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数学学习活动应该是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有利于学生各方面品质在课堂上得到发展的。由此笔者认为,在数学教学中要强调让学生“做数学“,通过“做数学”让学生体验、理解正确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使数学学习不仅成为增长知识的过程,也成为学生情感、态度、价值和谐发展的过程。以下就“求最值问题”这一课的教学谈谈笔者的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2.
学生在学习数学中的思维过程、情感反映和思想表现,有时并不能在解题过程中“暴露”出来,所以我在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尝试让学生写数学随笔,用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思维方式表达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和数学创新。这样做有利于和谐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现象,有利于拓宽学生写作的视野,有利于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一、突出一个“情”,让学生喜欢数学 我从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入手,突出数学教学中的情感因素,营造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做到以情人心,以情促智,以情育人,从而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努力培养学生喜欢数学的情感。  相似文献   

4.
推进素质教育,切实提高教学质量.需要建立一个良好的和谐教育场。和谐教育能增进师生情感,活跃课堂气氛,也适合当前学生的心理与生理特点,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增强教学实效。其主要内容包括如下三个方面:以师生关系为主的,学校人际关系的和谐;以教学领域中“教”与“学”关系为主的,学校诸教育活动与学生发展关系的和谐;以教学领域中“教”与“学”关系为主的,学校诸教育活动与学生发展关系的和谐;  相似文献   

5.
“寓教于乐”是以生为本,实施愉快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学双边互动流程达到和谐融洽的一种艺术境界。在实施此教学方案中,应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喜欢语;应建立平等对话式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乐于学习;应注重情感交流,潜移默化感染学生;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让学生乐中求新,乐中求异。  相似文献   

6.
情,就是情感,它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动力密码;智,就是“智慧”,是学生心智成长的密码。构建“情智”的数学课堂,是培养学生数学情感的需求,更是开发学生智慧需求,使学生更具有发展性。一、情智课堂应是“和谐”中的“共振”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在学校里的学习,是师生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接触。”这句话道出了教学的真谛:师生间只有真正建立了民主、和谐、平等的关系,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才能达到和谐统一,教育才能发挥作用。教学中常用:“谁愿意把你的想法讲给大家听听!”“老师这儿还有一种方法,你们看行不行。”  相似文献   

7.
构建和谐的历史课堂,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构建和谐的历史课堂,要协调好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强调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关系,要使历史教学方法多样,手段新颖,富有趣味性,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勤思考的习惯,并感受到情感教育、美学教育等。  相似文献   

8.
数学源于生活,植根于生活。数学教学应当让学生走进生活学习数学、体验数学、运用数学,产生“数学有趣”“数学有用”的情感,消除对数学的畏惧感、神秘感,实现《数学课程标准》中“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数学的过程”等目标。以下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感悟,愿与同仁商榷。  相似文献   

9.
在新课改中,清风店中学树立“快乐学习,健康成长”的教学指导思想,以学生发展为本,强调教学要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培养学生以学为乐的志趣,变“苦学”为“乐学”,促进学生和谐、健康地发展,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数学教学中实施“快乐数学教学”策略的要点是: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在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中感受学习的乐趣;变“记录型”为“思考型”,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感受学习的乐趣;变“作业型”为“知识型”,“精讲多练”使课堂学习过程更轻松;变“应试型”为“能力型、应用型”,借助媒体,增强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10.
<正>数学教学既是一个认识过程,也是情感和意志的活动过程。认识过程与情感意志活动过程相辅相成,互相促进,要构建和谐的数学课堂教学,需要我们通过课堂上师生之间富有情趣的教学互动过程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学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都得到不同的发展",让学生都能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从而快乐的学习数学。一、创设"和谐自然"的数学学习活动  相似文献   

11.
郑召刚 《小学生》2011,(6):40-41
小学数学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学科之一,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有关数、图形、统计等基础知识,而且还要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及一定的推理能力,培养良好的数学情感和态度,养成以学为乐,乐于探索,敢于成功的良好习惯,促进他们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得到和谐发展。在实际教学中,我校数学教师牢固地掌握了以下几点实施“快乐数学教学”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
王清安 《学周刊C版》2014,(7):128-128
新课程理念下.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努力做到让学生“享受语文.享受学习”。如何达到这一目标呢?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学习中摸索出了一些做法,自己命名为:“和谐教学法”。所谓“和谐教学法”,也就是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立足于协调学生的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为目的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3.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这样要求:“要使学生具有初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知识技能方面都能得到发展.”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教育教学活力,是实施《数学课程标准》,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积极主动学习的基础:也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实现知识创新、唤起学生求知欲、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前提和支柱;  相似文献   

14.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基本理念”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自主探索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这些理念呢?笔者认为,当前的数学教学应打通数学与生活之间的无形屏障,让数学走向生活。一、数学源于生活,激发探索欲望“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必须根植于生活”(弗赖登塔尔语)。因此,数学教学应像《数学课程标准》所指出的那样:“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获取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到生活中…  相似文献   

15.
韦健兰 《中学理科》2006,(11):16-17
课程目标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与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可见,在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数学课程标准已把培养学生的情感与态度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情感是人的素质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情感教育是初中学科育人功能的体现,是教学规律和客观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让学生从小受到良好的情感教育,对培养未来社会的合格公民,提高民族素质是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的.“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是情感与态度目标中的一个具体目标.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笔者就如何实现这个目标,谈谈自己的经验与体会.  相似文献   

16.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一理念说明,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应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的学习数学的氛围和主动活泼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取知识、思想、方法、能力,获得学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本文通过“有理数复习”探究性活动课教学,  相似文献   

17.
《考试周刊》2019,(28):75-76
在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和谐的教学氛围,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喜欢数学课堂,从而让小学数学课堂"动"起来。  相似文献   

18.
在初中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厌学现象普遍存在。厌学的直接后果就是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低下,学习成绩急速下降,间接后果则影响学生的人生态度及人生价值。作为起始年级的教师,有效地遏止七年级学生厌学情绪、厌学态度和厌学行为的萌芽,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班级良好班风的形成、学校的稳定发展等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教师在数学教育教学中要用充满爱心的教育,形成师生间稳定和谐的“情感场”,使学生充分体验快乐中的数学,养成愿学、乐学、善学的情感态度,真正落实新的课程标准提出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这一基本出发点,切实做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能获得必需的教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因此,教师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用好教材,给学生提供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有趣味的学习内容、学习情境,即“让数学知识生活化”。实现《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的“学习和教学方法必须是开放而多样的,要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充分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这一目标。下面谈一些我在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  相似文献   

20.
如何在教育中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呢?笔者有以下几点体会:1、明确数学的重要性,激发学习兴趣;2、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和激发学生求知欲;3、化枯燥为有趣,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4、利用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5、变换教学形式,发展学习兴趣;6、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