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中的一个综合性产业,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基于我国经济与旅游发展的实际水平,以省市区为单位,运用波士顿矩阵法分析各省市区经济发展水平与旅游发展之间的关系,并进行区域比较。我国区域经济及区域旅游经济发展都存在较为严重的不平衡性,这两种不平衡之间又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我国区域旅游经济的差异主要表现为东部经济发达省区与全国其它省区,尤其是与西部省区之间的旅游经济差异较大,旅游经济的总体发展水平不高,旅游产业的总体地位不突出,全国旅游业的总体发展更多地受少数旅游经济发达省区的高水平发展带动;旅游资源、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区位因素、政策影响等方面是造成以上这些现象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从实证分析的角度,将能源消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三种因素量化,基于面板分析模型,对中国东部地区11省市2003—2012年间的能源消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能源消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量均呈现增长的态势下,各变量之间存在长期固定的均衡关系;东部地区能源消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均为正相关关系,高能耗、高污染模式依旧存在,低碳经济发展形势严峻;辽宁、北京、天津以及上海这四个省市的经济增长对于能源消耗以及碳排放量的弹性与其他省份相比明显偏高。因此,在能源消费和碳排放量高的双重约束下应当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加大碳排放控制力度,发展低碳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产业结构整合、优化、转型、升级,以此来推动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深入研究农业碳排放,以促进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安徽省16个地级市为研究样本,运用三阶段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测度农业碳排放绩效。安徽省农业碳排放绩效存在显著的地域差异。影响安徽省大部分地市农业碳排放绩效提升的主要制约因素是农业碳排放规模效率相对较低;而从区域看,皖中地区历年农业碳排放综合技术效率最高,其次是皖北地区,皖南地区最低,呈现出"中北南"的格局。  相似文献   

4.
基于丹尼森算法运用省区面板数据测算了1990-2008年教育对区域农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并进行区域差异比较。结果发现:(1)区域间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存在显著不同,1990-2008年间西部地区教育贡献率最大,东部次之,中部最低;(2)不同区域教育贡献率的时间变化趋势不同,东部地区2000年-2008年间教育贡献率较之1990-1999年有所降低,而中、西部地区均有较大提升;(3)不同区域起主要贡献作用的教育等级不同,当前阶段东部地区高等教育的贡献率最大,中西部地区则为高中教育。进一步分析发现,北京、海南、辽宁、宁夏、贵州、内蒙谷等少部分省区教育贡献率与所在区域平均情况有明显的差异。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具有区域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通过构建分解式衡量国际旅游和国内旅游差异、省区差异和地区差异,发现总体上全国旅游经济差异呈现缩小态势,区域旅游经济相对差异在时序变化上有所缓和。国际旅游经济差异始终大于国内旅游经济差异,但国内旅游对旅游经济差异的贡献程度高于国际旅游的贡献度。区际贡献率整体呈现降低趋势,但区域内部差异贡献率属东部地区最高,东北地区和西部地区大致相当,中部地区最低。  相似文献   

6.
在分析现有经济增长与碳排放脱钩理论的基础上,采用数量脱钩理论研究了1995—2015年中国三大区域、30省市区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脱钩状态,并对区域碳排放减排目标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经济增长与碳排放脱钩状态总体呈"M"型波动特征;东部脱钩指数最大,中部次之,西部最小;区域间脱钩状态变动较大,呈差异化特征。碳减排目标的实现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可见需要因地制宜和因地施策实施碳减排。  相似文献   

7.
随着国际经济区域一体化的日益发展,港口作为货物集散中心,在区域经济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介绍厦门市港口物流与区域经济的发展现状;其次选取2005-2015年的数据,以港口货物吞吐量作为特征指标,以若干经济指标作为影响因素,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GRA)模型对厦门市港口物流与区域经济之间的关联度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两者存在较高的关联性;最后根据分析结果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从而促进厦门市港口物流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通过构建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2015年秦巴连片特困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情况进行测算和综合评价,并运用ArcGIS可视化及HotSpot Analysis空间分析模块,从空间和关联性上进一步分析研究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结果表明,秦巴连片特困地区各片区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明显,空间分布表现为西部低、东部高,且存在较强的空间关联性.  相似文献   

9.
高等教育规模的区域分布应与区域人口和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才能最好地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在区域之间的分布存在差异,笔者使用泰尔指数作为衡量差异的标准,分别测量了在校生规模在省级区域之间和在省级区域内部相对于区域经济(GDP)和人口分布的差异程度.结论认为:省级区域之间高校在校生规模分布差异相对于经济发展水平而言相对较小,而相对于人口水平而言相对较大;省级区域之间研究生规模分布的差异程度远大于本专科生;在校生规模分布在省级区域内的差异远大于省级区域之间的差异;西部地区多数省份的在校生规模差异大于东部和中部地区.  相似文献   

10.
运用广义熵指数对我国“十五”至“十三五”期间四大经济地带及其省级行政区域地方普通高等教育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的均衡性进行测度和分解,并全面考察其时空特征及其空间相关性演变格局。结果表明:从时间上看,我国地方高等教育投入水平显著提高,地带及省际差异在逐步缩小,中西部增长较快,东部发展速度有所放缓,东北增速下滑显著。从空间上看,泰尔指数及其影响总体呈现“东部>西部>中部>东北”格局。从影响机理看,经济发展水平、政府财力和区域创新能力是造成四大经济地带教育事业费投入失衡的重要原因。最后提出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协调的高等教育经费投入机制、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精准扶持”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王义  任君庆  雷志安 《职教论坛》2018,(3):66-73,80
通过对2010-2016年各省份中等职业学校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公用经费与地区人均生产总值之间的皮尔逊相关性分析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A类地区的中等职业教育投入和经济发展的增长率均呈现"低速增长"态势,处在发展阶段的"高原期",中等职业教育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关联度较弱;B类地区的中等职业教育投入和经济发展均呈现出相对"稳健"增长态势,处在发展阶段的"平滑期",教育投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联度最强;C类地区的中等职业教育投入和经济发展的增长率均表现出"快速增长"态势,处在发展阶段的"上升期",但教育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关联度最弱。研究表明:经济发展水平适中的地区,教育投入对经济的影响程度最大;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教育投入对经济的影响程度最小。  相似文献   

12.
文章在剖析区域产学研创新系统动态耦合协调机理的基础上,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借鉴二次加权综合评价的基本思想将时间权重动态赋权于耦合协调度,对中国31个省份2012—2018年间产学研创新系统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进行动态综合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研究表明:中国区域产学研创新系统耦合协调度整体上呈现波动增长态势;各区域的静态耦合协调度在研究期间随时间变化表现为少数省份实现相邻等级跃迁,多数省区等级不变;动态耦合协调度呈现东部>中部>东北>西部区域分异显著的特征;不同区域产学研创新系统耦合协调度的主要影响因素不同,并且与区域发展现状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3.
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之间并不是相对独立的,而是能够相互促进、相互制约、互动发展的经济共同体.研究其相互作用的规律并诊断二者的关联度对地区经济发展意义重大.地区生产总值、物流货运量及二者的增长率是诊断互动状况的关键指标,按照弹性序列对区域经济与物流二者进行定量的回归分析,可以揭示并找到促进区域经济与物流互动发展的均衡优势状态的模型.此回归模型应用于我国福建地区的诊断分析,关联性很好,拟合度很高,不失为一种简单而实用的战略分析工具.  相似文献   

14.
为了比较我国农村地区省际间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差异情况,通过构建投入导向型的DEACCR&BCC模型,对2013年我国农村地区的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效率进行了分析,并利用Tobit回归方法,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农村地区的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效率较高,但省际差异较明显;从区域分布上看,西部地区的义务教育配置效率优于中部及东部地区;从教育阶段上看,初中阶段的教育资源配置效率略高于小学阶段;教育资源投入存在冗余,东部地区尤为明显;高学历教师数量、城镇化发展水平对于教育资源配置效率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5.
利用农业碳排放测算方法和因素分解模型,对安徽省农业碳排放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安徽省农业碳排放量逐年增长,农业用电和化肥消耗为其主要碳源,分别占排放总量的30.99%和47.50%,而碳排放强度则呈"波动起伏-稳步下降"两阶段变化特征;碳排放呈现明显的区域差异,其中碳排放总量分布与区域农业经济规模关系密切,而碳排放强度高值区主要集中在马鞍山、铜陵和淮南3个矿产资源型地市;在影响因素方面,农业效率因素、结构因素、劳动力因素对碳排放增长起到抑制作用,其年均减排贡献量分别为23.23、13.87和3.80万t,而农业经济发展因素则极大地驱动碳排放量的增长,年均增排贡献量达68.00万t。  相似文献   

16.
基于半参数面板数据模型,对工业集聚对我国东部、中部以及西部地区环境污染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在东部、中部与西部地区,各类污染物的排放量与工业集聚水平之间均呈现非线性关系;(2)在特定地区,工业集聚对各类污染物排放量的具体影响存在异质性;(3)工业集聚对特定类型污染物排放量的具体影响存在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17.
基于研究生教育与经济发展的耦合性构建研究生教育与经济发展协调度的评价指标体系,采取主客观结合的方法对评价体系中的各项指标赋权,并利用协调度模型分别从区域差异和省际差异的视角对我国八大区域和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研究生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协调程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生教育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与二者协调度之间具有较强的正向关联性,我国八大区域研究生教育发展存在失衡现象,由东向西呈现“高-中-低”三段式发展态势,且部分区域内各省市间协调度水平差异较大,协调度较高的省份少,大多数省份处于初级协调状态。  相似文献   

18.
理论分析表明,银行业区域结构会影响经济增长和区域经济差距。利用全国及各省区1978-2011年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银行业区域集中度呈现逐步提高的趋势,银行业区域集中度的提高在促进整体经济增长的同时,又拉大了区域经济差距。协整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检验表明,银行业区域结构变量与经济增长变量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但不存在短期均衡关系;而银行业区域结构变量与区域经济差距变量之间既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也存在短期均衡关系。  相似文献   

19.
对来自全国17435名公办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家庭结构和经济收入的变动趋势与区域差异进行定量研究,结果显示:公办高职院校中,家庭结构基本稳定,但城乡之间、不同区域之间差异显著;家庭经济收入的提高趋势明显,但城市和农村生源有异,城市生源家庭经济收入不但显著高于农村生源,且同年级不同个体之间差异显著,农村生源则无显著差别;无论是城市家庭还是农村家庭,东部、中部、西部家庭年人均收入均存在显著差异,且东部地区远高于中、西部水平。  相似文献   

20.
基于新疆2002—2018年的时间序列和14个地州市的空间角度,研究生产性服务业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分别构建两系统的指标体系.运用熵权值法计算指标权重,引入耦合协调模型,在此基础上深入探究生产性服务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水平,并得出以下研究结论:从时间序列上看,新疆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综合指数逐年上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