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6 毫秒
1.
徐静 《四川教育》2005,(4):18-19
课程改革的步步深入使课堂教学出现了可喜的变化:教师“独霸课堂”的现象大为改观.学生主体地位得到较好落实.课堂呈现出新的生机和活力。然而.矫枉难免过正.突出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却又有失落的现象;课堂上.有的教师让学生“见仁见智”地发表见解.自已却成了“旁观者”.对学生的思维偏差不进行引导,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错漏不予纠正.对学生探究的结果不进行总结.一切皆由学生说了算,学生的“自主”演化成了“放任自流”:有的重视了“突发性”的生成.却忽略了课前的预设.使课堂教学成了“临时抱佛脚”;有的瞻前顾后.缺乏根据课堂教学生成情况进行适时调控的意识和能力,课堂教学“信马由缰”。走到哪里就在哪歇”,偏离了预定的目标;有的也进行了引导.但仅停留在表面上.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封拓展和深化,教师没有起蓟“促进者”的作用,课堂教学沦为“机械J}复,i有的被多媒体牵着鼻子走,教师成了多媒体的“奴隶”……面对这样的课堂,我们不禁要问:教师哪去了?我们的基础教育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在这巨大的变革面葡特别是变革的初期.出现这些现象是在所难免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并非坏事,因为它说明了教师观念在变、课堂在变.但我们决不能忽视这些现象中隐藏的问题.更不能任其发展.从而使课程改革“功亏一篑”。我们必须明确: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并不是不要教师,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它应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交融、共事智慧快乐的活动.真正意义上的课堂教学是离不开教师主导的。为此.我们把教师主导作用失落的一些现象摆出来。与大家一起共同探讨.廓清认识.以期我们课改实践的步伐能迈得更坚实一些。  相似文献   

2.
我们把在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的课堂教学中常常出现的不和谐现象和问题,称为“新课堂现象”。这些“新课堂现象”很值得教师反思、研究并逐步消除。一、“新课堂现象”现象之一:把“对话”当作“问答”。在课堂上,有的教师把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理解成了庸俗化的问答,将发挥学生主体性等同于“满堂问”,盲目追求课堂教学中提问题的数量,忽视了对学生课堂教学参与度的分析。还有的教师对学生的“问答”,无论有无道理或正确与否都不给予“表态”和引导,任凭学生遐想与信口开河,还美其名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现象之二:有“活动”…  相似文献   

3.
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我们课前没有预设的问题,这时,教师要因利势导,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利用好课堂生成资源,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其为课堂教学服务,充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4.
杨昀 《成才之路》2014,(8):57-57
教学目标是教师在备课时就确定的,但在课堂教学中,由于师生之间思维的碰撞,在学生方面会出现游移原来确定的教学目标的现象,也就是说发生了“意外”。出现这种“意外”现象怎么办呢?一些年轻老师开始时会惊慌失措,继而会想方设法把他们“拉”回来,把学生再引入事先设计好的轨道。有经验的老师却不会这样做,他们会尽可能地充分地利用这“意外”--课堂生成资源。其实他们在教案编写时就已经作了充分的准备,教学内容一旦发生了“意外”,他们就会把这些“意外”当成课堂生成资源,因势利导,实现教学目标的动态生成。能否处理好课堂生成资料,体现教师的教学机智。教师在课堂上若能巧妙地驾驭好一些“意外”的生成,适时地引导学生发展,引领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使地理课堂更加精彩。  相似文献   

5.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倡导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追求生成有效的数学课堂一直是我们教师追求的目标.在教学中,有的教师关注到了课堂中预设与生成,可是面对学生纷至沓来的生成,却缺乏一定的调控能力和引导技巧,课堂教学表面上学生很活跃,学习气氛也浓厚,但是生成却游离了文本、脱离了目标,更谈不上课堂的有效性了.  相似文献   

6.
日常教学中,经常出现下列现象有的教师让学生机械地模仿,淡化了学生的思维;有的教师过分使用多媒体演示,替代了学生的思维;有的教师提些过于简单的问题,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这样的课堂热热闹闹,却少了思维碰撞.事实上,数学课堂应该是学生发展思维、显现智慧的地方,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让数学课堂成为一个“思维场”.  相似文献   

7.
在新课程背景下,“生成”成为教师的寻常话语,也成为课堂教学的寻常实践。但实践过程中却产生了一些明显的偏差,如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重“生成客体”——即教材中的知识和知识体系,轻生成主体——即学生的状况。课堂上,经常发现一些随机产生的问题或因师生思维的碰撞而生成的新观点由于受教师预设的教学方案的牵制,而白白溜过,使课堂教学呆板,缺乏灵动。每每想起,都觉得很可惜。可惜当时稍纵即逝的机会在我们的疏忽中溜走;可惜我们的教师缺乏敏锐的感觉,使隐藏着的精彩被禁锢。教学是不断生成的,在课堂活动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活的生命体…  相似文献   

8.
徐瑛 《辅导员》2012,(12):63-64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倡导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追求生成有效的数学课堂一直是我们教师追求的目标。在教学中,有的教师关注到了课堂中预设与生成,可是面对学生纷至沓来的生成,却缺乏一定的调控能力和引导技巧,课堂教学表面上学生很活跃,学习气氛也浓厚,但是生成却游离了文本、脱离了目标,更谈不上课堂的有效性了。那么,怎样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做到预设与生成有机结合呢?  相似文献   

9.
新课标提倡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因此,很多教师喜欢用“问题教学”的方法授课。我们对阅读教学的考查,确实是围绕着“问题”展开的,这本无可厚非,但事实上,不少教师的问题教学却成了教学问题:有的教师课堂提问太随意,问题离开了文本研读的具体语境,学生的回答漫无边际;有的教师喜欢将需要交流探究的问题肢解成支离破碎的是非问、选择问;有的教师在教学时总是不自觉地与应试接轨,把课上成了应试课;有的教师将问题抛出后,几乎没有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只能以自问自答结束。以上的课堂问题实际上都是伪问题,缺少思维内涵,缺失问题情境,缺乏提问设计创新的技能;问题与问题之间既不存在联系,又缺少整合,结果造成了教师的“问题依赖症”、学生的“问题厌倦症”。面对这一情况,笔者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着力来改善问题教学,避免使其成为教学问题。  相似文献   

10.
随着课程改革的发展,我们的课堂教学出现了许多可喜的变化:教师将课堂还给学生,把尊严还给学生,把童趣还给学生,把自主还给学生;课堂成了学生猜测、想像、探索的空间,成了学生展现个性的平台,成了学生生命历程中一段美好的经历;课堂教学中学生情感体验、思维创新达到水乳交融的境界,获得了可持续发展。但是,课程改革中出现的一些“热闹”现象还需冷静思考。  相似文献   

11.
慕惠敏 《山东教育》2004,(25):35-35
一堂公认的优质课,包括多方面的因素。其中课堂的“活力”是优质课的重要标志之一。在一年一变的优质课比赛中,参赛教师们所展示的精湛的课堂教学艺术,为我们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学习和交流机会,而有的优质课却使人感觉缺少点什么——是活力。课堂上教师用尽心思,耐心引导,但许多学生却动  相似文献   

12.
为什么会出现“传声筒式教学”“打算盘式教学”“天女散花式教学”“开火车式教学”?关键是教师在观念上对师生这对主体的伦理关系认识不清,对基于这种关系的教学缺少机智.从生成课堂的“互联思维”入手,深入剖析“互联思维”的课堂意义在于指明教学机智的技术路径、走向对话生成的课堂高地、实现平等自由的教育伦理;确立了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双主体地位以及他们在课堂上的应然和必然,从而提升课堂教学品质.  相似文献   

13.
新课程对音乐学科的课堂数学提出了新的教育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主体意识、主体精神、主体潜能,高度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音乐课堂教学学是教师和学生通过音乐这一载体进行“对话”的过程,新课程改革的关键就是要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故我们的音乐课堂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地学习,使课堂教学克满生机与活力,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4.
目前,数学课堂教学的“假性互动”现象比比皆是:有的教师在课堂上不顾学生的反应,只顾自己滔滔不绝地讲题,而学生被动地听课,被动地以“嗯、啊”应和,时间一长,必然厌烦;有的教师提问的质量不高,绝大部分问题是引导学生回忆的,很少触及思维层面,更不用说创新与探究了;有的老师课堂上要求学生回答“对”与“不对”,这种类似“打乒乓球式”的一来一回,引着学生“钻圈套”,学生就是有回应也如小和尚念经,只见嘴动,  相似文献   

15.
教学对话的透视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教学对话中的异化现象目前,教学对话已被广大教师引入新课程改革实践活动。“对话”走进了课堂教学,“对话”融合了课堂实践,其形式多样、方法灵活、但收效各异。透过“对话”现象看本质,有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1.自由式对话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课堂教学中,为摆正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们已把大量的时间还给了学生。课堂上足见学生的对话了,或朗朗读书,或纷纷议论;学生思维活跃了,有高声争辩的,有轻声讨论的,可更多的是默默无语;学生行为开放了,有站着的、有坐着的,有侧身的,有转身的。教…  相似文献   

16.
[现象]新课程要求学生自主地学习,有的教师简单化地理解,重“放”轻“导”,一味地,学习内容由学生自己提,喜欢哪一段就读哪一段;学习方式由学生自己选,喜欢怎么读就怎么读;学习伙伴由学生自己挑,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等。这样的课堂展现的是学生虚假的主体性,失去的是教师价值的引导、智慧的启迪、思维的点拨。有的一味“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忽略了“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而使教学偏离主题,违背了原文的主旨,造成文本价值观的失落。有的重视了读书,但阅读目标不明,要求不清,“信天游”式的课堂不乏其例;有的课堂齐读过多…  相似文献   

17.
创新思维的培养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营造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性思考氛围,需要完成传统课堂的三大转变:教师变“独角戏主角”为“煽风点火者”,学生变“接受者”为“质疑者”,教学过程变“挖掘”为“引爆”.教师要勇于探索,通过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优化教学设计,善于点燃学生的思维“爆点”,生成更多的课堂精彩.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的初中音乐课堂是动态生成、不断变化的,它不是教师能完全预设的,因此课堂上会出现很多始料未及的错误.作为教师,我们要用“欣赏”的眼光面对学生的错误,使错误变“废”为“宝”,让错误成为学生发展的“财富”,成为音乐课堂教学的“亮点”,闪亮音乐课堂.  相似文献   

19.
毫无疑问,多媒体的科学运用可以使课堂教学形式发生重大变革,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教育技术的现代化要求教育观念也必须现代化。如果没有现代教育观念,多媒体也就不具备现代意义了。但是,我们不难看到,有的老师把CAI当成了课堂教学的“装饰品”,把现代课堂教学看成是“传统课堂教学”与CAI的简单相加,把CAI当作万能的工具。事实上,有的“课件”无非是取代了粉笔和黑板而已。看起来,课堂容量是大了,花样是新了,但是没有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没有切入到学习的本质,学生的主体性也并没有体现出来。多媒体向我们展示了教学的…  相似文献   

20.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时刻都可能有新的资源不断生成。对于课堂生成的资源只有合理运用、巧妙引导,才能使课堂教学活动井然有序,学生的思维活动才会自然流畅,教学才能达到理想的境界。一、怎样捕捉利用“意外”的生成现实的课堂学习,经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教师精心预设了教学过程,往往学生却超出预设范围,“生成”一些教师意料之外的想法和做法。面对它教师就要以民主开放的心态思考其价值取向,及时纳入课堂的动态生成过程中,对预设作适当调整,教学的实效性才能真正得到加强。【案例一】《商不变的规律》教学片断学生通过一组题的观察、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