等)、分支传播学、分支出版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中得以确立.秉承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借鉴吸收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与学科理论本身的互动中生发出独特的出版传播研究方法.学习与研究出版传播学有助于出版理论建设并推动出版学学科建设,有助于全面认识人类传播现象并推动传播学学科建设,有助于解决出版活动中的现实问题并提高出版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相似文献   

6.
2008年中国传播学理论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海军 《新闻界》2009,(1):7-11
2008年,传播学者一方面对改革开放30年来传播学研究取得的成果进行总结,另一方面叉在传播实践的基础上,对知识社会学的地位,传播学本土化的路径、西方经典传播学理论的局限以及传播理论在中国新的传播语境下研究的新进路进行了探析和反思.  相似文献   

7.
近年,随着西方传播学和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的一些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大量引进,新闻传播史的研究也出现了可喜的进步。陈昌凤博士的新著《中国新闻传播史:媒介社会学的视角》(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就是在新形势下诞生的一部新的新闻传播史的专著。该书从媒介社会学的视角展开,从体例、内容到研究手段上,都有令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国外传播理论教材的译介作为视角,考察了欧美传播理论话语在中国的诠释和变异,研究了西方客观经验主义的大众传播理论如何被潜移默化地等同于传播学的过程,同时以《传播理论导引:分析与应用》为例,对我国目前传播学的教学与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应该进一步开阔视野、注重研究范式、重新思考传播理论的教学与应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梳理观念史、中国思想史、社会史、修辞学史等学科的研究经验,认为需要借鉴观念史研究的方法进行中国传播观念史的研究。研究焦点集中于中国传播核心观念的形成、意义、功能和演变,考察历史上人们的传播(交往)行为、传播制度和传播观念的内在联系。中国传播观念史研究既要利用现代传播学理论工具,又不能拘泥于来自西方的传播学概念,要带着当代问题意识虚心进入中国文化语境,从中国人的传播实践经验中总结出中国人的传播观念。通过研究传统的传播观念获得建构中国传播理论的一些思想资源,是传播学本土研究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关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对外传播问题研究,日益成为新闻学界的热点,从对全球化与本土化的辩证关系的辨析到对外宣传与传播规律的探讨,借助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和传播学理论,提出了不少新见解.如必须“树立全球传播的新观念”、“新闻传媒建构国家形象的策略”、“建设高质量的对外传播体系”等观点,对于推动中国对外传播的实践都提供了理论的支持。但是.对于媒体在对外传播中的关键作用及其发展却少有专门的论述。  相似文献   

11.
自传播学在西方诞生以来,研究者就以问题导向为特色,这恐怕是其他社会学科较为欠缺的。网络在西方社会无处不在,北京残奥会报道也深深地融入了网络传播。按照麦克卢汉的理论,网络媒体也是信息:它对人脑全面运用的要求,它的互动能力,它的多媒体呈现特性,都在影响着人的大脑功能。北京残奥会在西方的网络传播的观察点在于,由于西方传播学者强调传播学问应该向外开域拓土,  相似文献   

12.
以2002年复旦大学、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和华南师范大学四校开设传播学本科专业为标志,中国传播学本科教育已经走过了第一个十年.面对传播格局的剧烈变革与中国社会的快速变迁,中国传播学教育需要回望更需要前瞻,需要更加明确自己在转型时代的责任、定位与走向. 2012年12月15日,以"转型·发展·责任"为主题的"传播变革与中国传播学教育"学术研讨会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举行,来自国内20多所院校的30多位专家学者共论"中国传播学教育与研究十年回顾与未来展望".本次会议由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复旦大学"新闻传播与媒介化社会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文化繁荣与新媒体发展"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联合主办,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传播学系承办.  相似文献   

13.
本书对“普及美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普及美学传播学进行研究,具有开创性意义。本书意在以普及美学的学科理论为基础,在本源上探寻中国传播学的本土化发展路径。作为中国迈向高质量发展的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普及美学传播所呈现的结果是美在经济实践中的快乐驱动需求和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在文化发展中的创造力、竞争力和生产力的生长、唤醒和花粉式蔓延传播。普及美学传播学是建构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社会科学的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14.
早在1988年,林瑞基博士就在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发表了《组织传播及其效果》一文,在中国大陆开启了组织传播学的先河,中国大陆第一次出现"组织传播学"这一学科概念。如今二十多年过去,我国在组织传播学科方面的研究和发展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目前国内多数学者对于组织传播学的理论探讨主要集中在其学术领域的界定、研究模式与意义的探究以及研究范式的创新等方面,对于组织传播学的理论探讨尚有较大的上升  相似文献   

15.
正长期以来,国际传播学研究、特别是西方传播学研究成为我们研究的样板。在各个领域,都不难看到使用西方传播学框架或概念来解释中国现实的案例。但是,在国际传播学界,对已有的概念、理论有诸多反省、批评。本文将以第63届国际传播学年会(ICA)和第56届国际传播学与媒介研究年会(IAMCR)为例1,描述并讨论在国际传播学界正在经历的危机和挑战。  相似文献   

16.
在与洛克同时期的社会哲学家中,几乎没有一个人想到过什么“传播理论”,但是,在传播学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能够发现他们的著作里对传播思想的隐约触及。在洛克的哲学巨著《政府论》和《人类理解论》中提出的“自由”、“交流”、“语词”、“反思”等理论,为后人研究传播学给予了源头启发和理论丰富,在西方传播思想史的银河中依然是熠熠生辉。  相似文献   

17.
关于传播学在中国的发展,新闻传播学界提出或正在尝试着 诸多途径。比如,原汁原味地引进西方传播理论,将西方传播学理论在中国进 行本土化的验证研究,或者在中国传播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建构性研究等 等。事实上,每一种途径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其合理性和局限性。 喻国明教授是一位跨越新闻传播理论和传媒实务研究的学者,其独特的 学术位置赋予了他审视不同研究途径的冷静视角,甚至包括对其自身学术研 究的反省。  相似文献   

18.
媒体是否能促进民主、怎样的媒体才能促进民主,这样的问题作为政治传播宏观效果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当代中国政治传播的研究重点。经典自由主义理论和"公共领域"理论是西方政治传播学在该问题上的两大最重要的理论资源,本文对其进行批判式评析,以期对当代中国的政治传播宏观效果研究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9.
"意见领袖"与"文化英雄"——"两极传播"的中外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中国的传播学研究在"本土化"思想的指导下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就.本文立足于学术"本土化",对中西方关于对信息传播过程中"二次流动"过程的研究进行梳理、分析,找出它们的共同点与不同点,从而将中国传统的学术资源与西方的传播学理论结合起来,促进适合中国本土特色的传播学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传播学在中国成为一门重要的新兴学科。从西方舶来的传播学理论如何联系中国国情服务于实践,成为传播学界探寻的目标,中国传播学研究的命题应运而生。 20多年来,中国传播学的研究逐步从翻译、译介国外传播学著作,转向以中国文化为背景,以中国国情为目标,整合许多相关学科的知识,采用科学合理的研究方法,紧紧联系实际,努力服务于实践。许多学者通过大量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中关于传播方面的财富,力图创立集东西方文化精华之大成的中国传播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