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体育哲学是深刻的、是伟大的、是本能的、是人类生存进化的历史总结,是一个需要寻找的难解秘密.黑格尔先生在<历史哲学>中隐约表露出他对于体育运动的钟爱,并遗留下了思想的线索.在历史语境中,体育运动与古希腊民族精神的结合,是实践积累后的思想总结,这种过程续写着体育运动与人类的历史情感,是体育运动哲学思想的历史升华.让我们进入<历史哲学>的世界中,寻找古希腊体育运动的哲学线索,主动感受体育运动带给人类的历史情感、思想关怀和哲学观照.  相似文献   

2.
游戏的体育:胡伊青加文化游戏论的体育哲学线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文化中总是会不时地反映出游戏与体育之间的密切联系,隐藏在历史深处和文化背后的游戏和体育现象是我们寻找的目标.胡伊青加在<人:游戏者>一书中从文化视角探讨游戏的因素,留下了思想的线索,让我们能够透过文字去寻找其中的体育运动,并探访游戏与体育之间的哲学关系.游戏活动是不可能被拒绝的,体育运动却成为人类拒绝的对象.体育运动必须对自身进行思想追溯,对游戏性质和功能的认识就是必要的过程.从胡伊青加文化视角探讨游戏现象,并从社会性活动、身体本能、民族语言、竞争功能、严肃性、西方文明中对游戏和体育进行梳理,试图寻找体育运动的哲学线索.  相似文献   

3.
体育科学与科学哲学方法浅析秋实,宋焱体育科学方法论是体育哲学的重要内容之一,现代体育运动实践发展使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丰富多样,精彩纷呈,与此同时.现代体育科学在体育运动实践的基础上受到整个科学过份的偏爱与关照,以旺盛的生命力生长在温馨的科学园中,纵向上...  相似文献   

4.
体育运动中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是体育哲学研究的出发点,本文对体育运动的主体、客体作了哲学阐述。  相似文献   

5.
关于名称 体育辩证法是在我国现代科学发展中出现的一门新兴学科,它应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去研究体育运动和体育科学的各个方面及其发展规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体育结成“联盟”,相互渗透的必然产物,他体现了现代科学发展的趋势。在国外,对这方面类似内容的研究叫作体育哲学。在我国,近年来也有许多同志正在从事这方面的研究。有的叫“体育哲学”,有的称“体育辩证法”。我们认为还是称“体  相似文献   

6.
体育美的实质是什么?学术界,有的认为是健康美、形体美;有的认为是在体育运动中增加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日本著名体育美学家小林信次在他编著的《体育美学》中认为“体育美是美的本质和特点与体育诸因素的融合美。  相似文献   

7.
新时期对艺术体育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体育走向现代化的今天,艺术与体育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从而产生新的体育艺术表现形式——艺术体育。艺术体育项目的产生,给体育运动带来很大的吸引力和无穷的魅力,使体育运动具备了独特的艺术欣赏价值与审美功能。对艺术体育的概念进行剖析,论述了艺术体育的本质、分类及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生态体育就是以实现人与自然、体育的和谐发展为目的,充分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开展的体育运动.生态体育是现代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运动哲学,也是近年来社会体育发生的一大变化.山东省拥有丰富的生态体育资源,生态体育的发展潜力巨大.本研究对山东省所拥有的生态体育资源进行了开发研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山东省生态体育分别与旅游、文化艺术、家庭体育和学校体育相结合的模式,并就各种模式的应用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旨在为山东省生态体育的发展提供新思路、新举措.  相似文献   

9.
一切体育运动、一切艺术创造活动皆始于身体,也必然要还原和服务于身体的根本需求.在历史的长河中,体育与艺术尽管属于人类不同性质的活动,但两者之间却存在着某种联系,体育离开艺术必然走向苍白和野蛮,艺术离开体育同样缺少意义的充盈和敞现.因此,立足身体谈艺术与体育的远近亲疏给体育发展带来的影响是展现体育与艺术关系之流变的一条主线,同时,也是考察身体之于体育与艺术重要性和从身体的维度来阐释体育与艺术关系的指导意义--对人之存在乃至人之生存的关切.  相似文献   

10.
体育与艺术都起源与劳动,是人们创造的体外文化现象,是人的精神生命对物质生命的超越,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体育与艺术的结合,使奥林匹克运动融入了更加丰富的美学元素.体育与艺术的融合是双向的律动,体育的发展离不开艺术,同时体育运动的发展可以促进艺术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1.
体育竞赛表演的法律保护一直是倍受争议的问题.在"实然"视角下,国际条约及有关法规没有把体育竞赛表演纳入表演的法律保护中,我国著作权法及实施条例也没有把体育竞赛表演纳入表演法律保护中.在"应然"视角下,从洛克的劳动理论、人格财产论、经济激励理论及社会现实需要的角度论述了体育竞赛表演保护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认为体育舞蹈、武术、花样游泳、花样滑冰、艺术体操、健美操等体育项目应受著作权法保护.  相似文献   

12.
从不同类型的体育舞蹈的特点、风格、表演性、欣赏性等角度,对数字幻境设计在体育舞蹈表演艺术中的运用进行探讨.通过数字幻境的设计与作品主题的融合,试图以一种全新的视觉方式展现体育舞蹈的风格,让数字幻境的背景直接体现体育舞蹈的表演性与剧场性的完美结合,带给观众一种富有想象力的剧场新风格,最终提高体育舞蹈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3.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专家访谈法,研究了我国体育社会学界与国际体育社会学界在学者互访、成果交流、组织联系、合作研究、会议等方面的联系,指出我国体育社会学界对国际体育社会学的多方面贡献:丰富了国际体育社会学的理论成果、为ISSA的刊物出版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为发展中国家学者赢得了经济上的权利、为跨国合作研究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各国学者的相互交流提供了平台和便利.  相似文献   

14.
试论我国学生体育权利制度与不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现有的学生体育权利的制度中,宣言性、原则性、概括性的条款内容占很大的比例,我们只能从其法律原则和精神理念上理解,而可操作性不强,尤其是许多有关学生体育权利的法律、法规中,对侵犯了学生体育权利的法律责任不具体、不明确.保障学生体育权利的实现,要加强学校体育立法工作,加强对学校体育法制的宣传和科学研究工作,加强法律监督,提高全社会对学生体育权利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运动项目规律和训练活动规律的实质与统一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动项目的本质特征与专项的主导竞技能力实质上是完全一致的,是运动训练的根本指向.训练活动规律是训练指导规律,它是训练原则的理论基础与内在规定,也是训练的基本走向.训练活动规律与运动项目规律是统一的,都具有客观性.并初步构建了运动训练从基本规律到训练设计及其诸多关系的基本框架图.  相似文献   

16.
体育学科体系的分类:宏观、中观与微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教育学科门类之下的"体育学",有望成为与"教育学"并列的一级学科,其学科体系的构建尚存在较多的问题:如体育学科特色不够突出、学科体系应用性和针对性不强、学科发展与体育教育问题研究缺乏互动等问题制约着体育学科的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采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等方法,分析了体育学科体系分类三大实践领域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试图从宏观、中观、微观的层次对体育学科体系的构建进行探索,提出了"一化四式"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研究目的:调查体育类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探索体育活动对个体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研究方法:运用SCL-90量表对体育类专业大学生与非体育类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体育类专业大学生的躯体化、强迫、敌对等因子得分明显高于全国青年常模,非体育类专业大学生躯体化、焦虑、恐怖、敌对、精神病性等因子的得分明显高于全国青年常模;与非体育类大学生相比,体育类专业大学生的强迫、敌对因子得分较高,而躯体化、焦虑和恐怖因子得分较低.结论:体育类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非体育类专业的大学生有着不同的特点;体育活动对个体心理健康存在积极影响的同时,还可能存在着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8.
在分析我国体育管理环境发展动态性的基础上,解析了我国体育管理体制刚性的构成维度,即体育战略变革刚性、体育管理流程刚性、体育管理组织结构刚性以及体育管理文化刚性,进而剖析了我国体育管理体制刚性促成因素,即线性思维的局限性、路径依赖的锁定性、沉淀成本的效应性、知识传播的局限性,寻觅到我国体育管理体制创新的路径,以期促进我国体育管理体制的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19.
我国体育志愿服务现状及研究的理论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体育志愿服务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其理论研究远远滞后于实践的需求,导致体育志愿服务实践的不可持续性.采用中外文献资料查阅和体育公共服务理论分析的方法,以理性选择理论、社会资本理论和治理理论为视角,对我国体育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在理论上进行多维度的解读.认为:体育志愿服务的持续性是以体育志愿者的理性选择为基础,社会资本发展则体育志愿服务发达,体育志愿服务必须以组织的形式进行.  相似文献   

20.
赛事赞助中契合度对品牌资产影响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契合度不仅对企业品牌资产产生直接效应,而且会通过品牌信任和品牌认同产生明显的间接效应,且高契合度比低契合度能够产生更大的影响.其实践意义在于企业与赛事要紧密结合,减少企业的商业行为气息,增强消费者对企业的品牌信任;将消费者对赛事的认同流畅地转移到赞助品牌,增强消费者对企业的品牌认同,以此提升企业品牌资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