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与补偿的主体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高等教育既具有私人产品的性质又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对它的投资能够带给个人及社会巨大的收益,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国民收入日益向个人倾斜,由国家独自承办高等教育显得力不从心又很不公平,为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由高等教育受益各方分担与补偿高等教育成本就成为必然的选择,我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与补偿的主体主要是受教育个人,政府,高校自身及用人单位。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全国31个省的省级数据,采用利益归宿分析方法,考察了我国学前教育公共支出的受益分布。结果表明:人均GDP最高地区、东部地区为我国学前教育公共支出的最大受益者,其他地区均为学前教育公共支出利益受损者,其中最大受损者并非在人均GDP最低地区和西部地区,而是在人均GDP次低地区和中部地区。这一格局在2003-2008年的6年间并未出现实质性的变化。相反,受益差距在不同地区却呈现出一定的扩大趋势。政府投入不足,政府间责任分工缺乏有力的制度约束,以及公共支出投向偏差是造成当前学前教育公共支出不公平的主要原因。尽快补足学前教育短板,将政府以及各级政府间在学前教育投入的责任具体、明确,做到有章可循,扶持民办幼儿园健康发展,是进一步提高学前教育公共支出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基于BIA框架实证研究了农村义务教育公共支出的受益归宿与福利效应,研究发现:农村义务教育的受益总体上具有累进性,因而缩小了农村收入差距,且随着时间推移,受益的累进性仍在不断增强。相对受益情况显示,农村最低收入、低收入以及中等收入阶层是农村义务教育公共支出中的相对受益方。但是从教育受益的绝对量来看,农村最低收入家庭仍然处于不利地位。基于广义洛伦兹曲线对支出受益前后的福利效应比较证实,农村义务教育公共支出改善了居民福利。本文的研究结论为提升农村义务教育公共支出均等化水平,实现教育公平,提供了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4.
文章在明确界定高等教育经济性质的基础上,从人力资本的外部性、资本限制等角度分析了政府支持高等教育的必要性,并通过高等教育公平与效率分析提出:持续走高等教育收益率和不均等的受教育机会使政府应以支持低收入群体为政策目标,以实现社会公平与高等教育投资效率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高等教育成本补偿政策对社会公平的促进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高等教育成本补偿政策对社会公平的影响表现在三个方面:公共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教育机会分布的公平和收入分配的公平。高等教育成本补偿政策的实施,对公共教育资源和收在全体社会成员中分配的公平性具有促进作用。但是由于不同收入阶层对高等教育支出的负担能力不同,收入水平越低,对学费水平的变化越敏感,因此在实施大学收费政策的同时,要辅以相应的学生资助政策,以保障低收阶层受教育机会的公平。  相似文献   

6.
公共教育支出是各级政府机构用于教育的支出,是教育发展的物质保证。公共教育支出分配结构是否合理,影响着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当前,我国公共教育支出分配结构在其公共性方面逐渐趋于合理,但仍存在许多问题: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公共教育产品的公共支出仍然处在比较低的水平,高等教育的生均支出指数仍然偏高。此外,我国高中阶段公共支出与其他阶段相比相对不足,不利于我国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和人才结构的优化。促进我国公共教育支出结构的合理化需要在进一步加大对基础教育阶段的投入、巩固义务教育发展的基础上,增加高中阶段的投入,积极促进高等教育投资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7.
教育问题关乎千家万户,而教育问题中最突出的是教育公平问题。作为准公共产品的高等教育,同样必须满足公平的要求,然而,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自身存在的制度问题导致了现实中的不公平。高等教育公平有赖于高等教育制度创新和政策调整,政府要依照公平原则制定公共教育政策,从宏观层面促进高等教育的公平。  相似文献   

8.
一、公共教育支出受益归宿的研究方法 公共教育支出的受益归宿,考查的是教育领域的政府公共支出的实际获益分布情况,通过对该问题的分析,能够对我国公共教育支出的构成进行重新考察,对其合理性和实际供给效率进行客观衡量和评价.  相似文献   

9.
教育问题关乎千家万户,而教育问题中最突出的是教育公平问题.作为准公共产品的高等教育,同样必须满足公平的要求,然而,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自身存在的制度问题导致了现实中的不公平.高等教育公平有赖于高等教育制度创新和政策调整,政府要依照公平原则制定公共教育政策,从宏观层面促进高等教育的公平.  相似文献   

10.
“九五”以来,我国政府财政性教育投入的大量增加有力地支持了各类教育事业的发展,但是,由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人口多,经济不发达,财力也不充裕,教育投入规模和教育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为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公共教育经费支出职责划分不同;二、教育经费来源渠道不同;三、政府教育拨款的分配结构不同;四、公共教育支出规模不同。  相似文献   

11.
政府的基本教育责任:供给“公平”的教育政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代政府的基本教育职能之一是供给保障教育公平的有效率的教育政策,并作出相应的教育制度安排。长期以来,我国宏观教育政策活动存在明显的城市偏向、高等教育偏向、公办教育偏向和精英教育偏向,教育政策制定主要是以"自上而下"精英决策为主,难以全面保障教育的公益性、教育的公共参与以及教育利益分配、公共参与的公平性。政府有责任供给"公平"的教育政策,推动建立教育的公共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2.
高等教育成本回收对公平的影响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本文简述了中国实行高等教育成本回收政策的发展历程 ,并讨论了这一政策对公平的影响。结果表明 :第一 ,招生并轨使社会经济地位低的学生获得了更公平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但成本回收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并轨所带来的公平效应 ;第二 ,在实行成本回收的条件下 ,由于不同收入家庭学生选择高校与专业的倾向性不同 ,使低收入家庭学生在高等教育公共资助的分配中处于更为不利的地位 ;第三 ,实行高等教育成本回收能够促进整个教育系统中公共资源配置的结构公平  相似文献   

13.
目前,我国的公共支出体系存在着诸多不合理的地方,除了政府理财观念上的因素外,公共支出没有科学的判断标准和执行标准是一个重要原因。分析我国现阶段公共支出的不合理现状和原因,以效率和公平为视角,提出一个为公共支出能够发挥最大效用的可供参考的标准,并提出相应的建设途径。  相似文献   

14.
义务教育阶段资源配置公平既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也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采用边际受益归宿分析的方法,实证分析了2017-2020年我国11个省(区、市)1052个县(区)的义务教育生均支出的受益分配情况。研究发现,义务教育阶段小学边际受益率表现出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的“亲贫”状态,贫困地区是新增教育生均支出的最大受益者,而初中边际受益率却表现出不利于教育公平的结构特征,贫困地区从新增教育生均支出的受益最小;从动态上看,贫困地区小学和初中的边际受益率均呈现出下降态势,这表明义务教育生均支出边际受益分配结果的公平性在恶化。基于此,建议合理确定各级政府在义务教育领域的事权和支出责任,加大对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优化义务教育经费的层级结构,从而提升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受益水平,促进义务教育更加公平。  相似文献   

15.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起点,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而高等学校收取一定的费用作为新的教育投资,弥补了办学经费的不足,使更多的人享受高等教育,有助于社会资源的公平享用。但由于高教收费政策体系的种种不完善,也确实造成了低收入家庭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机会和获得高等教育公共资助方面的不平等。如何协调二者的关系,建立一个公平与效率兼顾的高校收费体系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高等教育支出责任划分涉及政府间分担的高等教育公共支出比例及其承担的高等教育分项支出项目。依据财政联邦主义理论和公共产品层次性理论,分析了政府间高等教育支出责任划分的原则要求。以瑞士、比利时、德国、西班牙四国为例,介绍了分权化国家政府间高等教育支出责任划分的基本情况,分析了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政府财力配置、历史文化传统对高等教育支出责任划分的影响,总结出分权化国家政府间高等教育支出责任划分的五个基本特点。借鉴国外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优化和完善我国高等教育支出责任划分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7.
缩小差距--中国教育政策的重大命题   总被引:71,自引:0,他引:71  
教育差距的存在和持续拉大是我国当前教育发展的严峻现实,这种差距表现在城乡、地区、阶层、类别四个方面。如果从居民人均消费水平和人均教育支出、人均财政支出和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两组经济发展指标和教育投入指标来考察东部和西部地区的城乡经济和教育发展,就会发现教育差距比经济差距拉得更大更快。由于教育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这种差距将会影响到建设小康社会和贯彻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现实需要。导致差距的原因固然很多,但公共政策是最主要的。因此,消除教育贫困,缩小教育差距的责任主要在政府,政府应该通过调整和制定公共政策确保所有人都能公平地享受公共教育资源,这就要求公共教育政策领域必须逐步实现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型。  相似文献   

18.
对中国高等院校不同家庭收入学生群体的调查报告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近年来,随着中国高等教育成本补偿力度的加大,社会低收入群体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不能不成为舆论界和政策制定者们应该关注的问题。本文通过对来自不同社会经济背景的高等院校在校生进行比较和分析,试图探讨他们在行为和观念方面的特征,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以期更好地了解社会不同收入群体的子女在参与高等教育方面上的差异,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参考,以利于制定更加适合我国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政策。  相似文献   

19.
《中学教育》2017,(5):33-40
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2年数据,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外补习的支出以及对学生成绩影响进行研究,发现课外补习支出具有差异性,受家庭、地区、学校等多因素的影响。增加课外补习支出对提高数学成绩效果显著,但对语文成绩效果并不显著。政府可以通过适度增加低收入家庭学生参与课外补习的机会,降低低收入家庭的补习负担,加大中西部地区和贫困地区的公共教育投入,改善农村和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等措施来提高低收入家庭学生的学习机会均等性,促进教育公平。此外,学生和家长要理性对待课外补习,盲目跟风不但会增加学生学业负担,也会增加家庭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20.
自1997年起,全国所有高校基本实行学生缴费上学.随着高等教育收费,高校贫困生群体的凸现,不菲学费使一些低收入家庭子女可能面临失学,高校收费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人们对于教育公平问题展开激烈的争论.本文就高校收费与教育机会均等的关系进行了浅议,认为高等教育收费可以扩大教育资源,增加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从整体和长远看来是有利于教育公平的实现.但是亦会给教育公平带来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