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以方法创新促进教育理论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七大再次强调了学术创新、学科创新和方法创新对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意义。理论创新和方法创新是相辅相成的,而且方法创新往往是理论创新的动力和关键。教育科学也是如此。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包括教育科学,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我们有一支庞大的教育科学研究专业队伍,还有一个更为庞大的教育科学研究非专业队伍。现在高校系统每年发表的有关哲学社会科学的论文大约25万篇,专著大  相似文献   

2.
质的研究方法与教师的叙事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在教育科学研究中,由于受实证主义思想的影响,长期以来,人们都偏向并倚重定量研究的方法,甚至将定量与“科学”直接划等号,似乎惟有定量的才是科学的。实际上,作为社会科学的教育研究毕竟不同于自然科学研究,应该有自己的研究方法。质的研究就是一种适合于教育和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近年来,国内也开始在这方面有所介绍、探索和研究。其中,陈向明女士关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的专著就是这方面的重要研究成果和贡献;《全球教育展望》杂志也于近年开辟专栏推介有关教师叙事研究方面的成果。下面试对质的研究方法与教师的叙事研究作…  相似文献   

3.
薛蓉 《江苏高教》1999,(1):22-24
在教育学领域,乃至社会科学领域,量化研究日渐风行,在一些研究者的意识中甚至达到了“科学必量化,不量化非科学”的极端地步。他们主张教育学唯有与自然科学看齐,才能成为“真正的科学”,因此在研究过程中一味地把教育学科学化局限在数量化这一个方面。教育研究中是...  相似文献   

4.
在现代社会工具理性价值日益上升的境况下,生命价值观的教育及其研究已成为一个重要命题。对大学生进行生命价值观教育,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科学的世界观,指导大学生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天,进而既活在当下、珍惜此刻,又超越现实、提升生命意义的基础性工程。梅萍教授等所著的《当代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是其主持的2005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的最终成果。  相似文献   

5.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科学教育专业师范生的科学本质观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研究表明,科学教育专业师范生科学本质观发展现状处于朴素水平,与当前哲学、历史和社会科学的发展有一定距离。  相似文献   

6.
(一)综合化。新学科层出不穷,科学的综合化不断加强,是当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重要趋势。当代教育科学发展已呈现三种趋势:第一,教育科学内容在学科不断分化的基础上出现了综合;第二,作为社会科学的一个分支,社会科学的许多学科与教育科学日趋综合,建立了教育社会学、教育经济学和教育  相似文献   

7.
教育研究属于人文社会科学范畴,研究方法的选择不仅取决于问题的属性,而且与研究者自身的研究立场、研究方法偏好密不可分。研究方法的运用不是方法规则的执行过程,而是问题、方法与研究者自身三者相融合的过程,涵养科学精神是研究者运用研究方法有效解决问题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8.
教育要成为一门科学,需要引入科学的研究范式,以探求教育领域的因果关系为研究目的。然而,教育科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难以像自然科学那样采取实验的方法获得因果推论。本文通过探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的因果推论的获得方式,进一步分析在社会科学中获得因果推论所面临的问题和困境,以及相应的科学与统计的解决方法,指出教育科学中获得因果推论要注意的几点问题。  相似文献   

9.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强综合素质培养,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和经济发展对教育事业提出的要求,也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对理工科大学来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必须重视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教育。理工科大学的人文社会科学选修课作为对学生进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教育的重要渠道,在理工科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加强理工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选修课课程建设的重要性第一,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教育是当今科学发展新趋势和新特点的要求。当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结合,是当今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0.
自工业革命兴起,自然科学迅猛发展,自然科学之方法论也无可置否地占据了人文社会科学的方法论空白,随之而来的则是教育研究于科学实证、数理统计、逻辑演绎之桎梏,教育研究更加科学理性化,失去了人性本真。关注学生生活,走向学生生活体验的研究,才是教育研究的灵魂与归宿。  相似文献   

11.
教育与哲学社会科学的关系至为密切。教育不仅担负着哲学社会科学知识普及教育和提高全民族哲学社会科学素质的重要任务,而且教育科学本身就是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和任务。作为  相似文献   

12.
人文素质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直接影响着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质量。工科院校加强人文社会科学教育,需要在教育观念和认识上确立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应有的地位,在课程体系上系统设置人文社会科学课程,针对当前工科院校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努力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文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3.
日前,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公布了2010-2011年版中文人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CSSCI),《电化教育研究》排名稳居教育类期刊第四。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评价中心公布的中文人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是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课题攻关项目,其意义和作用等同于国外的科学引文索引(SCI)和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  相似文献   

14.
近三十年来,因果推断方法取得长足发展,已成为社会科学研究的主流量化方法,在教育量化研究中亦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202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戴维·卡德、乔舒亚·D·安格里斯特与吉多·W·因本斯,以表彰他们在推动因果推断方法发展与应用方面所做出的贡献。本文以此为切入点,先讨论教育研究兼具人文关怀和科学理性的双重属性,阐明获取有效的因果证据对推动教育科学研究发展的重要意义,再详细介绍诺奖得主在教育收益率、小班化教学效果、学校投入对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影响等方面所取得的重要研究成果,最后对当前我国教育因果推断研究所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一、综合化。新学科层出不穷,科学的综合化不断加强,是当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重要趋势。当代教育科学发展已呈现三种趋势:第一,教育科学内容在学科不断分化的基础上出现了综合;第二,作为社会科学的一个分支,社会科学的许多学科与教育科学日趋综合,建立了教育社会学、教育经济学和教育未来学;第三,由于现代化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产生了教育技术、教育测量和评价以技术为中心的综合学科。教育科学发展所呈现的这种在分化的基础上日趋综合  相似文献   

16.
党和国家领导人不仅十分重视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教育发展问题,而且十分重视科学发展问题,特别是对哲学社会科学,提出了建设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任务,当然,其中包括教育科学,这是对教育科学工作者的极大鼓舞和鞭策。那么,什么是教育科学的中国气派呢?这是我们在建设中国气派的教育科学过程中所必须清楚地理解和把握的。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壮大,职业教育的科学研究也在不断深入,研究领域逐渐扩大,研究质量稳步提高.过去职业教育研究一般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教育学领域进行的与教育制度、课程和教学等相关的问题研究,二是在劳动和社会学领域的行业职业教育发展研究和职业资格研究.而如今,职业教育研究已经成为一个综合性的研究领域,其研究的对象、方法和成果已渗透到教育科学、社会科学、人类工程学等多个领域,因此有学者甚至提出职业教育应当成为"一级学科"这一"极具中国特色"的研究假设和命题.  相似文献   

18.
曹明海,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与语文教育博士点带头人。先后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山东人民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文学解读学导论》《语文教育文化学》《语文阅读活动论》《语文教学解释学》《语文教学本体论》《语文教育文化过程研究》等学术著作20多部,并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课程·教材·教法》《语文建设》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同时主持和承担了国家社会科学九五立项基金课题《文学解读学研究》、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语文教育文化过程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十五课题《语文教育文化学研究》、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当代语文教育与课程改革理论前沿研究》等近10项,曾获全国第一届教育理论图书奖、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山东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10多项。兼任中国语文学习科学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语文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阅读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等多种学术团体职务。  相似文献   

19.
一、导言为了明确我国教育科学在社会科学发展中所处的历史方位,客观地把握我国教育科学结构与学科内容的宏观发展趋势和当前教育科学研究者的整体分布状况,我们对社会科学尤其是教育科学的报刊文献进行了统计分析。我们以国内大型社会科学文献数据库为主要信息源,辅以...  相似文献   

20.
试论中国教育史研究的学科性质与基本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教育史研究是一门现代教育科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特别是历史科学相结合的基础性教育理论学科。中国教育史研究的客观化原则,是指作为基本的研究要求,中国教育史研究应客观如实地阐释中国教千年不同历史阶段的教育思想风貌和教育制度嬗变轨迹,理性地认识和评价中国教育史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