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8 毫秒
1.
通过搜集“双一流”建设高校W学科教师简历和论文发表数据,分析了“预聘—长聘制”实施现状及其对教师科研产出的影响。发现科研产出数据和职称晋升曲线印证了学校设置的预聘期限的合理性。教师被纳入长聘系列管理后,其科研产出呈现出波动增长的态势。长聘系列教师科研产出的数量和质量均显著高于预聘系列教师和普通系列教师,预聘系列教师科研产出的数量和质量显著高于普通系列教师。教师聘任级别对科研产出影响显著,长聘高级教师的科研产出数量和质量均为最多。性别、博士后经历、基金支持以及留学经历等都对科研产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建议高校采取不同聘任办法逐渐向“预聘—长聘制”过渡;探索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科研产出评价机制;注重对博士后的培养与支持,切实保障女性青年教师的权益。  相似文献   

2.
作为学术系统内部最核心的激励机制,聘任与晋升机制对教师学术活力和大学竞争力的提升有着重要影响。通过深入比较中国“准聘—长聘制度”与美国“终身教职制度”的实践逻辑,可以发现两者在价值预设、“非升即走”的适用范围、筛选机制及配套支持机制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在缺乏资源支持、名额有限、考核标准频繁变动的情况下,全过程竞争、低留任率和高职业压力成为我国高校教师准聘—长聘制度体系的显著特征。究其根源,我国准聘—长聘制度并非是教师群体基于维护学术自由的共同目的自发生成的,而是基于效率导向的行政逻辑自上而下推行的,不同制度行动者和治理机制之间缺乏适度制衡。在市场竞争不充分、行业协会发育不全、契约观念缺乏的情境下,准聘—长聘制度被异化为高校增强人事管制和提升组织效益的工具,而教师的合法权益却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视乃至“遮蔽”。从工具理性转向价值理性和法律理性,应成为我国高校教师聘用制改革的基本方向。据此,可从设定合理的留任率、构建公开透明且相对稳定的评价标准和以学术为主导的评审程序、完善针对终身轨教师的培育和支持体系以及退出流转机制等方面着手,重构我国高校教师准聘—长聘制的实践逻辑。  相似文献   

3.
以“非升即走”和“终身教职”为核心的“准聘—长聘”人事制度不断发展并为越来越多的高校接受。通过准聘期考核得到长聘教职的晋升评价是教师评价制度的重要一环。文章选取耶鲁大学和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为案例,尝试探究美国研究型大学准聘制教师晋升评价机制。研究发现,美国研究型大学准聘制教师晋升评价坚持多元主体共同参与,采用分层分类、定性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标准,实行自下而上、职责明确的评价程序,并建立了充分的反馈与申诉机制。深化我国教师评价体系改革,应树立共同治理理念、推动利益相关主体参与评价,关注学科差异、兼顾“质”“量”标准,规范评价程序、发挥基层组织评价自主权,健全教师权益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人事改革开始实现从封闭的人事管理到开放的人力资源国际化配置的深刻转变。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是实现世界一流大学办学目标的重要内容,在借鉴国外大学教师聘用制度的基础上,构建我国高校教师"准聘长聘制度",需从岗位设置、招聘条件、聘期管理、职务晋升、发展激励、现有过渡和聘用解除等方面入手,创新工作机制,坚定不移地走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之路。  相似文献   

5.
美国高校终身教职制度的多元文化认同让教师获得了更多的话语权和自主性,实现了教师的学术自由和职业安全,并在创新和推动社会进步中发挥积极作用。以东南密苏里州立大学为例,终身教职运行机制充分体现了严肃性、公正性与包容性等特点。同时,由于委员会成员的主观局限性以及管理的不完善对招聘和晋升过程的消极影响亦可能导致失败的结果,如何解决终身教职聘后的个人发展和科研能力的继续提升以及完善聘后评估制度等争论,也是需要思考的。从长远看,高校亟需寻求更加科学合理的改革措施以消除现有机制的弊病而使之趋于完善。  相似文献   

6.
美国高校终身教职教师聘前考核制度是丰富完整的系统,对教师的教学、研究和服务进行综合考核,全面衡量教师的素质,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保障美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制度。  相似文献   

7.
美国终身教授制度缘于学术自由。终身教授聘后评审制是维护教授终身制的一个有效"补丁",在保障学术自由的同时,也促使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的不断提高。笔者考察了美国几所大学终身教授聘后评审制中的评审目的、评审机构和评审程序等内容,认为该制度对我国大学教师的评价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8.
文章利用异时双重差分法,选取某省7所省属院校为研究对象,按是否实施“预聘-长聘”制度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以此探讨该制度对省属高校科研生产力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以“首聘期科研考核”为核心的“预聘-长聘”制度,对科研产出具有正向作用,且产出成果更具国际化。研究认为,“首聘期科研考核”较之“非升即走”更具有可行性,当然也需要设定合理的考核时长、对基础研究相对弹性的考核标准以及更加完善的学术资源和薪酬体系。  相似文献   

9.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公立大学非终身教职教师比例增长,而终身教职教师比例下降,兼职教师数量增长迅速。在各州高等教育投入普遍不足的背景下,各州公立大学纷纷对原有的终身教职制度进行改革,促成了终身教职制向终身教职聘后评审制的转变,这一变革对大学和教师都产生了相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美国终身教授制度缘于学术自由。终身教授聘后评审制是维护终身制的一个有效“补丁”,在保障学术自由的同时,也促使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的不断提高。本文着重考察了美国几所大学的“终身教授的聘后评审制”中的评审目的、评审机构和评审程序等内容。  相似文献   

11.
美国高校终身教职后评估是终身教职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是美国高等教育面对新公共管理运动与高等教育问责制的双重压力所做出的现实选择,为美国高校的卓越发展提供了有效助力。基于对美国9所一流研究型大学终身教职后评估制度的探析发现:其文本内容可概括为评估目的、主体、内容、方法、结果应用以及客体保障六个方面,呈现出政府、管理与学术三种制度逻辑相互交织的复杂图景。系统研究美国高校终身教职后评估制度的实施路径及其蕴含的逻辑可以为我国高校教师聘任制改革中聘后考核管理机制的完善提供一定的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2.
美国教师终身教职制度历经近百年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保障教师职业的作用,但又因不利于解聘不合格教师而备受责难。近年来,美国掀起了改革教师终身教职制度的热潮,形成了取消教师终身教职制度和完善教师终身教职制度两种改革动向,但后一种动向居于主导地位。为完善教师终身教职制度,研究者建议:要避免不合格教师取得终身教职资格;简化和完善教师解聘程序;为续聘教师提供多年合同;为无过错的低效能教师提供离职补偿。  相似文献   

13.
针对实施“预聘—长聘”制度高校中出现的新教师离职潮现象,选择中国西部地区一所高校,使用组织多重制度逻辑冲突框架分析该校预聘期内教师离职现象。研究发现,新入职教师面对组织制度上的多重性、竞争性和选择性,受到组织行政文化和道德影响,表现出不同的行为方式,一部分对组织制度“严格遵守”,另一部分对组织制度“权益遵守”。前者大多难以完成预聘期科研考核任务,由于忽视了学术资本的积累,很难在劳动力市场中保持高价格,成为被淘汰的“过客”;后者专注于预聘期考核要求的达成,重视学术资本的积累,在学术劳动力市场能够保持较好的竞争优势,并通过驾驭信息不对称将签约高校作为跳板,成为不断谋求更好发展的“过渡客”。  相似文献   

14.
部聘教授制度是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为提高我国科研、培养抗战建国人才、稳定高水平师资队伍而采取的一项措施。在部聘教授产生过程中,教育部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重视荐选环节、严格掌握学科及人数比例、并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等,前后共选出45名部聘教授。该制度不仅保障了学术传承,而且开创了高水平高校教师管理制度的先河。  相似文献   

15.
对高职院校而言与行业企业共同构建"双向双聘"机制对于打造高水平"双师型"师资队伍、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有重要意义。"双向双聘"机制的构建要研究前提与基础、进行组织机构的设计、强化制度建设。要制定校企一体化发展规划,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以推动与保障"双向双聘"机制运行。  相似文献   

16.
推行教师职务聘任制度是我国教师管理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有利于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搞好聘后管理工作是健全和完善高校教师聘任制的一个重要环节。文章对聘后管理相关的履职考核、分配制度改革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美国现行的高校教师聘任制度是历史传统、市场逻辑和政治诉求等多重力量博弈的产物,其突出特点是适应学术职业的特殊要求,强调以终身教职制度维护学术自由,同时重视聘任程序的法制化。面对日益增强的外部压力,多数高校不得不适度弱化对教师的终身聘任并推行终身教职聘后评议制度,但即使是这些以保留终身教职制度为前提的改革依然引发了广泛争议。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越来越多中国高校借鉴美国大学终身教职制度开展长聘教职制度改革,已经成为高校教师聘任制改革的重要趋势。美国大学终身教职制度的逻辑起点是以职业安全保障大学教师的学术自由,其制度设计契合高校作为学术创新型组织对于教师激励的内在要求,为吸引、遴选和激励优秀人才提供了有效的制度保障;该制度有其内在局限性及其适用范围,面对社会各界批评与质疑,美国高校开始采取多种举措对该制度进行改革完善。中国高校应准确把握终身教职制度内在逻辑,客观认识其制度优势和内在局限,从中国高校发展和改革现实出发,合理借鉴其制度内核,突破教师聘任制度改革难点,逐步建立与中国高校发展实际相适应的教师聘任制度。  相似文献   

19.
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十分重视对"教学型"教职的制度设计及师资培养,一是为了突破长期存在的"重学术,轻教学"的困境;二是为了提高整体的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内涵式发展。参与晋升"教学型"教职的教师需要在教育领导力、教学创新以及社会服务方面取得卓越成就。严格的晋升制度审查决定着教师能否成功晋升这一职位。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的成功经验为我国高校教师发展提供了借鉴经验:要充分重视教职设置的科学性,通过教师教学学术能力的提升,促进教师教育领导力培养和社会服务能力获得,以此促进高校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20.
临聘教师作为基础教育阶段师资来源的重要保障,对于临聘教师的现实待遇诉求分析仍有待补充。本文使用2008-2021年全国性网络问政平台的临聘教师与公办教师待遇诉求进行自动文本分析和统计描述。研究发现,临聘教师在“清退”政策之后,留言量迅速下降;临聘教师的工资类诉求相较于补贴类诉求更为强烈;农村临聘教师诉求在2014年“清退”政策之后快速下降,而离岗临聘教师诉求却持续到了2019年;临聘教师相较于公办教师具有更强烈的教师比较效应、更弱的公务员比较效应,和周期性的跨地区比较效应。基于此,本文认为应精准研制临聘教师聘用的管理办法,确保临聘教师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同时将非基本教育服务定价权和收费权下放以缓解地方财政压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