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大学行政化的弊端虽然表现在当下的大学里,其根源却存在于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之中,在对当前大学行政化的口诛笔伐中,严重忽视了“去行政化”的多元责任主体,并且将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截然对立,对行政权力的类型与层次未作充分的考量,致使大学要独立承担“去行政化”的使命,这无助于建立新的教育行政秩序,在现阶段下,建立新的高教体制需要的是在整个高等教育系统内建立有边界的尽责的行政序列,而不是仅在大学内部彻底“去行政化”。  相似文献   

2.
行政化是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不彻底的遗留物与顽疾。高职院校管理“去行政化”不是要取消高职院校的行政管理。而是要界定好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利之间的界限。高职院校管理“去行政化”改革的实质就是让高职院校回归教育的本质和精神,尊重高职教育发展自身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弱化和淡化行政色彩,突出高职院校的办学自主权和教师、学生治校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3.
针对“行政化”等于“官僚化”的认识误区和“去行政化”就是“取消行政”的理解偏差,文章从词性、内涵等方面对“行政化”和“官僚化”进行了明确的区分.经比较分析得出,高校的行政管理问题是消极的行政化,或者说是“官僚化”;高校“去行政化”就是取消“官僚化”的部分,而非简单地“取消行政”.  相似文献   

4.
“去行政化”就能建成现代大学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去行政化”是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的前提和基础,或者构建现代大学制度就是为了去除大学行政化的观点,对大学“去行政化”的内涵和本质进行分析.大学“去行政化”是行政体制改革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延伸和反映,其目标追求主要是调整政府对大学的管理方式,规范行政权力的使用,核心是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与现代大学制度的精神内涵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和错位.不能将“去行政化”与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等同”起来,或作为“前置性条件”.  相似文献   

5.
大学"去行政化"改革具有三重主题意蕴:优化教育行政管理机构与大学的权责关系,实现大学外部治理的科学化与民主化;优化大学治理中各利益相关人的权责关系,实现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科学化与民主化;规范大学内外治理模式中各治理主体的行为,实现大学内外部治理模式运行的科学化与民主化。作为对三重主题的回应,大学"去行政化"改革则必然应该有三重路径选择--建构基于绩效协议的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和大学伙伴关系;建构共治型的大学各利益相关人的权责关系;塑造官僚科层制中的"结果导向"与"顾客驱动"的组织气质。  相似文献   

6.
对“大学去行政化”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行政化是当前备受关注的一个话题.大学教育管理到底要不要去行政化?目前存在三种意见:赞成、谨慎、不赞成.有些专家还对去行政化提出了一些诸如构建服务行政、教授治校、规范行政权力等策略.对于当前“去行政化”讨论,文章认为,前提是充分理解大学行政化与大学去行政化,而焦点是大学行政化的取消与维持,关键是如何进行大学行政化改革.  相似文献   

7.
表面上,教育行政化主要表现为学校的行政级别问题;实质上,教育行政化是指行政权力对教育的过度干预,表现为教育目标、教育理念和教育管理模式的行政化。行政化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主要障碍,去行政化是中国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但受体制、观念的影响,中国教育去行政化还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8.
社会转型背景下我国大学行政权力演变的二维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大学的过分行政化有着深层的社会根源,社会转型对大学行政权力产生了深刻影响,使大学行政权力发生了二维演变。大学行政权力在专业、课程、人员和机构四个方面的作用范围逐步缩小,但其作用层级提高,由执行权转为决策权。当今大学行政权力还没有回归服务于学术的逻辑,社会运行的规范化是大学去行政化的根本前提所在,学术权力的制度化则是去行政化的核心。  相似文献   

9.
高校去行政化改革是全面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本文针对高校行政管理现状,对高校去行政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逐步探析高校去行政化后的管理模式,推进行政服务于教学、服务于学术、服务于师生的全新局面。  相似文献   

10.
高校“去行政化”,核心的问题不是高校有没有行政级别的问题,而是要将高校从政府的行政下属性组织中解放出来。要实现高校“去行政化”,关键在于通过规范学术委员会、强化教代会职责和推行校务公开的方式,使“民主管理”得以落实。  相似文献   

11.
内部治理结构去行政化是推进公立高校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权力结构关系与利益关系的重大调整,必然会遭遇"官本位"行政文化、行政化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内部行政化管理惯性、既得利益集团及高等教育政策治理思维等各种阻力,但其也具有政府治理方式转型、高等教育治理发展趋向、高等教育去行政化国家战略、师生内在需要等基本动力支持。当前,从宏观层面来看,由于阻力大于动力,我国公立高校内部治理结构去行政化应采取以强制性变迁为主、诱致性为辅的制度变迁模式,通过重塑大学精神、破除政府行政化管理模式、改革内部权力配置机制,健全民主管理制度和推进高校教育法治等基本策略推进改革。  相似文献   

12.
徐琪 《铜仁学院学报》2010,12(3):104-105
随着地方普通高校的普遍升本以及招生数量的扩大,加之农村职业教育基础设施、教育理念、课程设置、专业建设等不能与现代市场经济完全接轨,使农村职业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困境。如何摆脱这一困境,一方面要更新教育理念,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努力建设一支专家级的师资队伍;另一方面要多渠道办学,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开设实用的技术技能课程,努力搭建创业就业的平台。  相似文献   

13.
分析高校在变革中存在的问题和政府主导高校变革的必要性,探讨政府主导下高校变革的机制构建十分必要。我国政府主导高校变革的机制构建可从以下方面着手,建立健全高等教育法律法规保障机制,健全现代大学的“准入”与退出机制,完善高校的教育产权制度,完善高等教育外部性的纠正机制,形成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双轨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14.
当前面临就业和往届未就业的大学毕业生数以千万计,给社会造成巨大压力。作为培养、塑造人才主阵地的高校,自身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引起高等教育的诸多反思,引发高校与时俱进,进行教育体制方面的深度变革。高校要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己任,以高等教育体制创新为突破口,转变观念、身体力行,努力革除现行教育管理体制的瓶颈制约和教育运行机制的传统陋习,紧紧抓住提高大学生从业能力、素质养成和塑造健康人格这条主线,向社会输送教育的优质人才。  相似文献   

15.
依法治教是依法治国方略在教育领域的重要体现。随着我国法制社会建设程度的不断深化,教育法制建设已初见成效,但是对于依法治教的消极态度和行为依然普遍存在。消极依法治教主要表现为:消极依法教育行政行为屡禁不止,消极依法治校问题严重,消极守法、护法现象普遍,教育立法倦怠现象突出以及司法介入教育事业困难多。为此,要从加强从事教育工作人员的教育法律与政策培训、加大教育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加强教育立法以及提高教育行政部门依法行政和学校依法治校水平等方面来综合治理消极依法治教。  相似文献   

16.
教育内部惯习性评价具有评价主体的外在性及权威性,方式的可比性,功能的控制性等特征,由于教育內部惯习性评价被普遍采用,使教育文化蜕变为可视性的教育亚文化。教育工作者应深入挖掘教育內部惯习性评价的根源,正确看待教育干预和教育的非外视性的关系,走出教育评价的误区,以适应教育的生命机制。  相似文献   

17.
大学"行政化"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一种必然结果,高等教育管理中的行政权力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以"去行政化"为突破口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不能停留在简单的"去行政化"层面。作为国家层面,主要是建立现代大学制度,还大学以办学自主权;对于大学管理层面,主要是改革大学校长的遴选方式、建立符合学术主导的治理结构、将学术事务管理交还学术权力。借学术自由之火,建现代大学制度,是当前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之要旨。  相似文献   

18.
民主教育思想是陶行知的重要的教育思想之一。他主张通过教育为公以达到天下为公,全民教育以实现全民政治来使大家各得其所,以实现真正的民主,并尽量发挥大家的创造力等。陶行知的民主教育思想开了我国“教育公平”的先河,启示我们:教育应该与民主政治并行,扶贫应从教育开始,重视农村教育。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教育生态学模型和基于网络的语言教学观为理据,分析对比传统教育环境与“三多”外语教育生态环境下,“教”与“学”理念和模式的异同,诠释了网络生态教育环境是符合“学”的规律的理想学习环境.网络教育生态环境打破了时、空界限,有利于优质资源共享,是顺应时代的主流教学环境.新的环境赋予教师全新的职能,教师应该克服传统的“承袭”和“教化”的定式思维.为此,基于实际教学实践,该文尝试着进行了新型网络教育生态环境下教师助学服务设计,包括:学术支持、互动支持、情感智力三类助学支持服务,并进行了翔实的论证.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影响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和教学质量管理的基本要素出发,论述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认为以学生成才意愿和教师教育理想为动力,构建师生良性互动的学术共同体;以学术权力为引领、行政权力为保障,构建教育教学质量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最终建立学生意愿、教师理想、学术权力、行政权力"四维一体"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以有效保障并提高本科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