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运用录像解析的运动学研究方法对8名我国优秀女子跳远运动员和10名美国运动员有关运动学特征进行对比、诊断。研究表明,我优秀女子跳远运动员摆动腿在助跑最后一步蹬伸阶段的伸髋平均水平速度和着板时摆动角速度两项指标上有一定的差距;在助跑最后一步中,摆动腿支撑扇角较大,因此在此阶段不能保持较高水平速度;在助跑最后一步蹬伸阶段中,“屈蹬”技术形成的不够理想,推迟了摆动腿摆动的时机;起跳过程的缓冲阶段是获得垂直速度的主要阶段,加快摆动腿的摆动速度是水平速度损失较小、获得较大垂直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运用灵像解析的方法对8名中国女子跳远运动员(平均成绩6.29m)和10名美国运动员(平均成绩6.52m)有关运动学参数进行对比、诊断。研究表明,我国优秀女子跳远运动员摆动腿在助跑最后一步蹬伸阶段的伸髋平均水平速度和着板时摆动角速度两项指标上有一定的不足;在助跑最后一步中,摆动腿放脚速度慢,髋关节前送技术差,导致摆动腿支撑扇角较大,这是我国运动员在此阶段不能保持较高水平速度的直接原因;在助跑最后一步蹬伸阶段中,由于摆动腿离地时的膝角较大,“屈蹬”技术形成的不够理想,推迟了我国运动员摆动的时机;在着板时,我国运动员应主动积极地加快摆动腿的摆动,以此带动起跳脚脚掌向后的加速踏板动作,同时努力使着板角达到费尔歇模式;起跳过程的缓冲阶段是获得垂直速度的主要阶段,加快摆动腿的摆动速度是损失较小水平速度、获得较大垂直速度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以第十一届全运会男子三级跳远前8名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采用影片拍摄法、图像解析法对其主要运动学参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优秀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主要采用单足跳型技术;着地瞬间时相,着地角在跨步跳阶段、支撑腿膝角在跨步跳和跳跃阶段与国外优秀运动员存在显著性差异;支撑腿最大缓冲时相:支撑腿膝角缓冲幅度与国外优秀运动员相比偏小,差异显著,表明支撑腿退让性工作能力和快速蹬伸能力不强.离地瞬间时相:起跳角在单足跳和跨步跳阶段与国外优秀运动员相比偏小;助跑最后一步的水平速度为9.99 m/s,与国外优秀运动员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4.
跳远助跑最后一步摆动腿着地姿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参加96年全国田径锦标赛男子跳远决赛的11名选手为研究对象,以定点高速摄影、影片解析和数量统计为主要研究方法,对助跑最后一步摆动腿着地姿态的某些技术参数进行生物力学分析。结果表明:助跑最后一步摆动腿支撑阶段与短距支撑阶段的动作机制存在本质区别;摆动腿着地姿态对形成上板节奏。垂直工作效果及摆动腿摆动速度的最大值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运用影片拍摄及解析的方法对成绩在 6.30 m以上的 6名中国优秀女子运动员摆动腿在助跑最后一步和起跳过程中的运动学特征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在助跑最后一步蹬伸阶段优秀女跳远运动员摆动腿髋的水平速度与水平速度增加值呈高度正相关;着板时,摆动腿摆动角速度与起跳脚水平速度呈高度负相关;起跳过程的缓冲阶段中,摆动腿的摆动使身体重心高度呈上升趋势,同时垂直速度持续升高,占腾起垂直分速度值的53.1%。  相似文献   

6.
背越式跳高起跳技术主要由起跳腿的蹬伸技术与摆动腿的摆动技术所组成。目前,大多数人们集中于跳高起跳的"蹬伸"技术研究,对起跳阶段的"摆动"技术研究相对较少。文章运用现场技术录像和运动图像解析的方法,对我国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在起跳阶段摆动技术进行解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起跳前摆动腿最大缓冲幅度比较大;在起跳阶段摆动腿蹬离瞬间,摆动腿膝关节角度变化较小。背越式跳高起跳过程中的摆动腿缓冲阶段,身体重心的高度、摆动腿膝角的变化情况与助跑水平速度的损失有显著性相关。助跑最后一步摆动腿的伸膝角度、伸膝速度与起跳腿着地时摆动腿的摆动速度、摆动腿离地后的最大摆动速度都有高度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通过三维摄影对我国优秀男子背越式跳高运动员在助跑最后一步和起跳阶段摆动腿的支撑与摆动技术的运动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助跑最后一步和起跳阶段摆动腿的支撑与摆动技术对身体重心的运动状况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跳远助跑最后一步摆动腿小腿支撑扇角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助跑最后一步摆动腿着地时,其小腿支撑扇角对跳板前的身体重心下降、水平速度以及离板瞬间的重心垂直速度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三级跳远是一项技术性很高的运动项目.实践证明运动员的单足跳是三级跳远中比较远的一跳,对运动成绩影响较大.单足跳阶段的技术参数的变化历来是研究的重点.采用录像解析方法对我国优秀全盲运动员李端的单足跳阶段的技术参数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李端在起跳腿着地瞬间分腿角过大,离地瞬间分腿角过小;李端最大缓冲时膝角的缓冲幅度过小;蹬伸阶段蹬伸时机不当,单足跳阶段的重心腾起角过大;由于竞技水平的差异,李端的起跳时间过长;摆动腿的摆动角速度过小说明李端的摆动不积极.旨在为李端三级跳远起跳技术提供运动学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0.
1助跑最后一步摆动腿的着地方式对起跳效果的影响 1.1摆动腿着地方式对起跳脚着地时身体重心水平初速度的影响 助跑进入最后一步时摆动腿着地瞬间相对较大的小腿着地角和着地髋角对于保持助跑速度进入起跳是有利的,同时,直接影响人体的水平腾起初速度。这是运动员积极快速正确有效地完成助跑技术动作的结果。而相对较小的小腿着地角和着地髋角是由于运动员在摆动腿着地瞬间有意无意地为起跳做准备而降低重心所造成的,这种方式在摆动腿着地时,就会产生较大的制动,在助跑最后一步摆动腿支撑时期导致水平速度出现过多的损失,从而造成进入起跳阶段时的水平速度及腾起水平速度的下降,严重影响起跳效果。  相似文献   

11.
乌尔里克·迈法特生于1956年,身高1.86米,体重71公斤,1972年、1984年两届奥运会金牌获得者,3次平、破世界纪录,最好成绩2.03米(1983年)。 她的技术特点主要为:助跑最后一步至起跳衔接紧密、速度快、幅度大、力量强,摆动腿摆动积极,技术比较完美,但略显僵硬。 一、助跑最后一步幅度大、力量强,摆动腿摆动积极 从图中看,助跑最后一步前摆动腿支撑,  相似文献   

12.
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视频拍摄和解析、实地观察、数理统计和对比分析等研究方法对董子昂进行研究。认为,(1)其技术特点为:助跑最后2步步长稳定、步速快且保持能力强和质心不断升高;起跳过程中H0与H1较高,起跳着地时已获得向上的垂直速度,起跳时间短;起跳腿着地膝角较大,腿部肌肉弹性和超等长收缩能力出色;摆动腿摆动速度快。(2)其技术不足为:助跑速度、节奏和点位不稳定;起跳腿支撑能力差;起跳阶段速度转化率低,垂直速度慢、腾起角小和质心垂直工作距离短;过杆经济性差。(3)其失败跳次成因为:助跑速度过快超出自身可控范围;助跑节奏和助跑点位发生改变;起跳阶段速度转化能力降低;摆动腿摆速降低,离地时刻折叠程度和制动高度不充分;起跳腿蹬伸幅度小,离地时髋关节和膝关节未充分伸展。对青少年跳高运动员的训练提出建议:(1)助跑阶段训练中,在提高助跑速度前应先评定运动员起跳阶段速度转化能力;在提高助跑速度的同时注重助跑节奏、助跑点位及助跑稳定性;关注髋关节在助跑过程中的相对位置。(2)起跳阶段训练中,除训练运动员起跳腿支撑能力和蹬伸能力、摆动腿的快速摆动和高摆制动...  相似文献   

13.
跳远主要取决于运动员助跑与起跳有机结合的实效性,跳远起跳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必须是适时、快速有力的摆腿动作,起跳动作是摆动腿的摆动动作与起跳腿缓冲、支撑、蹬伸最佳配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采用两台SONY高速摄像机对当前我国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起跳前摆动腿支撑技术进行现场同步拍摄,运用爱捷运动录像反馈系统进行解析。结果表明:我国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在摆动腿着地瞬间,身体重心距摆动腿着地点的水平距离较大,在摆动腿缓冲阶段,部分被试摆动腿膝关节缓冲幅度过大,水平速度的损失较为严重;最后一步步长、步长/身高指数较小,与国外优秀运动员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5.
一、现代背越式跳高起跳技术特征 背越式跳高起跳是从助跑最后一步摆动腿垂直支撑开始到起跳腿蹬离地面结束,经历了两次支撑、两次摆动和一次短暂腾空的“两步”中完成的,是两条腿共同参与完成的“双动力”起跳。助跑最后一步摆动腿支撑蹬伸阶段是起跳的开始和发动部分,是起跳的(原动力)第一动力源;  相似文献   

16.
九运会男子跳远运动员最后1步和起跳阶段起跳腿关节角的分析表明:在最后1步助跑速度上与世界优秀运动员存在较大的差距,但已具备取得优异成绩的条件;起巍阶段起跳腿的关节角屈伸幅度过大,起跳力量差,致使跳远成绩不理想,但在踏板的准确性上却明显优于世界优秀运动员。  相似文献   

17.
图1:助跑最后一步摆动腿支撑,起跳腿向起跳点迈伸,身体重心处于助跑阶段最低点。图3~5:起跳腿着地,缓冲,摆动腿膝稍内扣并快速向上摆起。图6~7:摆动腿继续上摆,两臂同时配合上摆,起跳积极蹬伸,以保证向上起跳的效果。图8~12:起跳腾空,背向横杆,髓部充分展开,髋部移过横杆后,双脚和小腿积极上举,以助越杆落地。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广州体育学院田径队5名男子运动员为研究对象,进行20周的核心力量训练,通过三维摄影对实验前后跳高运动员在助跑最后一步和起跳阶段摆动腿的支撑与摆动技术的运动学特征进行分析发现:起跳腿着地时摆动腿摆动的角速度、起跳蹬伸阶段摆动腿最大角速度及身体重心水平速度增加值等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9.
运用文献资料法、信息技术等方法分析比较国际田联钻石联赛上海站男子跳远前三运动员助跑与起跳技术的运动学特征,为提高我国男子跳远水平提供训练方向。研究表明:门科夫后4步提速不明显,趋势变化较平缓,卢瑟福德助跑节奏稳定,仅在后1步时有加速踏板,不利于起跳发挥,李金哲助跑步幅较大、频率加快、提速明显,后3步节奏变化稳定,为高速助跑中完成起跳技术提供了保障。李金哲与门科夫、卢瑟福德相比,助跑结束阶段,摆动腿折叠不足,起跳蹬伸受限,垂直、水平速度利用率小,引起垂直高度受限,导致支撑缓冲时间增长。  相似文献   

20.
研究目的:本文通过对爱德华兹三级跳远技术的生物力学分析,旨在全面详尽地分析爱德华兹三级跳远技术的特点,为我国教练员指导三级跳远运动员的训练提供参考。研究对象:爱德华兹在第5届世界田径锦标赛创造18.29m世界纪录时的技术动作。研究方法:数据统计法、比较分析法。结果与分析1.助跑阶段分析爱德华兹采用的助跑起动方式是行进间起动,这种助跑方式的优点是运动员开始助跑时比较放松,有利于保持良好的节奏,发挥速度。2.第一跳(单足跳)分析第一跳是在向前速度极大的情况下进行的。第一跳的起跳是从助跑最后一步摆动腿蹬离地面,起跳腿快速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