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严复在衡量外文翻译时,提出了三条标准:“信、达、雅。”我们翻译文言文时,不妨以此作为文言文翻译的要求。一是“信”。“信”就是要求译文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也不随便增减意思,再通俗一点说就是不走样。那么怎样才能达到这一要求呢?首先应该注意牢记文言实词的固定意义。如“争割地而赂秦”(《六国论》)中的“赂”,就可以用“贿赂”对其翻译。在翻译多义词时则须根据语境选择意义,这样翻译就基本能达到“信”的要求了。例如:江苏2006年高考语文试卷,要我们翻译的第一句是:“民,吾民也。发吾粟而振之,胡不可?”其中实词“…  相似文献   

2.
清代学者严复曾就翻译外国作品提出过“信、达、雅”三原则,这三原则同样可以借鉴为译好文言文的三条标准和要求。所谓“信”,就是准确,即要求译文忠实于原文,不走样,不增减,把原文的意思准确地表达出来。所谓“达”,就是畅达,即要求译文的语言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和表达习惯,使语言清晰流畅。所谓“雅”,就是优美,  相似文献   

3.
失分归纳文言文翻译时要遵循"信、达、雅"原则:"信",就是要忠实于原文,保持原文风格;"达",就是文句要通顺,表达要准确;"雅",就是文字简明、优美。翻译时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学们在考试时常犯如下错误:  相似文献   

4.
文言文翻译,要把握“信”、“达”、“雅”三点要求。“信”,就是准确,即忠实于原文,做到不随意改变、增减;“达”,就是通顺,即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没有语病;“雅”,就是优美,即文笔生动,能传达出原句的韵味。中考文言文考查的主要是前两点,训练时要努力做到准确和通顺。  相似文献   

5.
中国翻译界的老前辈严复说:“译事之难:信、达、雅。”他首次提出了翻译的标准问题。笔者认为,在各种文体的的翻译中,“信、达、雅”的标准最适用于文学翻译。作为清末改良主义的思想家和翻译家,严复除译过几部西方哲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名著外,他没有翻译过小说和其他文学作品,但是他所提出的翻译理论对当时以至现代文学作品翻译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严复提出的“信、达、雅”标准要求译文做到忠实于原作,文字准确,语言流畅,行文通顺;体现原著风格,文字优美清新,对于严复的这一翻译理论,近代翻译界曾经争论不休。争论的焦点并不在于“信、达、雅”这三个标准有什么不妥之处,而在于在三者之中,谁居于首位,也就是谁服从于谁的问题。三十年代有人曾就此提出在翻译中“宁错务顺”,就是宁可译文和原著有出入或者不准确,也要使文章通顺畅达。鲁迅先生则钟锋相对地提出“宁信而不顺”,译文不必强求通顺,只求把原著意思表达清楚。 时过境迁,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剧增和翻译事业的兴旺发达,一批批外国名著被译成中文,一批批中国名著被介绍到国外。在新的情况下,我们应当对翻译的标准重新作出全面的分析和思考。下面笔者想就文学翻译中如何运用“信、达、雅”标准谈几点肤浅之见。 一、“信、达、雅”  相似文献   

6.
“信、达、雅”本是严复先生作为衡量翻译外文好坏的三点标准,现多借用为评价翻译文言文的标准。这里,笔者结合近几年全国卷语文高考题来具体解读“信”与“达”——就中学生来说,“雅”是较高的要求,此处不讨论——以期对考生有所启迪。“信”,就是要求译文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也不随意增减意思,也就是不“走样”。要做到“信”,原则上必须以直译为主,所谓直译,就是严格按原文字句一一译出,竭力保留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力求风格也和原文一致;在难于直译时辅以意译。意译,则是按原文表达的大意来翻译,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如…  相似文献   

7.
1898年,严复在《天演论·译例言》中提出“译事三难:信、达、雅”。“信”,就是忠实准确;“达”,就是通顺流畅;“雅”,就是文学古雅。近百年来,许多翻译工作者都将其作为翻译的标准。同时,对于“信、达、雅”的研究和探讨也一直延续至今。 从严复提出“译事三难”至“五四”运动以前这段时期,“信、达、雅”都倍受赞赏。然而,自“五四”运动,提倡白话文以后,它就开始遭到争议。从此,围绕着“信、达、雅”的论战一直没有停息过。据笔者初步统计,1898年至1992年散见于我国各种报刊、杂志、书籍  相似文献   

8.
英汉颜色词差异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汉语分属两种不同的语系、受语言与化特殊性的影响,人们对色彩的感受和赋予颜色词的意义也各不相同。翻译时,不可望生义,“对号入座”,必须在充分了解中西方化差异的基础上,准确把握颜色所处的语境,力求做到信、达、雅。  相似文献   

9.
本文依据新近搜集史料,从目的论视角重寻严复“信、达、雅”之“本意”.“信、达、雅”与“目的论”存在许多契合点.“达”即“达旨”是翻译之目的,是严复三字标准的核心概念,类似于目的法则,是最高准则.“信”,并非全信于原著,而是取信于读者,与忠实法则类似.“雅”即可读性,类似于连贯法则,是服务于“达”的;“信”从属于“雅”.而“信”和“雅”均为译者为达到目的而使用的某种特殊翻译手段.  相似文献   

10.
江宋奇 《初中生》2007,(3):34-35
文言文的翻译遵循“信、达、雅”的要求。“信”指译文要忠实于原文,准确地反映原文的内容;“达”指译文要通顺畅达,符合我们今天的语言习惯;“雅”指译文要优美生动,有文采。“信”和“达”是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而“雅”是最高要求。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严复提出的“信”、“达”、“雅”被我国广大译者奉为翻译标准,被认为是译界的金科玉律。本文从三个方面对“信”、“达”、“雅”提出质疑。首先,认为“信”“达”“雅”不能称之为翻译理论;其次,指出“信”、“达”、“雅”作为翻译标准的适用有一定的局限性;最后质疑“信”“达”“雅”的经典地位,并提出人们不能盲目推崇“信”、“达”、“雅”,而应该拓宽视野,借鉴西方近几十年来翻译理论建设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果,把中国的翻译理论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相似文献   

12.
陈红 《中学文科》2008,(8):42-42
中考文言文阅读,一定会考翻译。翻译文言文要做到“信、达、雅”。“信”是忠实原文;“达”是行文流畅;“雅”是措辞典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在具体翻译时,应从“留”“换”“补”“删”“调”“贯”六个方面进行。“留”,凡指朝代、年号、人名、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皆保留不动。“换”,将单音节词换成现代汉语双音节词,  相似文献   

13.
严复先生曾提出以“信、达、雅”作为翻译外文的标准,我们不妨借用过来,作为文言文翻译的标准。“信”,就是要求译文忠实于原文,不歪曲,不走样。“达”,就是要求译文明白晓畅。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规范,没有语病。“雅”就是要求用词造句比较考究,文笔优美。对中学生而言,前两点是应该做到的基本要求,后一点是要尽可能达到的较高要求。而高考也  相似文献   

14.
根据英国杰弗里N·利奇的语义学理论,言语的语义是指在字面上的逻辑意义(logicalmeaning),也称之为理性意义(therationalmeaning),语势则是指在特定的语境中,说话人言语的言外之意[1]。所谓的言外之意,就是利奇所说的“情景条件描写意义”[2],即语境意义。在人类语言交流中,语义和语势有一致的,但有时也有不一致的现象。这就对我们的翻译工作提出了更具体、更细致的要求。多年前中国从事翻译工作的先辈,为确保翻译的质量,早就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标准。所谓的“信”,就是忠实…  相似文献   

15.
试对唐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两篇译文进行品评和比较后,我们就如何将“信、达、雅”的标准运用于诗歌翻译进行讨论,从而为诗歌翻译提供一些建设性意见。我们的初步结论是将“信、达、雅”的翻译标准运用于诗歌翻译时,译者需要进一步深化认识。要真正做到“信”,必须从诗的写作背景,文化差异,功能对等等角度多方面考虑,做到“译气不译字”;诗歌翻译的“达”不仅需要译诗语言通顺,还需要有对语言的创造性使用;诗歌翻译的“雅”在于译诗能够贴近原诗的形式。  相似文献   

16.
严复的“信、达、推”三难说对翻译标准进行了高度的概括。“信、达、雅”蕴涵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信”是最基本的,指译者要如实地表达原文的意思,“达”是指译文要顺畅,“雅”是指译文要有文采。“三难说”主次有序,既提出了“达”对“信”的制约,又提出了“雅”对“信”和“达”的影响,三者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有机体。  相似文献   

17.
“义随境迁”,一个字、一个词只要进入文句,就会与文句中的词语、句子、段落乃至篇章发生联系并受其制约。因此,同一词语在不同的语境条件下有不同的含义,即语境义。理解字词的语境义,有助于理解句义,进而理解段篇内容,所以,解释词语语境义是中考阅读测试中经常出现的一个考查点。具体的语言环境,决定了词语的含义,这个含义有时是字词的基本义,有时是引申义,有时是比喻义,有时可能是“临时义”。这种“临时义”的语言形式,有时是隐含意义,有时是感情意义,有时是修辞意义。因此,要准确确定某个词语在文中的特定含义,必须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根据上下文去推断词语含义。尤其是遇到生字词时,由于不让翻查字典,更须结合语境条件去解释,一味停留在这个词语上硬抠,是抠不出来的。  相似文献   

18.
谈翻译中的“雅”张国臣在翻译中,我们提倡并遵守"信""达""雅"三个原则。所谓"信"是说翻译要忠实原文,不能违背、曲解原文的意思,是强调翻译的正确性;"达"是指要完整、准确地表达出原文的内容,不应该随意附加或遗漏,但为了完整、准确地表达原文,又可不拘...  相似文献   

19.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符号,它具有表达思维及传递信息等多种功能。翻译过程不是简单机械的语言符号对等转换,而是把两种语言符号所表达的一个等同信息如实地加以表述,使译文力求做到“信、达、雅”,翻译中“信、达、雅”三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信”是根木,“达”中有“信”,“信、达”之外方能求“雅”。  相似文献   

20.
前人对翻译的文章提出了“信、达、雅”三点要求。所谓“信”,就是译文要准确,忠于原意;“达”就是通顺,没有语病;“雅”就是精炼,生动,优美。这些要求自然也适用于对古典文学作品的注释。 最近,在讲柳宗元的《捕蛇者说》(见“四川省中学试用课本《语文》第八册”)时,见教材注释中有两条似不符合上述要求,现照抄于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