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情绪对认知加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要揭示人类认知过程的本质就有必要考察情绪加工的大脑发生机制。但就内容而言,目前有关情绪加工的研究多集中在情绪识别、情绪记忆、情绪易感性、情绪调节及情绪影响认知等方面。国外开始关注情绪在经济决策中的神经机制研究,研究发现情绪相关的脑区在人类经济决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也有研究揭示文化和性别及其相互作用会产生基于不同的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的链接模式。然而受到注意资源、刺激评定、刺激内容、刺激物理特征、任务、个体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很多研究得出不一致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以180名青少年为研究对象,采用状态—特质焦虑问卷及抑郁自评量表筛选出高焦虑、高抑郁个体,情绪调节版内隐联想测验、情绪调节策略问卷作为研究工具,探讨其情绪调节内隐态度及其相关因素,结果发现:(1)高、低焦虑组和高、低抑郁组在情绪调节内隐态度上均存在显著差异,且焦虑、抑郁程度越高,越倾向于对情绪控制持消极态度;(2)随着焦虑程度的不断提高,个体对消极情绪刺激习惯使用的忽视策略则越少,习惯使用重视和抑制策略则越多;(3)随着抑郁程度的不断提高,个体对消极情绪刺激习惯使用的宣泄策略越多;(4)个体对情绪控制持积极内隐态度,其对消极情绪习惯使用的认知忽视策略越多且认知重视策略越少。  相似文献   

3.
情绪调节方式作为应付方式的一种很重要的形式,对促进个体自身发展、控制个体在不同社会情境中的行为、提高个体的社会化程度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从从情绪调节的概念、情绪调节的过程、情绪调节的类型、情绪调节的策略、情绪调节的作用以及情绪调节研究现状六个方面分别对情绪调节作出了阐述.  相似文献   

4.
以往的大多数研究聚焦于需要主观努力的外显情绪调节,然而自动化的内隐情绪调节在日常生活中更易发生、对个体的身心健康有着更加深远的影响。内隐情绪调节指在没有意识参与的状态下,由刺激本身自动引发和完成的无需监控的情绪调节过程。与直接操控和测查外显情绪调节不同,内隐情绪调节通过一系列间接的方式来探索,这些方式可大致分为:情绪调节的目标、价值观和信念,习惯性情绪调节。  相似文献   

5.
1.情绪理解、情绪调节与同伴接纳情绪具有建立、维持和改变个体与外界关系的功能,这种功能在个体身上表现为一种能力,即情绪能力。它主要包括情绪理解和情绪调节两个方面。研究表明,学前阶段是儿童情绪理解能力迅速发展的时期。3岁儿童已经能根据表情线索和情境线索判断他人的情绪状态,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逐渐能够理解混合情绪,评价引发情绪的原因。情绪理解  相似文献   

6.
概述了近几年情绪场景性图片的研究结果,这些研究都采用具有高分辨率的事件相关电位研究方法.情绪刺激因素主要影响ERP成分的波幅,而峰值潜伏期变化却不大.纵观最近的研究成果,情绪场景性图片的唤醒度效应一般出现在晚期成分,而效价效应的潜伏期范围因实验条件等因素的不同而变化.一些情绪ERP调节随记录方法、刺激因素、相关任务以及情绪状态而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7.
情绪调节是儿童认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儿童时期个体的努力控制直接影响着其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以及个体情绪表达方式的发展.执行注意系统是努力控制的基础,儿童执行注意系统的发展使得儿童能够更好地控制刺激和反应,提高对冲突情景的应变能力,在反应性上提高个体的情绪调节能力.  相似文献   

8.
情绪调节策略与记忆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情绪调节策略和记忆的关系是近几年逐渐兴起的一个研究领域,对于进一步认识情绪与认知的关系、形成有效的情绪调节策略、提高教学和学习效率、促进儿童青少年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情绪调节及其策略、情绪调节策略和记忆的关系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进行了评述,指出情绪调节策略与记忆材料性质之间存在复杂的交互作用,并受到注意资源分配、个体情绪体验、认知能量损耗、认知加工策略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最后讨论了情绪调节与记忆关系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
情绪既是个体的主观体验,也是经常需要自身调节的对象,因此作为自我调节重要组成部分的情绪调节是个体主观性动力过程。情绪调节是个体通过一定的行为策略和机制,管理、调整或改变自己或他人情绪(包括主观感受、表情行为、生理反应等)的过程。文章综合描述了情绪调节定义、方法及其在职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总结了工作场合的情绪调节。  相似文献   

10.
“情感注意偏向”即关注特定种类的情感突显刺激的倾向,是情绪调节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这种情感注意偏向是通过协调个体对初始注意的过滤和后续的加工来调节后续的情绪反应的.本文主要从认知神经科学、临床和发展心理学方面得到的证据来论证情感注意偏向是情绪调节的一种形式.  相似文献   

11.
情绪调节的神经科学研究表明,情绪与认知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适应性情绪调节能力发展的基础。儿童情绪调节发展的两个重要的候选神经标识器类型,分别标识了情绪需求条件下的注意控制和消极情绪的注意加工。现有事件相关电位研究表明,N2、Nc、误差相关负波、晚正电位这些反映情绪、认知整合的ERPs成分可作为儿童和成人情绪调节的临床指标,并且有可能起到情绪调节神经标识器和预测特定情感障碍风险的作用。在探究情绪调节和情感心理病理学神经标识器的未来研究中,应充分重视情绪对认知的作用,改善研究方法并关注个体差异。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综合不同情绪的多层模型所构建的理论框架,阐述了情绪的双重记忆模型,展示了情绪和情绪调节在其复杂的交互系统中的运作,表明了情绪和情绪调节对认知各重要领域均具有恢复作用。针对在情绪调节中运行的认知过程不同,系统地考察了连续注意、记忆过程、意识和情绪体验觉察等问题,结合临床应用得出结论,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予以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论编辑情感的产生机制和情感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编辑情感是编辑在从事编辑工作中的情感体验。编辑在工作中如能正确认识并善于运用这种情感体验,则会对编辑工作产生积极的作用。从编辑情感的产生机制看,外部信息的刺激是编辑情感产生的客体条伯;内在需要是编辑情感产生的主体条件。编辑的情感具有感染和唤醒机体特征、创造性特征、动机特征、理智特征,以及情感结果的非我性特征。  相似文献   

14.
情绪调节的研究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主观体验,情绪调节是个体以社会允许的容忍方式作出适当情绪反应的能力,使个体在作出情绪反应时可以灵活、有效地控制自己的冲动,并延迟自己的冲动行为。情绪调节理论强调如何对情绪的体验和表达施加正面影响,符合身心健康教育的时代需求,在教育心理学、动机心理学及情绪心理学领域备受关注,其理论研究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ADHD的症状非常复杂,并因其往往伴随其他障碍而引起广大研究者的兴趣。情感功能模型理论包括情感表达的技能、情感识别和评估以及情绪调节,总称为“情感能力”。以往研究主要是从多动症儿童的发病机制以及多动症的治疗和干预等方面进行,近年来国外开始关注多动症儿童情感能力的研究。文章综述了国内外多动症儿童情绪特征研究的重要成果,为国内学者进行多动症的相关研究开辟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6.
情绪调节:过程、影响因素及其神经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是最常用且最有效的情绪调节策略。情绪调节还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即先行关注情绪调节和反应关注情绪调节。当前的研究都聚焦于有意的情绪调节,而自动情绪调节也是一种重要的情绪调节方式。影响情绪调节发展与策略使用的因素包括遗传、性别、年龄和家庭等。认知重评与表达抑制的神经机制存在共享的区域,但两种策略在使用过程中又会激活与抑制不同的大脑区域。  相似文献   

17.
基于二维情感空间的语音情感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语音情感的正确识别率,在利用反映"激发维"维度信息的韵律特征基础上,提出了采用反映"评价维"维度信息的音质特征作为新的情感特征使用。再将韵律特征参数和音质特征参数结合并用于语音情感识别,并采用支持向量机分类器实现对汉语生气、高兴、悲伤、厌烦和中性五类情感的识别。试验结果表明,基于"激发维"和"评价维"二维情感空间取得的情感总体平均正确识别率为84%,比基于"激发维"一维情感空间取得的识别率高出了12%。可见同时考虑从"激发维"和"评价维"二维情感空间进行语音情感识别,识别结果得到了较大改善。  相似文献   

18.
The authors explored emotion regulation (ER) among 25 counseling professionals (master's-level counselors-in-training and counseling supervisors) using grounded theory and established 5 themes: (a) emotional experiences, (b) emotion processing, (c) metacognition, (d) emotional self-protection, and (e) emotional support. The emerging theory provides a foundation for teaching and practicing ER.  相似文献   

19.
依恋对婴幼儿情绪调节能力发展的影响及其教育启示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依恋是儿童早期社会关系的重要内容,对个体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文章在归纳大量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认为依恋对个体情绪调节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依恋对象是婴幼儿情绪的“外部组织者”;婴幼儿在与依恋对象交互作用中学会情绪调节;依恋安全性是导致情绪调节策略个体差异的重要因素;依恋对象提供身体和情感的安全依赖;婴幼儿依恋具有情绪动机功能和促进儿童对情绪的理解的功能。依恋的这些功能促进了婴幼儿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文章还依据这些心理机制归纳了对幼儿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情绪调节作为个体社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适应社会的关键心理机制,受到情感研究领域的大量关注。基于Gross的情绪调节过程模型,选择注意分散和认知重评策略,借助事件相关电位技术,探索二者电生理学特征之间的差异,揭示调节策略的性别差异。得出如下结论:(1)与认知重评策略相比,注意分散发生在情绪生成过程的较早阶段。(2)男性偏向于使用认知重评策略,而女性则偏向于使用注意分散策略。(3)认知重评策略的性别差异显著,男性被试比女性被试的LPP振幅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