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鲜明地提出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科学命题.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根据时代特点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与创新,不断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在总结中国革命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以党的建设为核心和关键而对马克思主义"三化"的具体内涵、相互关系、基本原则和与时俱进的时代内容提出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事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三化合一"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获得批判继承、丰富发展的科学路径和必然选择,也是在实践中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新境界和新局面的基本诉求与迫切需要,更是马克思主义创新体系能够科学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并不断取得辉煌成就的现实需要。我党90年发展的光辉历程表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相结合的创新史,综合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三化合一"的文化底蕴;推陈出新是马克思主义"三化合一"的价值选择,实践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三化合一"的功能定位;返本开新是马克思主义"三化合一"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4.
如何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中国共产党人在思想理论上一直努力地追寻探索着这一问题。至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首次把"三化"结合在一起,提出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作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根本任务。在时代和任务根本转换的大背景下,厘清"三化"中的"时代化"的几个基本问题,对于充分凸显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当前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统领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正确处理好以下关系:第一,正确处理好继承性与创新性的关系,继承与创新是统一的,只有坚持继承,才能为创新打下良好的基础,而创新也是对传统经验一种新的延续;第二,正确处理好政治性与科学性的关系,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政治观是一致的,科学的世界观是正确的政治观的理论基础,正确的政治观是科学的世界观的现实体现;第三,正确处理好理论性与实践性的关系,理论与实践是对立统一的,理论对实践是依赖的,而理论对实践是超越的;第四.正确处理好马克思主义“三化”与生活化的关系,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内在统一的,生活不仅是马克思主义“三化”的载体,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载体。  相似文献   

6.
坚持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必然要求,是中国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是解决中国问题的现实追求。运用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从五个方面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路径。坚持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善于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勇于同各种错误的思想倾向作斗争并取得胜利;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引导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相似文献   

7.
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青年大学生是高校德育的时代课题。高校德育要顺应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时代要求,加强理论创新和学科建设,在研究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上,在推动学科建设更好地服务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上,在探索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紧密结合的实现途径上有新的突破与发展,不断提高服务于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8.
19世纪上半叶、西欧资本主义社会具体历史与现实情况、无产阶级运动的现实需要,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间、空间和立场三维特性.对这一"三维"特性所构成的整体性认识,要求人们把握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具体性"中所体现的"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以此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可视为"广义"的"中国化",因为它包含了马克思主义的三维特性.而对于马克思主义"三化"的命题,应视为马克思主义的三维特性在当代中国的具体表现,其中的"中国化"是狭义的.马克思主义"三化"的整体性的实质,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来揭示、分析和回答当代中国所处的时代发展、具体国情以及"大众"实际需要提出的问题,并不断将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进一步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三化"(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教育,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武装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头脑,对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有着重要意义.文章从历史、理论、实践三个维度,阐述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的历史启示、现实意义、实践策略,着力探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新方法、新...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一个相辅相成、艰难曲折的历史任务。毛泽东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的历史贡献,可以分为两个相互关联的层次:即实践层次上,是以探索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规律为目的、以农民问题为突破口、以党的建设为核心来思考每一历史时期特别是历史转折时期马克思主义"三化"的实现;理论层次上,则以处理好党群关系、干群关系为途径而不断深入地阐明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三化"的客观规律。这一历史贡献是开拓性和奠基性的,同时也有珍贵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载体是借助于大众化载体传递和承载马克思主义内容或信息,是一种能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主体运用和促进传播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物质实体和活动形式。载体是影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广度、深度、效度的重要变化参数,彰显民族地区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载体特色,就必须赋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载体以民族特色、地域特色、时代特色,必须促进语言载体民族化、活动载体民俗化、组织载体本土化、文化载体时代化,使之适应政治文明新形势,展现时代性,保持民族性,充分发挥载体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引导功能。  相似文献   

12.
中国正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阶段,高校在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面临着现实挑战。针对这些挑战,必须立足现实国情,积极探索高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3.
一方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带来了新契机,也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带来了新动力;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思想基础,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间的辩证关系看,当前,需要推进两者的统一。为此。需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弘扬以改革和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14.
目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制度建设还相对滞后,尚不能完全胜任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这一任务,亟待创新以适应新的形势和任务。因此以路径依赖理论为视角分析并推动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制度创新,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在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指导下,使人民大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理解、认同和接受马克思主义,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在当代中国,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必须加强宣传普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教育活动,用大众化方法手段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使马克思主义永葆青春与活力。  相似文献   

16.
“三个自信”内涵之一是懂理论,懂实际。读懂马克思主义的“三化”,对认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马克思主义的“三化”不是三个相互独立、割裂的过程,而是一个过程的三个属性或三个规定性,即:马克思主义的普适性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过程的空间规定性、时间规定性和主体规定性。此三个规定性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由此构成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完整过程。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核心理念,也是当前学术研究令人瞩目的热点问题。十七大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出现了新的局面,取得了新的进展,特别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从整体上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等五个方面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从建立以来一直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断与时俱进,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值得继承和借鉴。积累的经验主要有:加强党对舆论宣传和政治思想工作的领导,始终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和军事任务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政治保证和理论前提;通过干部学校及在职学习、群众教育,以报刊图书、文学艺术、纪念活动等大众传媒为媒介,宣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成果;同时关注民生,服务群众,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不竭源泉和动力。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一项十分艰巨复杂的重大战略任务,是一个长期的动态发展过程,既任重道远,又大有可为.我们必须知难而进,通过真正的理论创新并解决实际问题,切实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一直是学术界比较关注的热点问题,但关于中国文化现代化现马克思主义的关系问题阐述得相对较少,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新的世纪,认真探讨这一问题,对于建构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文化具有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关系问题实质上是中国文化现代化建设以什么作为指导思想的问题.中国社会的独特性质,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和中国社会的历史实践,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文化现代化建设中必将居于核心地位.马克思主义对中国文化现代化建设将发挥三个方面的作用,即社会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文化思维模式的奠基作用和文化格局的优化作用.发挥作用的主要途径是马克思主义与现实、马克思主义与西文化的互动.马克思主义既是中国文化现代化的指导思想,也是中国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文化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化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