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意义]标准必要专利特征研究对于识别、培育高质量专利和提升专利保护质量具有重要价值,本文在梳理标准必要专利特征相关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基于客观数据,对潜在标准必要专利和非潜在标准必要专利的特征进行对比和识别,并构建潜在标准必要专利的识别模型,为潜在标准必要专利识别提供有益参考。[方法/过程]基于已有研究基础,提出基于技术特征、法律特征和经济特征的较为全面的标准必要专利特征研究备选指标体系,并通过数据的对比研究,分析潜在标准必要专利区别于非潜在标准必要专利的特征。最后提出了基于XGBoost模型的潜在标准必要专利识别方法,并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 /结论 ]研究发现,相比于非潜在标准必要专利,潜在标准必要专利在引用次数、被引用次数、权利要求数量、审查时长、inpadoc同族成员个数等指标上显著高于前者。实证分析表明,XGBoost算法模型在有效识别潜在的标准必要专利方面具有适用性。本文进行潜在标准必要专利特征的研究,能够为识别潜在标准必要专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研究目的]基于专利寿命视角,探究潜在高价值专利识别方法,快速精准识别早期高价值专利。[研究方法]结合已有专利价值评估的相关研究,构建潜在高价值专利评估指标体系;以无线网络通信技术领域为例,构建潜在高价值专利识别指标数据集;采用Lasso回归对指标进行约简,构建潜在高价值专利识别特征集;采用机器学习生存预测算法构建专利生存风险预测模型,根据设置的生存风险评分阈值,实现潜在高价值专利识别。[研究结论]构建了基于专利寿命视角的潜在高价值专利识别模型,并且以无线网络通信技术领域专利数据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和可靠性,证明该模型可以较好地识别早期高价值专利,有利于企业和决策部门较早进行高价值专利的定向培育。  相似文献   

3.
付姣  梁丽芝 《情报杂志》2024,(2):183-191
[研究目的]探索有效的方法实现对专利价值的早期预测既可为后续高价值专利培育提供更多机会,也可对问题专利等低价值专利进行早期识别,减少公共资源虚耗,对推动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研究方法]聚焦现有研究鲜少关注的专利权力要求书,提出一种融合权利要求语义特征的专利价值早期预测方法。首先,对权利要求文本进行解析并提取语义特征;然后融合权利要求语义特征构建专利价值评估指标体系并运用皮尔逊相关性分析方法进行指标优化;最后,结合CatBoost分类模型和SHAP方法实现高价值专利的早期挖掘和低价值专利的早期识别。[研究结论]结果表明,构建的专利价值早期预测模型分类准确率达到90.79%,相较于传统机器学习方法具有准确性更高、解释性更好、适用性更广的优势;首次引入的权利要求语义特征对于预测专利价值贡献显著,融合该特征的指标体系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4.
为及时有效地识别潜在技术机会,采用文本挖掘和异常值检测的方法,提出一种基于专利文本的技术机会识别方法.首先采用文本表示模型Doc2vec技术对专利摘要进行建模,以更深层表征文本语义信息;然后利用基于密度的离群值检测算法,识别出具有潜在技术机会的专利方向;最后以深度学习领域潜在技术识别为例,构建专利检索式并收集458条专利文献作为数据集.实证结果总结出4类主题共10个潜在的技术机会,验证了该基于专利的技术机会识别方法的有效性,可为企业相应技术应用、研发和创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意义]专利引文分析是专利分析研究的重要内容。传统专利引文分析仅分析专利文献中明确标示的物理引用专利数据,不能够准确真实反映专利之间的引用关系,难以准确揭示专利之间的技术相似度。专利语义引用识别有利于准确真实揭示专利间的潜在语义联系,为专利的继承与创新评价提供参考,有助于专利授权前的专利审核和专利授权后的专利评价。[方法/过程]首先,基于规则和句法分析抽取了专利的特征知识元;其次,利用Sentence-BERT和Word2Vec对专利特征知识元及专利标题摘要文本进行向量化表示;再次,根据余弦相似度计算专利的特征相似度和整体相似度,结合专利申请日期的先后顺序得到专利的语义引用专利集;最后,采用量子计算领域专利数据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结论]该专利语义引用识别方法能够实现语义引用专利的有效识别,有利于评价专利的技术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为专利审核和专利价值评估工作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6.
有效评估药物专利价值有必要考虑制药基础技术细节以及新药专利保护期限较长的特殊性等有关实际,同时,利用机器学习方法开展专利价值评估的研究仍有待进一步完善,因此,针对生物制药产业专利价值评估准确性问题,结合产业技术因素及其专利特点,以及专利价值评估的共性指标和生物制药产业特征与专利技术特点的个性指标,引入自编码器(AE)模型和谱聚类算法(SC)构建专利价值评估算法模型,以药智专利通数据库的相关专利数据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通过提取专利指标特征、专利聚类来进行专利价值评估,并运用支持向量机方法对专利价值进行分类,以验证AE-SC评估模型的有效性。结果表明:AE-SC评估模型通过自编码器提取专利特征后的专利价值聚类准确度优于谱聚类和传统K-means聚类;专利存在年数、药物专利类型、适应证类别等是评价生物制药产业专利价值必要考虑因素。  相似文献   

7.
科学、准确地识别或预测新兴产业及其核心技术,是企业战略管理工作的重点,更是国家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制定科技战略规划及政策的重要基础和关键环节。客户关系管理中的RFM理论为新兴核心技术的识别和技术评价提供了新思路。在深入探讨RFM理论用于识别新兴核心技术内在逻辑的基础上,从标准主导企业的标准必要专利及其研发活动视角考察,提出以企业近期有效专利行为、专利技术影响力、专利国际布局三个维度来衡量专利价值,并构建RFM专利评价模型。进一步的通信产业实证研究,验证了所提出研究架构以及所构建的RFM专利评价模型,揭示了面向新一代移动通信的新兴核心技术的主要领域,以及标准主导企业的研发重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意义]精准把握用户需求以引导企业高效开展产品创新,对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对此,开展了用户需求导向下基于三级技术功效矩阵的产品创新机会识别路径研究。[方法/过程]首先,针对目标产品领域进行用户评论数据与专利数据的收集及预处理;其次,利用LDA主题模型对评论数据进行主题聚类以挖掘重点用户需求;再次,运用Stanford Parser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从专利数据中提取SAO结构,从中识别技术词与功效词并分别进行主题聚类,以构建技术功效视角下的三级语义知识库;最后,以重点用户需求导航,并以三级语义知识库为数据源,构建三级技术功效矩阵,识别具有较高创新价值的产品创新机会。[结果/结论]结果表明,构建的产品创新机会识别路径能够为企业精准高效开展产品创新提供科学的决策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研究目的]专利是技术信息的载体,以专利数据为研究对象,在产业链视角下进行技术主题提取及识别,从专利数据中识别新兴技术可以有助于把握新兴技术的发展动态。[研究方法]首先,根据产业链的概念和专利IPC分类号构建出产业链各个层级对应的专利集;然后,结合专利文本的特点提出EW-LDA主题模型,从词汇权重和语境两个角度对LDA主题模型进行改进,使用EW-LDA模型提取出产业链的各个层级中得技术主题;最后,根据专利文本及新兴技术的特点,从新颖度、热点度、关注度和增长率四个方面入手构建新兴技术主题识别指标,将技术主题分为新兴、热点、潜在、衰退和噪音五类。并在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利数据上进行实验。[研究结论]结果表明,提出的EW-LDA主题模型具有更好的主题建模效果,产业链视角下的新兴技术主题识别方法可以有效的识别出新兴技术。  相似文献   

10.
如何从多领域技术交叉融合过程中发现技术机会,预测具有创新性的技术组合关系,对企业进行新产品和服务的研发具有重要价值。针对现有研究仅从本领域识别技术机会以及传统外推方法预测结果局限性、数据时滞导致的结果失准等问题,提出以功能需求为导向,在广泛获取多领域技术解决方案的基础上,实现面向未来的技术融合机会研究,并建立了系统的知识基因视角下的技术融合机会研究框架,提高了技术机会发现的科学性和准确性。首先,采用结构主题模型(structural topic model,STM)方法从在线评论中提取产品功能需求,作为技术基因表达的性状特征;其次,将主—谓—宾(subject-action-object,SAO)短语与技术—关系—技术(technology-relationship-technology,TRT)短语语义分析方法相结合,从专利中提取多领域技术基因,获取技术基因特征要素并完成基因库构建;最后,采用STM方法识别专利中具有融合倾向的技术类别,将其与基因库中的技术要素进行比对,结合专家知识从基因库中筛选具有融合倾向且具有表达为产品性状特征潜力的目的基因,作为潜在技术融合机会,并将目的基因与产品原有技术方案融合,验证技术融合机会。以老年智能可穿戴式跌倒报警产品为研究对象挖掘出85个具有融合前景的目的基因,即85个技术融合机会,结果表明,知识基因的引入提高了技术融合创新过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预测结果更精准。  相似文献   

11.
专利技术许可已经成为开放式创新时代企业获取创新利益的重要方式,而何时进行专利许可是企业面临的重要决策问题。本文根据专利的法律化过程将专利许可时间分为专利申请-公开之间、公开-授权之间以及授权后,重点考察不同创新规模条件下企业的专利许可时间决策差异。通过将专利公开效应与授权效应纳入到企业专利许可时间决策模型,从理论上推导出企业创新规模与专利许可时间决策的关系,即:(1)企业创新规模增加会导致专利申请-公开之间许可的概率增加;(2)企业创新规模增加会导致专利公开-授权之间许可的概率先增加后降低,即企业创新规模对专利公开-授权之间许可概率的影响呈倒U型;(3)企业创新规模增加会导致专利授权后许可的概率降低。然后,本文利用2001-2015年中国企业在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且第一次备案许可的11865条发明专利进行实证研究,结果验证了以上所有理论命题。本研究从理论上揭示了不同创新规模企业的专利许可时间决策机制,对我国企业技术转移策略选择以及技术转移政策设计具有重要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12.
张勇  赵剑男  李青青 《科研管理》2019,40(5):203-211
专利制度安排的合理性,直接关系到专利成果的有效转化。同时也影响着由专利转化而形成的产业经济增长质量。专利向技术标准转化是技术转化的一条新兴战略选择。在这种路径设计中,由于专利产权划分不合理与专利信息不对称,易发生专利权滥用的不经济性冲突现象。虽然企业通过采用专利联营战略应对这种冲突,但是该战略存在不足,因为始终无法解决专利权的私权行为。因此,建立企业间共同拥有专利产权的团体专利制度,有助于更好解决技术转化中不经济的冲突。文章通过经济学的相关理论构建团体专利合作模型,论证了该制度安排对企业专利发展及其利益分配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从而通过该制度的实践为我国专利成果的有效转化探索出一条新路径,同时,也为国家实现创新驱动经济发展质量水平的提升提供有效的专利制度支撑。  相似文献   

13.
《Research Policy》2022,51(2):104415
  相似文献   

14.
专利权人在向标准组织申请将其专利写入标准时,通常需要披露专利并遵循"公平、合理和非歧视(FRAND)"许可原则,但是FRAND原则充满模糊性。如何理解和适用FRAND原则直接关系到技术标准的推广和创新的激励。以我国近期发生的4起标准必要专利案件为例,分析我国如何解释与适用FRAND原则,以明确我国对标准必要专利许可的专利政策。  相似文献   

15.
冯萍 《科研管理》2021,42(8):184-191
本文使用2008—2017年中国制造业上市企业专利许可数据,采用倾向值得分匹配倍差法考察了企业专利技术对外许可行为与自身创新能力发展的关系。研究发现:总体而言,中国制造业上市企业专利技术对外许可行为存在显著的自选择效应,创新能力越强的企业选择对外许可其专利使用权的可能性越大;控制自选择效应后,企业专利对外许可行为对自身创新能力的发展有长期促进作用。对不同技术类型企业研究发现,高、低技术产业企业的专利许可行为对其自身创新能力提升分别有长、短期促进作用,中技术产业企业的许可行为对企业创新能力发展则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6.
标准必要专利是行业标准的必要技术,专利劫持产生的原因是专利与标准之间的利益冲突。专利权人不当申请禁令救济,破坏市场自由竞争,损害标准实施者合法利益。标准必要专利权人负有对外许可的义务,应当向所有标准实施者进行许可,而专利劫持却是一种违约行为。只有依据利益平衡的原则考虑签发禁令,确定标准必要专利的合理许可费,才能使标准专利的各方当事人对峙或冲突中走向相互协调,在法律规则的制定与完善中,实现司法禁令救济的正当性。  相似文献   

17.
李黎明 《科研管理》2021,42(12):135-144
    加强专利司法保护就是激励创新,专利诉讼能否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是专利经济管理研究的重要议题。本文以2000—2018年我国涉外发明专利民事案件为样本,构建动态效应模型,重点考察涉诉后不同规模被告企业的技术创新决策差异。研究发现:(1)涉外专利诉讼会提升我国被告企业的专利申请质量,而且大中型企业专利申请质量的改进效果更明显;(2)与专利申请质量变化不同,涉外专利诉讼发起后,小微企业专利申请数量显著增加,而大中型企业专利申请基本不受影响;(3)考虑创新能力异质性,小微企业涉诉后专利申请数量呈现倒U型增长关系。创新基础薄弱的小微企业涉诉后专利申请更活跃,但受限于经济效率影响,从诉讼后第五年开始,企业专利申请质量不再正向增长。  相似文献   

18.
By using the panel date of Chinese enterpris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fluence of venture capital on innovation performance. In this paper, the numb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and the patent quality(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s, number of effective patents, IPC number of international patent classification, and patent claims) are used to measure the innovation performance of enterprises, and the regress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novation performance is significantly promoted by the venture capital; for industries with higher dependence on external financing and high technology intensity and areas with better protection of property rights, venture capital promotes innovation performance more significantly. In this paper, it further distinguish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venture capital institutions, and finds that the promotion effect of non-state-owned venture capital on innovation performance is significantly greater than that of state-owned venture capital; the venture capital institutions with high reputation and high network capital play a more significant role in promoting innovation performance.  相似文献   

19.
In the field of compatibility standards,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companies claim to own so-called essential patents (i.e. those patents that are indispensable for designing and manufacturing products conforming to the standard). It is widely believed that the ownership of such patents is a very valuable bargaining tool in cross-license negotiations, while for non-producing firms such patents may result in a substantial stream of licensing revenues. In this paper we study the determinants of essential patent claims in compatibility standards. In particular, we assess the role of two main factor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technological solution contained in the patent and the involvement of the applicant of the patent in the standardisation process. We examine the case of W-CDMA, one of the most successful standards in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We compare the patents claimed essential for this standard with a control group of randomly selected, unclaimed patents covering the same time period and technology classes. We find empirical evidence that both factors have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probability that a patent is claimed as essential, but the involvement in the standardisation process is a stronger determinant than the technical value (‘merit’) of the patent. On the basis of our findings, we offer policy recommend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