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2 毫秒
1.
新时代高职院校提升教师的"双师"素养,制定与此相关的资格认证标准是很有必要的。高职院校应从基本资格、教学能力、专业技能以及品行规范等方面对"双师型"教师提出更高要求。可以采取制定统一的认证标准、实行认证标准的动态管理、创新认证标准、确保认证主体多元化等措施,落实"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标准。  相似文献   

2.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高职学生培养质量的关键。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有培养双重能力、引进兼职教师、实施入职认证三种思路,相应地有"双师素质培养"、"双师结构构建"和"双师资格认证"三种建设模式。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应把握这三种建设模式的实施要点,建立职业教育教师专业标准,实施高职教师资格认证准入制度。  相似文献   

3.
文章在阐述高职教师的教育教学专业能力和职业技术专业能力,都应以适应高职教育的职业性为标准的基础上,论证了高职教师专业能力还应以"双师"有机融合为标准;并倡导学习和借鉴国外遵循职教教师专业能力标准的经验,加强高职师资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4.
王军  杨洋 《教育与职业》2021,990(14):64-71
打造高水平双师队伍,是"双高"建设的重要内容,而高水平双师队伍的建设,重在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基于"双高"建设的视角,高职教师专业发展必须以"立德树人"为旨向,以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以服务技术创新、产业发展为依归.现阶段我国高职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着保障机制不健全、目标功利化与标准模糊、内生动力缺乏等问题.为促进高职教师专业发展,需要高职院校建立良好的制度环境和充足的资源保障;制定科学的教师专业发展目标与标准;推动校内与校外培养相结合,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的综合专业素养.  相似文献   

5.
于兰 《宁夏教育》2014,(8):15-17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是目前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性问题。本文以宁夏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为例,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培养目标的定位、课程模式的构建、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过程的管理、专兼职教师的配备、实践教学和实训基地的建设、顶岗实习与就业对接等方面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路径问题进行探讨,以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6.
基于双师素质的高职院校教师职业能力构成与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职业的属性和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特征,可将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能力分为专业能力、企业实践能力和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基于此,从"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视角,分析高职院校教师职业能力的构成与培养,提出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的途径和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7.
以中等职业学校来源于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的教师为研究对象,从教师的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三个方面调查分析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旨在分析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培养的优势与不足,并据此提出提高职业技术师范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建议:进一步强化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突出办学特色;改善生源结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注重实践教学能力培养,提高"双师"素质;创新教师培养模式,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相似文献   

8.
专业教师到企业参加实践是提升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文章以黄冈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对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教师企业实践的方案和实施效果等进行了阐述,进一步说明了下企业锻炼对提高教师"双师"素质,促进商务英语专业教学改革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正>《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的制定,充分体现了职教教师的专业特征。在实施过程中,只有把握这些专业特征,才能规范执行。——职教教师专业本质的"双师"性《标准》突出职教教师专业理论与职业实践相结合、职业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的特征,真正把"双师"标准落实到了教师职业的内在属性上,落实到了教师的教育教学专业活动中,对"双师"的本质特征做出了科学的认定。——职教教师专业素质的全面性除了具备"双师"的本质特性外,还要"做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指导者和健康成长的引路人";除了具有专业知识、理论知识,还要具有教育知识、职业背景知识、课程教学知识、通识性知识;除了拥有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能力外,还要拥有与企业、同事、家长沟通合作的能力;除了做好日常工作外,还要开展教学研究、课  相似文献   

10.
校企合作下的高职教师“双师”素质建设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高职教育"双师"素质建设存在着已取得"双师"资格认证的教师不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学与实践能力,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缺乏继续教育等问题。因此,在校企合作视角下,高职"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要以校企合作为契机,提升"双师"素质教师的实践能力;以校企合作为基础,加强兼职师资队伍建设;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完善"双师"素质教师的激励和竞争机制。  相似文献   

11.
"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是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也是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提高教育质量、彰显高职教育特色的关键。文章从"职教理论"和"专业理论"双理论、"教学实践"与"职业实践"双实践、"自主发展"与"团队协作"双形式、"内培"与"外引"的双方式、"社会服务"与"科研"双渠道等角度探索"双师素质"的培养机制,旨在满足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王正 《教育教学论坛》2011,(14):157-158
高职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师资队伍有别于普通高校,其更加注重教师的实际应用素质和实践能力。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特色鲜明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才能完成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实用人才的目标。具体针对实用旅游英语人才的培养特点,必须强化旅游英语专业教师"双师"素质的培养。具体措施包括加强校内培训,校外实践,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安排教师进修,提高学历层次;启动"名师工程",重视专业带头人培训;引进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才担任专职教师等。  相似文献   

13.
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和特色。但目前高职涉农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管理模式、考核方式等方面还存在突出问题。要提升高职涉农专业学生的职业核心竞争能力需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构建校内、校外实践教学双平台;实施企业(基地)技术管理骨干和校内专业教师"双师指导制";构建柔性实践课程体系,实施弹性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三级实践"教学体系,实施"三段渐进式"职业能力培养模式;探索具有职教特色的实践教学考核方式。  相似文献   

14.
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双师"素质是对高职院校教师的要求.要培养"双师"素质的教师,高职院校应有激励政策和梯次培养机制.对不同层次的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以激发教师的内在动力;要建设专业教学团队,形成协作文化,使教师在环境中学习;要为教师提供产学研结合的学习条件,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和教学能力的协调发展,使教师在实践中形成"双师"素质.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1983年以来相关政策的梳理,发现高职院校专任教师队伍建设经历了探索发展理念、形成"双师"理念、明确"双师"内涵、关注教师"双师素质"培养制度和培养平台建设四个阶段。在这一过程中,高职教育专任教师队伍的规模迅速扩张,质量也有较大提高,但依然存在着缺少教师专业发展的标准、数量不足、双师素质培养有效性不足等问题。在未来的发展中,高职教育需要在加快专任教师专业标准建设、降低生师比、提高教师的企业实践能力等方面做出进一步的努力。  相似文献   

16.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对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就目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从课程设置、实训教学、实习管理、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学生思想教育等方面进行实践教学改革,以加强学生基本职业素质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相似文献   

17.
专业课教师下企业车间实践锻炼,通过参加生产实践与项目开发提高职业能力和教学能力,实现"双师素质"提高是高职院校的迫切要求。文章分析了汽车维修专业课教师从课堂走向车间面临的困难,提出了提高教师、企业、学校三方积极性,提升专业课教师"双师素质"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实践教学在培养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观察能力、分析和解决突发问题能力、专业技能以及创新精神、创业意识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最终对提升学生综合职业素质和未来社会竞争力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以吉安职业技术学院为具体研究对象,在对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实践教学的具体改革思路。  相似文献   

19.
补习教育产业在日本经济、社会和教育领域具有相当的影响力.政府政策供给与市场需求失衡、教师能力与消费者期待存在落差、行业标准缺失与教师专业发展龃龉成为日本补习教育教师资格认证制度产生的原因.日本补习教育教师资格认证制度由全国学习塾协会制定,包括认证分类、认证标准、计分方法、认证程序和有效期限等,具有高标准、弹性化、重实践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职业能力培养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基本内涵,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主要体现在以就业为导向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构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推行以真实工作任务或社会产品为载体的教学模式,构建"双师"素质高、"双师"结构合理的工程型专业教学团队.树立"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人才培养理念、强化校企合作机制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