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经历了百年沧桑的我国教师教育体系开始由封闭走向开放,这不仅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和教师专业化,而且有利于高等教育布局和结构的调整,同时它也符合国际教师教育改革的趋势。文章尝试从分析教师教育体系的转型入手,对开放式教师教育体系的优势加以深入解读,梳理出通过推进教师教育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高效益重组教师教育资源,进而建立和完善我国多渠道、多规格、开放式的教师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2.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我国教师教育体系正经历一次深层次的转型,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作为教师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受到广泛关注,而教师教育价值观的重建以及对教师教育实践性本质的知识论的认同是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本文从转型的需求背景、价值观重建和知识论更新等几个层面对当前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中的理论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以期对构建适合中国时代发展需要的新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
回顾和梳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相关的教师教育政策,我国教师教育发展的特点和趋势为:教师教育需求从数量至上走向质量优先;教师教育体系从封闭定向走向开放多元;教师教育管理从计划包办走向标准导向。今后,我国教师教育将发生巨大变化,教师入职标准和教师质量将不断提高,教师教育管理的法制化、国家教师资格制度的完善、教师教育标准体系的建构等将会成为今后教师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4.
师范大学转型不能丢掉教师教育特色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师范大学和教师教育正面临转型的关键时期。师范大学在转型过程中,应该创新办学理念,在逐步走向综合化的同时,重新确立教师教育的特色地位,创新教师教育体系、体制和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教学内容和手段, 做强、做优教师教育,把教师教育打造成为学校的办学特色。  相似文献   

5.
教师教育转型时期的体制创新和制度建设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我国的教师教育已经进入重要的转型时期,需要在制度和政策上有所突破,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进一步推进我国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整体提高我国教师的专业素质。本刊组织有关专家学者从不同层面对教师教育与教师发展问题进行探讨,旨在引发读者更多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适应基础教育发展推进教师教育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教育的基本走向大致可以概括为:教师职业的专业化要求的不断提高,开放性教师教育体系的形成,教师教育中心的后移,教师教育机构从三级设置到一级设置和三层次教育的过渡,以及师范院校的个性化发展。顺应这些发展趋势,师范大学应注重科学合理的定位,着力改革教师的入职教育,并努力探索建立教师的终身教育体系。为适应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政府要提供充分的制度和政策支持,包括:改革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提高教师的入职要求,建立教师教育机构资格认证和课程认证制度,完善教师教育的质量保障机制,积极建设远程教师教育体系、加大对教师教育的投入,以及对师范院校的改革与发展进行合理分类指导和支持。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国正在实施新建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政策,这项政策将会产生巨大的政策效应,对我国高等教育结构、大学教育理念以及专科层次高职院校改革发展均会产生重大影响。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必须解决好现有教师队伍向"双师型"教师队伍转型、教学体系由知识教学体系向实训教学体系转型,以及如何更好实现校企深度合作等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手记: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师范教育跨入百年转型的新时期,总的走向是:实现层次升级,建立开放型、一体化教师教育体系,推进教师专业化。但近年来,教师教育在不断深化改革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倾向,主要是,转型中的高师院校面临生存发展困境,教师教育经受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9.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教育改革的推动下,美国教师教育也相应进行了重大改革.教师教育模式由“能力本位”转变为“标准本位”.论文通过比较的研究方法,对这两种模式的背景、特点和发展历史线索进行了对比阐释,分析了美国教师教育模式转型的必然性,这种转型为我国的教师教育体系转变和构建提供了有意义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0.
21世纪我国教师教育处于历史性的转型时期,教师教育正在从独立的、封闭的以师范院校为主体的定向培养走向多元开放、非定向培养、各高等院校共同参与的教师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1.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教育的改革,人才培养方案的不断深化,我国的教育体系逐步在完善,但教育的框架却仍然存在问题。教育问题牵涉面广,而教育的源头切入点应为教师的教育上,实现从师范教育走向教师教育,增强在校师范生的师范性。本文首先以"师范性"一词做说明为切入点,阐述何为师范性;其次着重分析目前教育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转型的必要性;最后指出地方师范院校该如何去转型以适应新的教育环境。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对我国教师教育转型时期的形势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作为我国教师教育主体的师范大学所面临的压力和机遇,重点探讨了在这种形势下,师范大学教师教育“亚制度环境”的形成和发展走向。  相似文献   

13.
关于教师教育学科构建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伴随我国教师教育的迅速转型,教师教育学科的创生和发展成为历史必然。我们有理由认定教师教育完全可能成为独立学科;然而,当前我国教师教育远未形成主流研究范式,尚未成为一个成熟学科,人们对教师教育学科的认识还存在分歧。因此,在今后学科建设中需要从知识体系和制度机构两方面采取有效策略促进教师教育学科不断走向成熟和完善。  相似文献   

14.
光荣与梦想(二)——中国教师教育改革开放30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发展成就 全面地总结评价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教师教育的得失利弊是相当困难的。但是,总体上可以说,经过改革开放30年,我国教师教育在体系建设、制度保障、培养质量、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和对教育事业的贡献率等许多方面均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三十年间,我国教师教育体系逐步由弱到强,又由封闭走向开放,从培养培训分离走向一体化,师范院校和综合性大学共同参与,逐步提升教师教育办学层次。 建  相似文献   

15.
教师教育政策是教育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究教师教育政策价值取向,对教师教育政策的调整和未来走向具有关键性、根本性的意义。我国教师教育政策的价值取向表现为:坚持优先发展教师教育的战略地位,是教师教育政策的基石;坚持以独立设置的各级各类师范院校为主体、其他高等院校参与的多渠道、多层次、多规格、多形式的教师教育体系,是教师教育政策的体制基础;坚持教师教育的免费性,是教师教育政策的核心;坚持国家对教师教育的有限干预与规范,是教师教育政策的关键;坚持师范生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是教师教育政策的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16.
我国教师教育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程、成就与基本经验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教师教育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为支撑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基础教育提供了师资保障,积累了中国自己的经验.30年来,我国教师教育在体系建设、制度保障、培养质量、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和对教育事业的贡献率等许多方面均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教师教育体系由弱到强,由封闭走向开放,从培养培训分离走向一体化,师范院校和综合性大学共同参与,逐步提升教师教育办学层次.同时现代教师教育制度建设的探索,教师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的改革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为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奠定了基础.在教育事业新的历史起点上,教师教育面临新的挑战和新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7.
论我国教师教育机构改革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教师教育体系正经历世纪性转型,教师教育机构的改革是教师教育体系转型的关键环节。世界教师教育机构发展变化已经历三个阶段。中国教师教育机构改革正进入第三阶段,但又有自己的特点。这就是根据开放性、专业化和大学化教师教育体系建立的要求,在综合性学科框架体系中重建教师教育机构。  相似文献   

18.
赵倩 《继续教育》2007,21(5):12-13
21世纪初,中国教师教育进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转型时期,即从传统的封闭定向的师范教育体制走向灵活开放的教师教育体制。教师教育是政府的行为,政府承担教师教育从计划、筹资、生源组织到考试考核所有的工作,从而保证教师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为了适应新的体系,政府应为教师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更加充分的制度和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19.
中国教师教育与师范院校课程改革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我国的教师教育目前仍存在着学科水平低、办学条件差、培养规模僵化、教育观念落后、课程设置陈旧、专业化程度不强等种种弊端。今后教师教育在转型过程中需要变革的根本性目标,就是由封闭走向开放,由教师职业化走向教师专业化,教师素质由单一走向复合。尤其是在师范院校课程改革方面,要遵循体制创新、与时俱进、因校制宜、突出特色等原则。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90年代,为扭转教育发展的颓势,摩尔多瓦开始对教师教育领域进行一系列改革,如健全教育政策法规体系、完善师资培养体系、制定科学的课程体系、规范教师专业认证制度等,以此推动教育发展转型进程。综合来看,摩尔多瓦教师教育改革以政策制度为基础,以多元举措为依托,强调质量标准建构,倡导综合能力培养,凸显应用技能训练,呈现出优质化、多元化、实践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