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曹燕 《现代教学》2007,(10):41-42
教师的“教”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的认知活动并非是主体对客观世界纯粹被动的机械反映,而是一个能动的过程,是主体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能动地构建起关于客体的认识。因此,在教学中必须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经历学习的过程,获得智能、身心的和谐发展,全面提高素质。[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自主学习”是指由学习者在适当的学习环境下通过主动探索、主动发现,主动完成“意义建构”的一种学习观。这种学习观的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其中的“自主”就是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也就是让学生积极能动地参与教学活动,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认识和学习实践活动。所有能有效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都是自主学习。  相似文献   

3.
沈杭 《贵州教育》2012,(22):40-41
一、自主学习的定义 所谓“自主学习”就是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也就是让学生积极能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认识和学习实践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美术教学主体,不仅指教学的目标是为了增进学生的主体性,更是指美术教学过程是随学习内部矛盾展开,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活动和自我拓潜的过程。提高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交往能力,充分拓展学生潜能。  相似文献   

4.
一、提倡自主学习,提高探究的积极性“.自主学习”就是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也就是让学生能积极能动地参与教学活动,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认识和学习实践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教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实践活动是学生作为认识及实践主体能动地认识和探索文本的过程。实实在在地开展语文实践活动。不仅符合小学生的心理需要。而且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小学生的学习生活,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相似文献   

6.
关于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问题,现在我国比较有影响和流行的是“主导主体说”合题论。笔者以为目前流行的“主导主体说”有值得质疑的地方,主要表现为理论本身缺乏内在的(指对教师和学生之间)同一的衡量标准。造成其理论的缺陷。“主导主体说”的基本含义是:教师是引导学生学习和认识发展的主要因素,学生是学习和认识的主体。其实,这里引用的“主导”、“主体”是两个不同哲学范畴的概念,它们不能构成同一标准来衡量教学过程中师生间的地位与作用。“主体”是相对于“客体”,并与之构成一对的哲学认识论范畴的术语。“主体”是认识论范畴的概念,一般指有认识、实践等能动行为的载体,具体为能动的认知者(或感觉者、思维者)。“客体”则是认识论范畴相对于“主体”的概念,它指的是“主体”的行为对象。“主体”与“客体”间的关系是指认识能动者与被认识者之间的一种认识关系。然而,“主导”与“主体”是有区别的。“主导”是对立论范畴的哲学概念,指矛盾对立双方的主要方面。这里的“主导”即决定性作用的含义。另外,“主导”源于传统教学术语中的“导”,并在此基础上发展成为现代教学论术语的。  相似文献   

7.
教育部颁布实施的《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引导学生调整学习方式,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使他们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自主”学习就是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主体,也就是让学生积极能动地参与教学活动,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认识和学习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充分拓展学生的潜能。  相似文献   

8.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操作是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方式.提倡学生在“做数学”中学数学,注意发挥主体在认识活动中的主动和能动作用。近年来的中考频频出现了折叠与剪拼试题,现略举几例加以解析。  相似文献   

9.
徐建美 《云南教育》2005,(25):47-47
“自主”就是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即让学生积极能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主动地进行认识实践活动。现代社会是文化多元,环境复杂的社会,要求人们有独立思维能力,也就是说,弘扬人的主体性是时代发展的主旋律,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是现代教学改革的必然。新课改的实施为开展自主学习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为此,我们做了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0.
学生的主体作用,简单地讲,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出现,他们能够能动地发展自己的潜能。学生应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教材、教学手段都应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并充当教学活动的主角。[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初中物理课堂提问之我见王金丽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的认识过程,这个认识过程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只有处于积极主动状态,才能真正理解所学的知识并获得相应的能力。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应该体现在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愿望,启发他们自觉能动地学习知识,为学生进...  相似文献   

12.
一、对高一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认识 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要把学生看成能动的主体,促进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主动参与、全员参与,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实践活动是学生作为认识及实践主体能动地认识和探索文本的过程,实实在在地开展语文实践活动,不仅符合小学生的心理需要,而且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小学生的学习生活,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唱”、“画”、“演”、“读”“、集”“、赛”等各种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促进了学生知识、能力、智力、…  相似文献   

14.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推进素质教育,深化课堂教学改革,需要我们认识主体、尊重主体、发展主体,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学生在自身的“体验”中学习,在体验中“学会学习”,就是能力的培养过程和人文素质的提高过程。  相似文献   

15.
学习社会的来临宣告了传统教育范式的终结.教育的天平开始由重“教”向重“学”倾斜,一切教育活动都将要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教育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采用、教育环境的营造都不能偏离学生的学习这一中心,教育过程体现为学习自我指导、自觉能动地建构主体的过程。学习化社会为学习主体的生成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同时学习主体也成为学习社会得以完善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16.
现代汉语词典对“主体”一词的诠释是“哲学上指有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人”;与之相对立的“客体”则是“哲学上指主体以外的客观事物,是主体认识和实践的对象”。新世纪呼唤人的主体精神的弘扬,课程改革更是强调学习者是主体和学习者作为课程主体的能动重要性。由此可见,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充分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将关系到教育活动的成败。下面谈谈我对如何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自学能力不仅是学生今天学习的需要,也是将来工作、生活和学习的需要。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为学的需要而存在的。在学生一生中,教师的“教”毕竟是短暂的,获得自学能力,使学生终生受益,将来学生走出校门,主要还是靠学生自学获得知识。   其次,从学习过程中看,自学是学生能动地认识矛盾的过程。通过自学可以发挥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没有自学,学生只囿于教师讲解的范围,不利于学生个人特长和兴趣爱好的发展。   中小学…  相似文献   

18.
“提高中学生学习质量整体改革国家行动计划”(简称中学JIP)第一轮实验已于1994年结束。为了深化素质教育,科学地认识和把握教育发展规律,探索主体-创造-发展型育人模式,北京市海淀区于1995年7月以25所学校初一年级学生为实验对象开始实施中学JIP第二轮实验研究,历时四年。 一、研究的指导思想 (一)主体-创造-发展的基本内涵 主体教育思想是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而形成与发展的。 1.建构学生主体。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要引导他们在学习的全过程中,能动、创…  相似文献   

19.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认识活动并非是主体对于客体世界纯粹被动的机械的反映,而是一个能动的过程,是主体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能动地建构起关于客体的认识.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改变教师满堂"讲",学生被动"听"的局面,尽量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掌握知识.  相似文献   

20.
一、确立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历史学习的主体,推进素质教育,深化历史课堂教学改革,需要我们认识主体、尊重主体、发展主体,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学生在自身的“体验”中学习历史.在体验中“学会学习历史”,这就是能力的培养过程和人文素质的提高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