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随着非语言符号在大众传播中的日渐广泛与深入,对大众非言语传播展开研究显得必要而且重要.王亿本的《大众非言语传播的功能研究》,即是至今少有的对此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著作之一.以对对内的社会认同营建与对外的文化软实力提升等现实场景应用为出发点,该书探讨了大众传播中非语言符号在塑造媒介真实、参与情感传递、塑造媒体形象、舆论引导说服等方面的功能发挥,以及大众传播中非语言符号的隐喻表意与协同表意机制.  相似文献   

2.
广告信息的真实感是赢得受众认可的关键因素,影视广告视听兼备,感染力强,视觉非言语符号眼见为实,听觉非言语符号声情并茂,两者协同表意,不仅塑造广告信息的真实感,还富含情感、趣味性特征,并通过非言语符号隐喻广告意图,以避免受众的抵触情绪,隐蔽影响受众对广告商品的认知、态度和购买行为,兼具感性诉求和理性诉求的优势,实现广告效果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3.
陈润 《大观周刊》2013,(4):99-99
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麦洛宾对人际传播中信息表达的情况作出研究后,得出结论:人际交谈时,传递一项信息的总效果=言语×7%+声音×38%+面部表情×55%。其中的言语属于语言符号,而声音和面部表情都属于非语言符号。由此可见,非语言符号在人际交往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传递信息、表达感情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要求。言语是人类进行社会交往的重要手段,但绝非是唯一手段,人们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衣着打扮、居所布置、时间选择、空间运用等非言语的行为和方式,同样起着传情表意的重要作用。电视节目主持人是一种特殊的媒介角色.他们以直接的、面对面的人际交流的形式进行大众传播活动.非言语传播的合理运用也会增强节目主持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相似文献   

5.
《新闻界》2017,(3)
网络表情作为非言语符号的重要形式,在网络人际交往中一直承担着辅助交际作用,而在"一图胜千言"的视觉传播时代,网络表情因信息含量大、传播渠道广、用户喜闻悦见等特征而在各大社交媒体中广泛运用,使用频次不断飙升。本文从非言语符号出发,分析了网络表情的发展演变,并从信息传递、情感表达、娱乐宣泄、场景搭建、隐喻认知和个性彰显等六方面探究非言语传播学视角下网络表情的传播功能。  相似文献   

6.
"言语传播"和"非言语传播"是传播学中一块重要的研究领域。在丰富的人类传播符号系统中,以语言符号系统为分界点,有区别地研究各种人类传播现象有利于我们了解不同符号系统在人类传播中可能带来的不同效果,同时也对我们选择合适的传播方式提供具体而详细的理论支撑。本文从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中国"言语传播"和"非言语传播"研究中存在的两个重要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社会各界逐渐注重对民俗文化活动的关注和传播,民俗文化活动中包含大量利用不同种类的非语言符号进行的非言语传播,表达了一个民族特有的情感、信仰及道德观和价值观。本文以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和上巳节成人礼大典为例,通过对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的特征和媒介适应性进行对比,分析民俗活动中非语言符号的特征及非言语传播的重要性。加强对民俗文化活动中非言语传播信息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的认识和继承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8.
电视表达指的是运用各种电视符号,通过不同的组织结构在电视的语境下进行叙事,传递意义。电视表达研究是建构在对两种符号特性研究的基础之上的,这两种符号即言语符码和非言语符码。  相似文献   

9.
根据媒介进化的阶段性特征,传播学学者分别提出了“拟态环境”理论、“人体延伸论”和“媒介补救”理论,从非言语传播视角分析这些理论发现如此重要的非言语传播却在媒介进化过程中屡遭遮蔽,而且经常被传播学研究所忽视.传播的深层欺骗性在于其借助非言语传播构建肖似的“拟态环境”,隐蔽地影响受众对事物本质的认知;新兴媒介延伸了人体言语传播功能,却导致非言语传播功能丧失;虽然各种新媒介结合自身特征,采取多种补救手段,但是对非言语传播的补救仍显乏力.媒介进化趋势仍将进一步创新非言语传播符号,回归并超越人际面对面传播中的非言语传播,并实现言语传播与非言语传播的平衡和协调.  相似文献   

10.
刘冠宏  项菲 《新闻界》2020,(2):96-96
在为数众多的音乐类型中,流行音乐是音乐符号表意的一种特殊类型,也是音乐符号传播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流行音乐符号传播有一套独特的语言、乐音、表演甚至图像结合构成的传播系统,其表意活动遵从音乐生产、传播、消费、认同等逻辑原则。陆正兰教授所著的《流行音乐传播符号学》(四川大学出版社2019年10月)从传播符号学角度探讨音乐,也就是围绕音乐展开的各种符号表意方式所进行的意义传播研究。  相似文献   

11.
在信息传播中,编码的过程就是将意义符号化的过程。传播符号可大致划分为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在报刊传播中,文字作为语言符号具有表述确定性、表意逻辑性的特点,长于进行推理和分析等思维活动,但是文字在信息传播中有时也陷入尴尬的境地:现实是动态的,而文字是静态的,文字很难表述所有事物运动的状态;现实是无限的,而文字是有限的,文字永远无法描绘事物的全貌和复杂的精神面貌;现实是具体的,而文字是抽象的,文字符号需要受众对其携带的信息进行还原;现实是客观的,而文字是人的主观思维的产物。而主要以非语言符号进行传播…  相似文献   

12.
任婕 《东南传播》2018,(4):143-145
言语是人类进行社会交际的重要手段,但绝不是唯一手段.人们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衣装饰物、居所布置、时间选择、空间运用、副言语等非言语的行为和方式,同样起着传情达意的重要作用.本文运用传播学理论,从非言语传播的视角,对小说《芳华》中刘峰与何小嫚的人物体语、物的非言语传播以及副言语进行分析,进而探析非言语传播与人物心理变化之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3.
符号认知传播作为一种方法论,因其与认知科学的结合,在符号建构与传播的研究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尤其是在影视作品的形象建构中,从认知的视角对传播本体和传播过程进行分析将会有助于形象表意的建构以及形式符号的表现。符号的本质就是表意,而意义的理解与传播更需要主体认知的主动介入。本文从考察认知科学、符号学与传播学的融合机制入手,从符号的功能和用途出发,以艺术符号与实用符号为例,探讨不同形态符号的认知传播模式与机制,同时也注意到语境对认知建构和传播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林桂花 《东南传播》2016,(6):144-145
电视的优势在于声画兼备、视听并用,有声语言和非语言符号共同作用于视听节目。电视播音员主持人不只是用有声语言传递节目内容,非语言符号的表达在节目中同样不可忽视,其中,形象符号的表达、体态语的运用、道具的使用三大因素是其核心;电视播音员主持人借此在节目中加以表现,能更加贴近节目内容,并作为有声语言的辅助信息和补充信息,与有声语言一起,汇集于节目,相得益彰,目的是让电视节目传播达到更好效果。  相似文献   

15.
镜前传播行为,是制作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的记者特有的角色行为,是电视记者在新闻事件正在发生的特定情境—现场,面对摄像机向观众直接地、即时地传递现场信息的信息化作业。这一特定行为由记者的现场思维行为、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构成,现场思维行为是其内隐形态,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是其外显形态。  相似文献   

16.
上梁是土木修建过程中的重要工序,也是中国传统的建筑民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上梁民俗有着自身的一套表意系统。从符号学意义来看,上梁民俗符号分为语言和非语言两种系统。上梁民俗符号系统在表意过程中呈现出多样性、差异性和娱乐性的文化特征,使上梁文化具有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文化魅力。  相似文献   

17.
人类传播活动的目的就是要运用符号表达意义。表达是制造符号以代表其意义的过程和产物,也是在有效的意指系统内形成意义的社会化过程。本文对隐喻与转喻这两种基本模式在电视传播符号运作方面的基础作用进行理论分析,并结合相关电视传播中的典型案例,为解读电视传播符号表意模式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8.
非言语传播的演变历程,是一种历时性过程,同时,又共时性存在,成为不同的非言语传播类型.文章历时性地考察非言语传播不同阶段的传播特点,期待给当前共时性存在的不同非言语传播类型的实务以启发和参照.  相似文献   

19.
传播中必须使用传播符号,但使用符号本身并不是目的,使用符号的目的是让它表达并传递一定的“含义”和“意义”。因此,任何传播过程中被作为传播符号使用的符号都与某种意义形成了一种密切相连的关系,这种关系也是整个传播得以存在的重要基础。一旦一个传播符号通过一定的赋予过程与特定的意义相联结,它便成为一个具有工具性和实用性的传播符号。本论文旨在通过分析双十一的仪式符号性及其功能,来阐释如何保持和发挥双十一的仪式符号功能。  相似文献   

20.
(接本刊第五期)四、国家形象的立体传播"立体传播"就是指使用多媒体的传播方式、开展多元化的传播活动,将信息分层次地传递到目标受众中去。"国家形象的立体传播"是用立体传播的思路有效地传递国家形象,让人们更全面、更深入地认知国家形象。由于构成国家形象的信息元素是复杂多样的(包括文字、感官、言语、行为、象征符号、理念等),只有通过整合传播与营销的思路,才能将国家形象立体地扎根于受众的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