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郭静  吴玉华 《福建体育科技》2012,31(1):23-24,32
近年我国对体适能的研究成为热潮,其中以健康体适能测试作为评价身体健康标准与以体质测试作为评价标准成为当前我国对国民健康评定的两股主流势力。通过对体质测试指标与健康体适能的测试指标进行比较分析,认为体质的测试指标与健康体适能的测试指标都不能体现"完全健康"的范畴;在身体健康测试指标中,健康体适能相对于体质更能准确、有效的反映人体的健康状况;但也必须加入心理健康、社会健康、情绪健康、精神健康的测试指标,健康体适能才能更好的体现人体的"完全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2.
体适能概念源于美国,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定义为:在应付日常工作之余,身体不会感到过度疲倦,还有余力去享受休闲及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美国运动医学会认为,体适能由健康体适能和技能体适能组成,健康体适能与健康有密切关系,而技能体适能是从事各种运动项目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逻辑分析法对高校毕业生健康体适能理论缺失的原因及干预措施进行研究。结果显示:目前健康体适能理论尚未被引入普通高校体育课教学内容;"三自主"体育课程模式存在缺陷;体育教师理论知识更新不及时;以及目前高校对于毕业生是否达到课程目标缺少把关等都是高校毕业健康体适能理论缺失的原因。针对性干预措施为:在国家层面,应出台政策倡导普及健康体适能理论;在学校层面,应深化体育课程改革,规定健康体适能为必修内容;加强高校毕业离校前对健康体适能理论掌握的把关;加强体育师资在健康体适能理论方面的培训。  相似文献   

4.
浅析健美操对健康体适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健康体适能是健身的一项重要目标。包含心肺耐力适能、肌力适能、肌耐力适能、柔软适能和适当的脂肪百分比5项基本要素。在分析健美操运动特点和对健康影响的基础上,就健美操练习,对提高人体健康体适能提出一些看法和意见。  相似文献   

5.
体适能概念辨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体适能(physicalfitness),这一体育健康教育的外来术语,已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融入了我国体育健康教育领域。体适能概念源自于美国(AAHPERD)组织,健康体适能教育计划。对于physicalfitness,我国体育界一致将其译成体适能,而对于体适能概念的解释则五花八门。有的认为是“体能”,有人认为是“身体素质”,有的则认为就是“健康”。体适能这一体育健康新概念,已极大地影响了我国体育教育和健康观念,促使人们对体育的观念快速转变。然而,体育理论方面许多与体适能相关的术语,如:体能、身体素质、健康、身体适应能…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70岁以上老年人体育锻炼等级与健康体适能状况之间的相关性,对365位参与锻炼的70岁以上老年人进行了体育锻炼问卷调查及健康体适能测试,建立了体育锻炼等级与健康体适能线性回归方程模型。结果表明,完成测试的70岁以上老年人中具有规律性体育锻炼习惯的比例较高,其健康体适能总体达到良好水平,回归方程显示体育锻炼等级与健康体适能呈正相关,运动时间与强度能有效预测70岁以上老年人健康体适能状况。提示制定70岁以上老年人运动处方时应以规律性锻炼为基础,可适度提高运动时间与强度,为提高或保持健康体适能水平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果。  相似文献   

7.
李莹 《精武》2013,(19):147-147,149
近些年来,体适能渐渐成为健康领域关注的焦点和讨论的热点话题,其中健康体适能已成为民众健康评定的重要标准。其实,健康体适能的测试指标也不能完全真实的测试出健康程度,相对来讲,在健康测试指数中,健康体适能更为可靠。本文针对体质与健康体质能测试指标展开讨论,并对二者进行了科学的比较。  相似文献   

8.
在阅读和研究羽毛球教学、训练等相关文章基础上,依据健康体适能的概念,从其五个方面(包括心肺耐力适能、肌力适能、肌耐力适能、身体柔韧性、体脂成分)分析当前羽毛球选项课对大学生健康体适能影响的研究情况,发现当前羽毛球选项课授课形式对大学生心脏适能和身体柔韧性锻炼意义不大。  相似文献   

9.
王华龙 《新体育》2023,(16):53-55
体适能训练属于体育的一个教学模块,当前我国很多学校的体育教师都尝试通过合理的体适能训练,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健康生长发育,从而提升我国国民的整体健康水平。本文选择84例研究对象,借助实验法和数据分析法调查分析常规和体适能两种不同训练模式下,学生的身高、体重、体质健康指标的变化,基于研究结果分析体适能训练对儿童体质健康的影响,并从激发兴趣、强化知识储备、针对性与合理化课程设计四方面提出儿童体适能训练的具体策略,希望对儿童体质健康强化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不同运动处方对青少年健康体适能的影响,寻求对青少年健康体适能的有效干预手段,采用实验法、文献法和数理统计法随机选取高中男女学生共60名作为实验对象,分组进行运动干预,通过八周的实验,发现有氧运动+力量训练比单纯的有氧运动能更有效的提高青少年的健康体适能。  相似文献   

11.
面向21世纪高校新型体育教师的素质与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体育教师素质好坏,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人才的培养质量。随着21世纪教育发展的需要,高校体育的改革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更全面的素质及能力的要求。就培养新型体育教师所具备的素质结构、能力结构进行探讨,希望找到一条培养高素质、高水平,适应21世纪高校体育教学及训练的新型体育教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高校体育教师能力资源标准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遵循“能力与职业活动相适应”的原则,从体育教师特有的技术、资源、教学活动及教师自我发展4个方面进行教师能力分析,确立了能力的8项一级指标和48项二级指标。其中能力的内涵包括:体育教学、体育科研、指导训练、创新发展4项指标;能力的外延包括:教书育人、健康教育、社会交往、管理工作4项指标。  相似文献   

13.
少年篮球运动员身体机能和素质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综合性的研究方法,对少年篮球运动员的遗传、身体机能、身体素质、营养恢复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经过训练,少年篮球运动员的身高、体重、握力、最大摄氧量明显增加;速度、耐力、力量、灵敏等身体素质有了明显的进步;进行适宜的力量训练,不仅能够提高肌肉力量,而且对专项素质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服用肌酸、蛋白粉等补剂能增加体重和无氧功峰值。  相似文献   

14.
交变负荷对机体影响的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兴泽 《体育科学》2007,27(12):61-70
运用文献资料调研、归纳分析等方法,根据近年来对交变负荷力量训练的实证研究,综述交变负荷力量训练及其特点;研究机体承受交变负荷的神经科学基础,交变负荷的动态适应性,机体承受交变负荷的生理组织变化等。研究发现,机体承受交变负荷刺激可引起中枢神经功能加强、协调性改善,突触的可塑性是极限力量突破的神经生物学基础,交变负荷引起脑功能的自组织适应;交变负荷引起生物有机体突破力量极限的点、线、面适应原理,可减少或避免运动损伤的发生;交变负荷引起组织细胞结构与代谢的改善。  相似文献   

15.
随着科技的进步,不同运动项目竞技的科学训练化水平在不断提高,利用科学的手段与特定的生理、生化指标监控运动训练,最大限度地挖掘运动员的内在潜力,已成为广大教练员和科研人员共同的研究方向。CK与能量代谢关系密切,是机体ATP—CP供能系统的关键酶之一,不仅参与肌肉的收缩供能,还参与控制着糖酵解和线粒体。因此,在众多训练监控指标中血清CK成为教练员、科研人员最关注的重要测试指标之一。研究表明,运动与血清肌酸激酶(CK)密切相关,是用于监控和评定训练负荷、机能恢复情况的较敏感指标之一,大强度、大运动量训练或比赛可以导致血清CK显著性升高;随着强度的增加,如果不适应,其运动专项能力就会下降,如果适应,其专项能力会有所突破,CK上升幅度较低的运动员,专项成绩也难提高;血清CK对肌纤维损伤的预警作用;高原训练、营养药物的使用对CK有影响作用。在冬季运动项目、田径、游泳、自行车与其他项目的训练中,训练初期血清CK会有所上升,大负荷训练阶段血清CK和训练负荷呈正相关,且对运动强度的刺激尤为敏感。在训练过程中,教练员和科研人员要及时对运动员的血清CK进行监测,可以防止运动强度过大,导致损伤的发生,提高训练效果。  相似文献   

16.
提高我国男子冰球运动员身体冲撞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曹健  刘春华 《冰雪运动》2008,30(4):32-34
现代冰球比赛紧张激烈,身体接触频繁,只有合理地利用身体冲撞技术,才能保证技、战术得到很好的运用。采用观察法、数据统计等方法对2005~2006赛季亚洲联赛的分析,针对我国男子冰球运动员身体冲撞能力的现状,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男子冰球运动员身体冲撞的对抗能力较差,身体冲撞造成的犯规次数多,成功率低,与其它队伍的运动员相比有较大的差距。认为提高我国运动员的冲撞能力,首先要改善运动员专项做功肌肉力量差的不足,提高做功肌肉的力量水平;其次提高冰球运动员在高对抗情况下,承受心理压力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高校体育为培养适合现代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需要,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还需要使其具有终身自我身体完善的能力,本文以山东工商学院为例分析研究了通过健美操来培养女生终身健身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优秀柔道运动员某些生理生化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117名优秀柔道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通过身体成分、有氧代谢能力、无氧代谢能力及血液指标等对我国优秀柔道运动员的竞技能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身体成分及形态学和血液生化指标与普通组运动员相比并无显著性差异,优秀运动员基础代谢率降低,出现机能节省化现象,呼吸、循环系统功能改善,能更好的适应大强度、大运动量的训练;女子优秀组运动员肢体肌肉的爆发力和速度耐力都优于普通组运动员。  相似文献   

19.
This study examined the concurrent effects of exercise-induced muscle damage and superimposed acute fatigue on the neuromuscular activation performance of the knee flexors of nine males (age: 26.7 ± 6.1 years; height 1.81 ± 0.05 m; body mass 81.2 ± 11.7 kg [mean±s]). Measures were obtained during three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i) 'fatigue-muscle damage', involving acute fatiguing exercise performed on each assessment occasion plus a single episode of eccentric exercise performed on the first occasion and after the fatigue trial; (ii) 'fatigue', involving the fatiguing exercise only; and (iii) 'control' consisting of no exercise. Assessments were performed prior to (pre) and at 1 h, 24 h, 48 h, 72 h, and 168 h relative to the muscle damaging eccentric exercise. Repeated-measures analyses of variance (ANOVAs) showed that muscle damage elicited reductions of up to 38%, 24% and 65% in volitional peak force, electromechanical delay and rate of force development compared to baseline and controls, respectively (F ([10, 80]) = 2.3 to 4.6; P < 0.05) with further impairments (6.2% to 30.7%) following acute fatigue (F ([2, 16]) = 4.3 to 9.1; P < 0.05). By contrast, magnetically-evoked electromechanical delay was not influenced by muscle damage and was improved during the superimposed acute fatigue (~14%; F ([2, 16]) = 3.9; P < 0.05). The safeguarding of evoked muscle activation capability despite compromised volitional performance might reveal aspects of capabilities for emergency and protective responses during episodes of fatigue and antecedent muscle damaging exercise.  相似文献   

20.
运动员体能训练的新思路———核心稳定性训练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良好的动态稳定能力是运动员竞技能力发挥的基础,国外优秀运动员进行身体稳定性训练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而目前我国运动员体能训练理论和方法中却缺少了对身体稳定能力的研究,在借鉴国外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核心稳定性的定义,并从解剖学和生理学角度分析核心稳定性训练的机制和特点.研究认为,人体"核心"的解剖学位置是身体膈肌以下至盆底肌之间的区域,核心稳定性是指人体通过核心肌群的收缩保持或维持脊柱和骨盆在正常解剖学位置的能力;核心稳定性训练即是动态的核心稳定肌的本体感受性训练,又是核心运动肌的力量训练,它摒弃了现有力量训练方法存在的弊端,有着与传统体能训练不可比拟的优势,为我国运动员体能训练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