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赛珍珠名作《大地》是用本国语言描写异国文化的跨国文学作品的代表,对其译本进行比较研究能够更好地揭示译者风格与翻译实践的关系。依据国内外语料库翻译学理论,基于自建中英文语料库统计分析该作品在白话文运动时期的译本与现代译本,可以发现三个译本在类符/形符比、词汇密度、高频词汇上存在差异,指出时代背景、生活经历和翻译目的是影响译者风格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2.
孟杰 《海外英语》2022,(18):38-39
中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外国著作的中译工作不容小觑,而译者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译文的可接受性必然是值得考虑的一个问题,其中词汇的选择就是不可缺少的一环。词汇选用是否符合当下语境,是否和译入语文化相适应等问题值得译者深思。在考虑到语境和译入语文化的前提下,该文从词汇选择方面对《呼啸山庄》杨苡译本、方平译本及宋兆霖译本进行简要的对比评析,以认识不同译者在翻译时对词汇的不同选择,促进外国著作中译本的优化。  相似文献   

3.
唐梦婕  刘洋 《海外英语》2023,(22):37-39
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目的是整个翻译行为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本文以杨静远和纪飞版本的《柳林风声》两个中文译本为例,在目的论的指导下对比和分析儿童文学的翻译。通过对两译本中关于词汇、句法和修辞方式的英译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杨静远译本和纪飞译本之间的语言差异主要体现在词汇、句法和修辞三个层面,杨静远译本在词汇的选择上更加口语化、句法结构更加简短、倾向于保留原文的修辞手段,而纪飞译本倾向于保留原文的词汇特征和句法结构,且省译原文的修辞手段,这是由于译者不同的翻译目的造成的。就目的论而言,杨静远和纪飞的版本都达到了各自的翻译目的,这也证明了目的论对儿童文学翻译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从译者的翻译审美看,译者在文学翻译中通过其审美心理结构和审美情感的折射反映原作,形成对原作的审美评价;相应地,在译作中译者再现原作的同时也会表现自己的审美评价.本文运用审美反映论浅析译者的审美对傅东华<飘>的汉译本翻译过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从译者的翻译审美看,译者在文学翻译中通过其审美心理结构和审美情感的折射反映原作,形成对原作的审美评价;相应地,在译作中译者再现原作的同时也会表现自己的审美评价。本文运用审美反映论浅析译者的审美对傅东华《飘》的汉译本翻译过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风格美学的翻译观要求译者把握原语文本的风格信息,并恰当地将其在译文中表现出来,译本风格应与原作风格保持一致。从翻译风格审美的视角比较了小说《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2个中译本,旨在说明译者进行文学翻译尤其是儿童文学翻译时,应准确地认识和再现原文风格。通过比较得出,张万里的译本在语言词汇的选择上优于成时的译本,而在修辞和句式运用上2个译本平分秋色。  相似文献   

7.
本文借鉴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对方志彤和黄兆杰英译的《文赋》两个译本进行描写性、解释性比较研究。文章通过分析两位译者在预备规范影响下在文本选择方面的异同、在初始规范制约下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翻译倾向以及在操作规范制约下所采取的不同翻译策略,阐明翻译规范影响了两位译者的翻译行为并制约他们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进而塑成了两种译本在词汇、句法、篇章等层面同中有异的文本特征。本研究揭示了《文赋》两种风格译本的形成原理,以期对中国文学外译的译本描写与批评研究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8.
通过研究小说《红楼梦》中单个引述动词"道"在俄语译本中的翻译事实,可以揭示该词在俄语译本中存在100多个译法,涉及俄语引入词的所有6个大类。这一研究表明,即便在词汇层面也存在系统性翻译改写。"道"字的系统性翻译改写是译者根据俄语文学规范做出的审美适应。审美适应对翻译理论研究、翻译批评、翻译实践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9.
以理雅各1885年《中庸》英译本和辜鸿铭的《中庸》英译本为研究对象,以刘宓庆先生的翻译美学理论为指导,用其所倡导的ABC审美原则为依据,从词汇层面分析对比了两个译本,再现两位译者翻译时所面临的困境,指出其中些许瑕疵,为未来译者翻译出更美的《中庸》译本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作者自叙》是华盛顿·欧文的散文佳作,清新自然,文笔优美,寓情于景。许多译者进行过翻译,译本各有千秋。本文对比林纾和魏易译本、夏济安译本和高健译本,从文体风格、词汇、句式的语义传译等不同层面,对三位名家的译文进行对比赏析,以期有助于提高译者的翻译鉴赏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1.
王娟  刘丽 《海外英语》2014,(18):149-152
作为沈从文代表作之一的《边城》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迄今已有四个英译本向西方译介这一现代中国文学经典之作。该研究以《边城》的最新两个译本为对象,以韩礼德和哈桑的衔接理论为基础,以目的论为研究视角,对译本中词汇衔接的翻译处理方式进行统计分析,观察《边城》及其英译的词汇衔接方式及使用数量的差异,分析了译者的翻译目的及英汉语言文化差异对译文词汇衔接方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作为沈从文代表作之一的《边城》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迄今已有四个英译本向西方译介这一现代中国文学经典之作。该研究以《边城》的最新两个译本为对象,以韩礼德和哈桑的衔接理论为基础,以目的论为研究视角,对译本中词汇衔接的翻译处理方式进行统计分析,观察《边城》及其英译的词汇衔接方式及使用数量的差异,分析了译者的翻译目的及英汉语言文化差异对译文词汇衔接方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马明宇 《海外英语》2023,(22):68-71
为探究冯友兰和妮娜·科里亚两个译者关于《庄子》内七篇的词汇丰富性,运用RANGE软件对译文文本进行处理分析,将词汇丰富性分为三个维度:词汇密度、词汇多样性和词汇复杂度,得出的数据运用两个独立组比较的统计分析方法,比较两个译本在这三个维度是否存在统计显著性差异。妮娜译本的词汇密度和词汇多样性显著高于冯友兰译本,而两个译本在词汇复杂度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这体现了两个译本的差异和相似之处,进一步延伸了《庄子》英译本的研究,也拓展了翻译研究的维度。  相似文献   

14.
法律翻译的准确性及精确性原则要求译本措辞考究、字斟句酌;清晰和简练原则要求译本言简意赅,晓畅自然.翻译过程中,译者既是读者、作者,同时又是创造者、研究者,在创造性地再现原文信息时,必须遵守这两个原则,以实现法律译本与原文对等的提供信息功能和规范功能.要达到这一目标,译者应该深刻把握影响法律词汇翻译的各个因素.  相似文献   

15.
本文基于《骆驼祥子》中文及两译本三个单语语料库,以Crown-Clob语料库中的原生英文小说为类比语料库,统计并分析了《骆驼祥子》的施晓菁译本和葛浩文译本在词汇(词频、平均词长、词汇密度、高频词及主题词)和语篇(平均句长和文本可读性)方面体现出的不同翻译风格,并试图从两译者的翻译目的解释风格差异。  相似文献   

16.
谢丹 《现代英语》2023,(15):91-94
中医词汇翻译在中医翻译中地位显著,准确理解和翻译中医词汇成为中医国际交流的前提,有助于推动中医“走出去”,与世界接轨。《红楼梦》被誉为中国四大名著之首,含有许多中医词汇,是中医文化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在诸多译本中,杨宪益和霍克斯二人的译本最具代表性,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至关重要。因此,文章从译者主体性视角出发,对两种译本进行比较分析,有助于推动我国中医英译的发展,为日后的中医术语翻译提供参考,同时助力中医文化的国际传播。  相似文献   

17.
任何译者的翻译实践都是在译者惯习的支配下进行的。从译者惯习的角度解读巫宁坤的《了不起的盖茨比》译本,分析巫宁坤的译者惯习对原作选择、原作解读及翻译策略的影响,可以为客观地看待文学作品的译本提供一定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8.
译者是翻译的主体,译者的主体性贯穿于翻译过程的始终。《一小时的故事》是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最著名的短篇小说。文章主要通过对比申丹的译本以及金莉、秦亚青的合译本,表明译者主体性差异在翻译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对于对译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金婧 《文教资料》2013,(8):30-32
本文通过自建《雾都孤儿》中文译本语料库,运用语料库研究手段,描写不同译本的译者主体性,具体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描写各译本的各自特点即译者主体性的彰显之处,分别从词汇、句法、篇章连贯方面分析各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创造性和独到之处的体现。  相似文献   

20.
基于语料库技术,该研究自行构建一个小型语料库,并利用Antconc4.2.0检索软件对《论语》两个英译本(理雅各和华兹生译本)进行了对比研究。该研究专注于词汇和篇章两个层面,旨在探讨翻译目的、译者身份、显化策略以及语言差异对译者风格的影响。研究结果揭示了两译本的译者风格既有共性又有特性。在共性方面,两个译本都注重强化译文的衔接性,强调添加连词、人称代词主语等方式。在特性方面,华兹生作为学者型汉学家,词汇丰富度更高,主要采用异化策略来翻译文化负载词,且显化策略在连词使用上更为突出;相对而言,理雅各身份为传教士型汉学家,他的基督教倾向在译文中更为显著,语篇也更为简洁且流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