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短绳跳是以单人或双人为主的活动项目,一般绳长2.5~3米,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原地跳或行进跳。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影响跳高教学的身体素质入手,通过测试跳高的有关数据进行统计对比,并对测试的指标进行相关分析,从而找出提高学生专项身体素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应重视排球的跳传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资料收集、临场观察、访问座谈等方法,分析了排球跳传技术在比赛中的作用。认为排球跳传技术在当前还得不到普遍运用。因此呼吁有关专家、教练和运动员应把重视发展和运用该项技术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相似文献   

4.
多数人谈及跳类技术首先想到便是跳高技术。诚然,跳高技术包含于跳类技术之中,但是,跳类技术的内涵与外延不仅如此。跳类技术可以大致分为两类:跳高技术和跳远技术,而跳远又可以细分为:三级跳、急行跳、立定跳三大类。很多中学生通常认为立定跳远技术不容易掌握,在起跳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动作不协调、起跳完成后高度和远度都达不到理想的现象,致使很多学生在体育考试中无法取得优异成绩。笔者通过对立定跳远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简单的概括总结,以便更好的帮助学生提高体育成绩。  相似文献   

5.
乒乓球运动是一项非周期性运动,对抗过程中涉及极其复杂的战术、心理和生理因素,球员面对对手的施压需要做出快速反应,其中速度和爆发力是基本的、必备的素质.研究目的探讨乒乓球运动员腿部爆发力的重要作用.研究方法本研究选用29名优秀运动员为实验对象,其中包括17名男性(年龄23.5±5.5岁)和12位女性(年龄20.8±2.9岁),均为西班牙国家乒乓球队成员.采用测力台(Ergotester Globus)、Acer笔记本电脑和一些登记册对运动员进行了全蹲跳(CMJ)和半蹲跳(SJ)测试,并对腿部爆发力和弹跳力进行了评价.实验数据的统计处理由SPSS v12.0和Excel v 10.2软件完成.研究结果在腿部爆发力和弹跳力方面,男女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男运动员优于女性运动员.同样,不同打法的选手之间也存在差异,防守型打法的选手都低于进攻型选手.讨论和结论在CMJ和SJ测试中,防守型打法的选手腿部爆发力和弹跳力均低于进攻型选手.在实验中成绩较好的男女选手,排名均在西班牙前十二以内,进一步证实了腿部爆发力在此项运动中的重要性,尤其对进攻型打法的选手.其原因可归结为血液中所含睾丸激素水平的高低,男选手高于女选手,进攻型选手高于防守型.  相似文献   

6.
负荷时间长短对纵跳能力影响的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分析受试者在功率自行车上不同运动负荷时间后纵跳的动力学特征变化规律 ,研究结论 :①大强度持续运动约 3min左右 ,纵跳的爆发力、平均功率、平均力值等动力学指标显著上升 ;运动 5min后 ,上述指标的变化情况正好相反 ;②只有在适宜的运动负荷时间后 ,纵跳的动力学特征才进入有利于运动能力发挥的较好的组合状态  相似文献   

7.
本课题利用CANON——16mm高速摄影机,KISTER三维测力台等仪器,对10名高校三级跳远运动员短程、全程助跑三级跳远跨步跳进行了测试,获得了有关运动学、动力学参数,分析了运动员跨步跳踏跳的动力效应.  相似文献   

8.
运用高速摄影及三维测力同步测试法,研究在不同的高台至起点远度的起跳腿啃深跳远练习中,运动员的踏跳动作结构变化及不同的着板技术对人体受力的影响。提出不同训练水平运动员合理的高台至起跳点远度及其在运用中的变化方法,认为起跳腿跳深跳远练习可作为男子跳远运动员的专门练习之一。  相似文献   

9.
王珏  杨红春  陈谦 《浙江体育科学》2012,(5):105-108,112
对浙江省25所幼儿园3~6岁的5 267名学前儿童进行立定跳远和10m连续跳测试,观察浙江省学龄前儿童的下肢力量发展情况,旨在为评价学前儿童下肢的活动能力及其发展趋势以及探寻运动素质发展敏感期提供参考依据。结果发现3~6岁幼儿的立定跳及连续跳成绩随年龄的增长而显著增加。性别因素对两个指标的测试成绩有明显的影响,但对两次测试的变化率没有影响。分析得出浙江省城市3~6岁男童立定跳能力显著强于同年龄段女童,在3岁时增长速率最大;连续跳成绩男女组在相同年龄段几乎没有差异,结合立定跳成绩分析显示,女童的下肢协调性优于同年龄段男童。  相似文献   

10.
健美操常用高冲击基本步法及演变组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的备课或动作创编时,从这些基本步法中单独选择某一个步法,可以进行动作演变,可以选择不同上肢动作配合。另外,在创编健美操练习动作时,还可以选择2~3个基本步法进行联合,再加上有动作的演变以及不同的上肢动作配合。这样的组合动作更加富于变化,适合有一定基础的学生练习。健美操常用高冲击基本步法及演变组合@金逵!100084$北京体育大学  相似文献   

11.
运用Vicon运动影像捕捉分析系统,对运动训练专业二级运动员原地纵跳、半蹲跳及不同高度下落跳深动作进行采集与三维重构,运用V3D系统完成身体质心位置坐标计算。依据肌肉收缩理论,借鉴前人对肌肉弹性能利用的计算方法,对受试者不同高度下落跳深的弹性能利用率进行测试分析。结果表明:一般水平的运动员跳深练习中肌肉弹性能利用率,随着下落高度的增加,表现出"增大—峰值—下降"的单峰波特征,最大利用率大约出现在40 cm的下落高度;原地纵跳练习的肌肉弹性能利用率与跳深练习的最大利用率相接近;仅就肌肉弹性能的利用方面,原地纵跳是一种较好的训练方法。  相似文献   

12.
采用运动学和动力学相结合的生物力学研究方法对跳高运动员下肢肌的承受能力进行研究,得出如下主要结论:①跳深纵跳练习可以作为提高跳高运动员起跳能力的专项练习;②跳高运动员起跳腿的承受能力直接影响缓冲和蹬伸过程,并最终影响起跳效果;③膝关节和踝关节,尤其是踝关节是二级跳高运动员下肢承受能力的薄弱环节。同时膝关节是最大缓冲时刻的“关键性环节”;④二级跳高运动员产生最大反跳高度的适宜高度为(35.0±4.56)cm,最大反跳高度为(48.00±3.78)cm;⑤适宜高度跳深的冲击载荷与摸高成绩、适宜高度跳深纵跳的反跳高度与助跑摸高成绩均呈高度相关,两者均是评价运动员起跳能力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3.
笔者就非体育专业学校的学生 ,在跳远上板前普遍存在的看板问题进行探讨 ,从中发现跳远上板前看板踏跳的弊病 ,并提出上板前不看踏跳的教学方法、手段和要求。  相似文献   

14.
谈排球比赛中的跳发球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研究和临场调查统计的方法,对目前排球比赛中出现的跳发球技术进行了分类,阐述了其与站发球相比具有击球点高、球速快、攻击性强、掩蔽性好、突然性大及得分、破攻率高等特点,提出了我国应加强跳发球的研究、推广与应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跳深跳远练习和跳远踏跳的动力学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文献研究及在实验室条件下的动力学测试,对跳深跳远练习与跳远踏跳在形式、内容上的相似程度和差异点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跳深跳远练习可以作为发展跳远起跳力量的专门训练手段。  相似文献   

16.
运用运动生物力学的三维DLT研究方法对踺子类李小鹏跳和女子经常采用的尤尔钦科动作进行了解分析,得知,李小鹏动作命名的踺子上板转体180°前手翻转体900°动作,李起跳的水平速度达到5.48m/s,尤尔钦科动作为5.02m/s。李的起跳时间用了0.14s,尤尔钦科动作用了0.12s。因为有转体的原因,踏板李小鹏跳的左肩角度达到157°,而不转体的尤尔钦科动作为106°。离板瞬间重心点和起跳点连线和水平面的角度尤尔钦科动作为86°,李的角度为89°,这样力能更好地向上传递。重心最高点尤尔钦科动作为2.50m,李小鹏跳重心最高点2.91m,在这样的高度内完成了空中旋的动作。  相似文献   

17.
三级跳远运动员跨步跳踏跳效果的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课题运用生物力学方法,对三级跳远运动员全程助跑三级跳远、跳深接跳远进行了测试,获得了有关运动学、动力学参数,通过分析与比较,试图了解运动员跨步跳踏跳时下肢肌的工作效果,为三级跳远的力量训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在体育系学生三级跳远教学中,通过实验,对三级跳远中的三跳比例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得出了“平跳型”技术要优于“高跳型”技术的结论,并提出了今后教学的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19.
从刘易斯和埃米扬的典型两跳得到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代跳远运动正朝着尽可能快的助跑速度与踏跳合理的结合方面发展.快速助跑与踏跳合理结合,其含义为所有参与踏跳的诸因素的搭配要更为合理化.世界级优秀选手刘易斯和埃米扬的典型两跳充分反映了两种技术流派:即速度见长的技术特点(低跳跃型)和力量见长的技术特点(高跳跃型).  相似文献   

20.
赵西堂  孙平  葛春林 《体育学刊》2013,20(1):139-144
运用三维测力台(Kistler)和红外光点自动捕捉测试系统(Qualisys-MCU500)对北京体育大学男子排球队9名运动员分别进行了摆臂纵跳和抱头纵跳的测试,结果表明:摆臂纵跳蹬伸过程中最大力值大于抱头纵跳,但是由于蹬伸后半段时间的延长使后半段蹬伸力的梯度值没有明显增加;落地时地面最大冲击力与纵跳高度无关;摆臂纵跳的冲量值大于抱头纵跳,但研究结果发现纵跳高度与冲量并没有显著性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