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本科师范英语专业就读人数的逐年增加与教师需求的不断萎缩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专科护理专业也面临同样的问题.面向职场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这两个专业的当务之急.为了克服各自的困难,寻找新的发展机遇,乐山师范学院师范英语专业和乐山职业技术学院护理专业进行了跨学科专业与不同层次学校之间面向世界职场联合培养"英语+护理"复合人才模式的探索,从而更好地发挥英语专业的语言优势和护理专业的专业优势.  相似文献   

2.
李伟  李春宁 《考试周刊》2011,(45):66-67
为了使英语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真正接轨,有效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我们必须明确目标,在培养模式上实现突破,将应用型英语人才作为培养重点,办出英语专业的特色。通过对英语专业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的研究,探索出高校英语专业复合应用型人才培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英语作为重要的全球通用语言,在世界各国商贸往来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基础英语作为英语专业的必修课,在应用型本科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中占有重要的基础性地位。本文将针对应用型本科高校英语专业基础英语教学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并根据应用型高校的办学特点给出对应的解决方案,旨在不断推进高校英语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输送一大批应用型的高素质英语人才。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社会信息化格局的形成,我国高等院校英语本科专业多年所形成的以外国语言文学为依附的"经院式"单科型教学模式已难以适应社会市场对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社会形态尤其是经济形态的多样性决定了高等教育职能和办学目标的多样性.英语作为一种技能、载体和工具,不仅依附于语言文学,在现当代更多地依附于其他各种应用性专业,构成复合型知识构架,这乃是高等院校英语本科专业的发展趋势和方向.探讨目前纯英语本科专业所面临的危机和挑战,说明和论证高校大力兴办复合应用型英语本科专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构建复合型、应用型英语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已是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5.
浙江大学软件学院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浙江大学软件学院作为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依托浙江大学计算机学科的雄厚实力,结合浙江大学的综合办学优势和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实际,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致力于培养高层次的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化的软件工程技术和软件工程管理人才,近年来正在努力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的IT领域专业性学院和国家软件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相似文献   

6.
专业教学团队现在已经受到各个大学的充分重视.为了更好地完成各项教学和科研任务,我外国语学院成立了英语专业教学团队.本文回顾了在教学和科研两方面的工作成绩,围绕为地方培养应用型人才这一办学定位,对未来的工作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双导师制"是经过十几年中国的教育实践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导师聘用模式,首先应用于在中国研究生扩招、社会对人才复合型需求增加的背景下,对在职专业研究生的培养中。应用型本科院校针对当代经济的发展对创新人才的需求,将培养应用型复合人才作为自己的培养目标,人才类型恰恰与"双导师制"的实施对象相近。因而,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实施"双导师制"成为必然。应用型本科院校中英语专业学生"双导师制"的实施需要依据工具专业的特征,同时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实施,从而保证对应用型复合英语人才的全面培养。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进一步深入,社会对英语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呈多元化趋势.单一的英语专业人才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成为一种趋势.本文以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提出凭借其轻工特色.整合外语与轻工业方面的丰富教学资源.使外语与轻工专业相结合.提出“外语+轻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凸显轻工优势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职特色。  相似文献   

9.
曹艳琴  姚兆宏 《英语广场》2023,(22):120-124
伴随着新文科建设的稳步推进,地方应用性高校英语专业人才的核心素养被赋予了新的内涵。通过对地方应用型高校学生、教师的问卷调查和行业人士的访谈,本文将英语专业人才的核心能力拟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三个维度,并利用态势分析法综合分析地方应用型高校英语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各种内部和外部因素,根据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从深化专业教学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拓宽学生联合培养途径等方面提出适合地方应用型高校的英语专业人才核心素养培养策略,从而提高复合应用型创新英语人才培养的质量。  相似文献   

10.
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是具备一定专业知识并能够应用知识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黄山学院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将日语专业的学生培养成具备较高商务能力的日语人才是该专业的办学目标。  相似文献   

11.
地方高校英语专业的任务是培养既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又熟悉地方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脉络的应用型英语人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地方高校英语专业应该进一步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在课内、课外和实习中凸显教学的实践性,即课内教学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课外活动坚持素质为本能力为要,实习实训坚持注重实效全面提高,培养能够为地方经济服务、高素质强能力的英语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12.
高职院校英语专业的翻译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它是译者从事翻译工作所需的双语能力、翻译思维能力、双语文化素质以及技巧运用等的综合体现。高职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需要采取有效翻译教学模式和策略,要结合高职院校英语专业翻译教学实际,有针对性地探讨“以发展翻译能力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并围绕该模式分别探讨教师和学生各自的提高策略,以期促进高职院校翻译教学,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  相似文献   

13.
有限元方法已经成为现代工程研发和设计的重要工具,大部分高等院校的工科专业都将有限元方法列为本科生专业必修或选修课程。针对有限元方法理论复杂、内容广泛与教学课时有限的矛盾,如何提高其教学效果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优化理论教学内容、强调实践环节和综合考查教学效果等方面探索有限元课程的教学方法。首先要凝练有限元课程的主干内容,将核心思想和关键概念贯穿于整个课程,注意应用有限元方法的规范统一性。强调有限元软件的实践应用,让学生掌握软件的基本使用方法、培养分析简化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是实践教学的主要目标。最后,从理论和实践应用两方面合理考查教学效果,是实现学生掌握有限元方法核心思想、基本理论和实际应用多重目标的必要手段。  相似文献   

14.
人力资源管理作为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在教学环节,如何在学校和企业、理论与实践之间形成良好对接,已成为业界日益关注的焦点,也考验着开设此专业的各个高校。针对很多高校传统教学模式中"重理论,轻实践;重教学,轻就业"倾向,提出了探索以市场为导向多元立体教学模式构建思路。  相似文献   

15.
为适应高职教育的新趋势,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基础英语教学必须加强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教师要始终围绕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尤其是语言交际能力的训练,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编写切合实际的语言训练教材,设计以行动为导向的英语情境,将任务和行动贯穿于英语教学的全过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着力于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水平应用型外语人才。教师队伍的素质是以行动为导向的英语情境教学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高职高专院校是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目的,将学生培养成实用型人才。在商务英语教学中,改变传统的“商务+英语”教学模式,把英语基础培养和专业知识结合起来,注重学生听、说、读、写、译等能力的训练,使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相似文献   

17.
英语语法是我国高等院校英语专业基础阶段一门重要的主干课,同时在英语专业其他专业基础课的教学中也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如综合英语。近年来,随着交际教学法在我国英语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已成为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因此,如何在教学中强调语法的重要性并将语法教学融入课堂的每个环节,如何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掌握语法并产生兴趣,而且自如地运用在日常学习交际中,真正地做到学以致用,是广大英语教师面临的一项艰巨的任务。  相似文献   

18.
当前国内高校科技英语面临巨大矛盾——建设研究型大学、一流大学一流本科背景下培养本科生拔尖人才并达到领先世界的科研水平与高校科技英语教学的严重滞后,师资储备不足,教学资源单一。通过分析当前高校科技英语教学的困境,探讨线上线下教学并行、互联网教学资源和教学过程多方协同的混合教学模式,培养本科生的科技英语读写素养,实现其个性化、自主探究式沟通与写作能力的高效提升。  相似文献   

19.
高职院校应用英语翻译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课程。目前该课程实践性教学主体地位仍不突出,且存在着翻译教材创新不足、实际教学与翻译业界脱节、教师复合能力欠缺等问题。应该强调应用翻译研究与应用翻译教学的重要性与紧迫性;转变观念,走出误区,正确认识翻译教学实质;积极创新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加强教材实际技能训练内容,提高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加强"双师型"翻译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提高翻译教师实践操作能力。  相似文献   

20.
针对英语旅游专业资格取证率低的问题,以英语专业学生为实验对象,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取证率,对取证结果及职业技能进行统计和评估测试,建立英语旅游专业的资格取证模式,切实地培养学生的相应职业技能,增强其择业实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