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通过对电影《末代皇帝》中电影音乐创作的分析,剖析中国电影声音创作民族化与国外电影声音创作理念的交融过程。影片基于中国历史背景及人物故事,加入西方电影工作者的创作理念和拍摄技法。影片音乐大气磅礴,优美豪放。运用中国民族乐器配器体现出中国音乐细腻、委婉的神韵,与带有史诗美感的西方交响乐融会贯通,完成了一次东西方文化碰撞后的完美交融。  相似文献   

2.
电影民族特点的烙印。电影民族特点的逐渐积累,发展与成熟,才可能形成电影的民族风格。影片内容上的民族色彩,表现在民族题材与主题、地域风光与社会风俗、民族性格与行为方式等方面,它们与电影民族风格密切相关。电影语言民族化在电影民族形式中占有重要地位。电影民族风格是电影群体风格的一个方面,它的形成与发展,与电影个体风格尤其是其中的导演风格的表现特色有关。  相似文献   

3.
中国动漫在民族化风格探索方面曾经有过辉煌,但近几十年来,中国动漫创作在日美韩等的冲击下渐渐地迷失了方向,陷入了低谷,如何处理动漫的民族化与时代性、创新性的关系,民族精神、民族化与外来文化的借鉴与汲取的关系,成为如何重振民族动漫产业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4.
试论民族文化对广告语言之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告语言的创作影响着品牌形象的树立和产品的销售是不争的事实。而伦理道德、民族意识、民族风俗、民族情感等民族化均对广告语言创作有着重要的影响。广告语言的创作只有注重对民族化的研究和渗入,才有可能收到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郑恺 《华章》2009,(13)
华语流行音乐发展至今已经经历了三十多个年头,而在流行音乐中加入民族传统元素的流行音乐民族化创作,近些年似乎已经成为众多华语流行音乐创作者所较为钟爱的一种创作方式,本文通过对民族化相关概念的梳理,总结了"民族化"以及"流行音乐民族化"的概念,希望对今后流行音乐民族化音乐理论的研究,提供一个方面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6.
20世纪中国作曲家将小提琴表演艺术与中华民族元素相结合,成功走出了西洋乐器中国化的道路,让小提琴成为中国百姓熟悉的乐器,创作出了大量中国人民喜爱的作品。20世纪中国小提琴音乐作品中的民族元素主要体现在小提琴作品的题材民族化、风格民族化、演奏技巧民族化三方面。  相似文献   

7.
钢琴独奏曲集《山祭》是莫尔吉胡代表作,它是由中国蒙古族作曲家创作并公开出版发行的第一部钢琴独奏曲集,也是钢琴独奏音乐与蒙古族文化相结合的第一次尝试,是钢琴音乐民族化的一次重大实践。目前,中国蒙古民族创作的钢琴独奏曲作数量不多,钢琴的民族化尚处在初始阶段。莫尔吉胡是中国蒙古民族音乐界钢琴民族化道路上的先行者之一,他的探索具有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8.
影像与声音是电影叙事创作中最为重要的两个方面,本文从语言、音乐、音响三个角度出发,具体分析声音叙事创作中的戏剧张力。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关于中国动画民族化探索的呼声越来越高,动画如何反映本民族传统文化特色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通过对动画和民族传统文化的分析,结合我国及其他国家动画民族化的发展现状,中国动画创作发展的策略应当在民族传统文化语境下,结合当代审美,改变动画受众低龄化的陈旧观念,针对不同的受众群体创作出多元化的富有创新性观念的动画作品,从而有效地推动中国动画产业民族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正> 电影是当今世界最富有群众性的艺术形式之一。在今日“文艺民族化”的呼声中,电影的民族化也成为人们的谈论中心。但是,系统的理论阐述尚感不足,那么,有些同志以“民族化=传统文化”为确论也就不足为怪了。恩格斯在《波河与莱茵河》一文中认为民族的分界是“由语言和共同感情来确定  相似文献   

11.
我国上世纪的著名电影导演费穆运用长镜头拍摄方法,开创了电影艺术表现民族风格的先河。费穆的长镜头的美学源于深厚东方文化底蕴,结合中国文化神似写意的表现手法,以长镜头"静"、"缓"和"平面化"的独特视听效果来深层次地刻画电影的主题,走出了中国电影民族化的全新之路。  相似文献   

12.
当代中国独立电影具有多种多样的风格形态与制作模式,它们的共同特点在于都是通过国际电影节的获奖而进入人们视野的,这一国际电影节路线即把它们从隐匿的存在状态中"发掘"出来,也为它们成为"经典"提供了附加值。同时,独立电影也与"体制"有着十分复杂的关系,但总的看来,可以区分为三种基本模式:"体制内独立制片"、"体制外独立制片"和"非体制独立制片"。  相似文献   

13.
费穆的《小城之春》站在中国民族文化及其传统的一边,吸纳了现代电影的种种观念与技法,吸收了其他影片特别是戏曲片的长处,以其舒缓的节奏、富于变换的长镜头和空间表现,直接传达出大量叙事难以表达的思想信息,形成奇特、复杂、含蓄的表演特点。诗文艺传统在电影中的复苏与再现,使电影艺术达到中国古典美学中诗的境界。它具有中国电影的民族性特征,是费穆电影艺术水平的高峰。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中西方文化始终处于一种较为紧张的对峙状态,这构成20世纪中国文学民族化的基本背景,新文学的民族化在第一个十年取得的成功与此后所遭受的挫折均可以在此背景下得到解释,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进一步增强,中西文化交流环境必将进一步宽松,新世纪中国文学民族进化程也必将进一步加速。  相似文献   

15.
中国电影的萌生是从观看外国电影开始的。在外国电影的启蒙、冲击与影响下,中国电影完成了从短片到长片、从模仿到创新的发展历程。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中,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下,电影这种外来形式逐步实现了其本土化、民族化的改造,终于在中国这个特殊的文化土壤中生根开花。  相似文献   

16.
国有化是国家主权范围内的事项。但是,随着国家间相互依赖程度的加深,各国对国有化的态度发生了变化,认为国有化的实施应具备四个法律要件:国有化必须以公共利益为目的;国有化过程中不涉及歧视;实行国有化的国家应给予外国投资者以补偿;国有化应依正当的法律程序要求进行。  相似文献   

17.
西方油画从进入中国的那一天起就开始了民族化的进程。纵观中国油画的民族化道路,可以看出民族油画只有根植于中国民族的审美情趣,才能真正走向成熟。只有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从传统的精粹中汲取营养才是中国民族油画的出路。且不仅仅是绘画题材、绘画技法的民族化,更需要画家对传统文化有较深刻地认识,并能做到师法自用。  相似文献   

18.
朗费罗认为美国诗歌的创作与本土化密切相关。没有本土化的诗歌因素很难代表美国文学走向世界。朗费罗自始至终将诚实勤奋、使命意识、"天职"这些清教的思想贯穿在他的诗歌创作中,为美国诗歌本土化创作探索一条新路。朗费罗诗歌本土化写作实践探索将清教思想作为美国精神的一个部分,同时为美国文学民族化奠定基础,而这些又与朗费罗的家庭教育背景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中国油画民族化历程是一个从不同层面逐步推进的实践性过程,这是油画在中国发展的唯一出路。进入中国之后的油画,其民族化过程中遭遇了不少质疑,很多人对其民族化有着一定的认识误区。针对这些认识误区,提出基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油画民族化的发展建议,指出中国油画民族化的道路应该是继承欧洲油画的基底,并深刻融入中国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的发展道路,只有这样,中国油画才能在世界舞台上赢得自己的天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