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4 毫秒
1.
笔者从教师观、学生观和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三个角度对传统的师生关系进行了分析,认为传统师生关系是一种功能性的关系,这种功能性的师生关系存在很大缺陷。为解决传统师生关系的缺陷,提出师生关系应该由功能性向存在性师生关系转变。存在性的师生关系包含两层含义:从自然人角度而言,师生关系是"人与人"的平等关系;从社会人角度而言,师生关系是"契约关系"。  相似文献   

2.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集中体现,高尚的师德可以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必须做到:教师要公平待人;教师要律已宽人;教师要理解学生;师生之间以友好的态度相处;师生之间主动交往;师生之间积极互动,合作共事;还要把握交往的度。  相似文献   

3.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师生关系总被认为是附属于教育活动的某种次生活动,使得师生关系本身所具有的教育功能和意蕴无法彰显.其实,师生关系不仅仅是教育的手段,更是教育活动本身,它具有基础性、渗透性、生成性等特点,它同样具有作为教育活动的教育功能和意蕴.文章分析了当前师生关系的教育功能缺失的原因,并提出了建构师生关系教育功能的若干建议,如建构师生"主体间性"及"对话"型师生关系;培养师生间的情感品质;增强教师与学生的责任感;共同融入教育的"生活世界"; 花更多的时间与学生交往等.  相似文献   

4.
在工具理性主义的影响下,师生关系被异化为"我与它"的关系,表现为教师主体地位面临被客体化的困境,教师权利及完整人格被忽视,师生之间存在精神隔膜等。"我与你"的关系关注人与人之间的主体性价值,为师生关系建设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可通过明晰教师惩戒权、创造自由对话的信任氛围、设计自主合作的教学环境等方法促进师生关系的理性回归,营造有利于教师教育的支持性环境,重建"我与你"的师生关系,实现师生的精神相遇与教学相长。  相似文献   

5.
师生关系是教育大厦的基石。无论是理论定位,还是现实状态,传统教育中的师生关系都更多地体现为一种不平等性,其实质是一种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以人为本”的教育必然引起师生关系的一场革命,即由人与物的关系,变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根本上说,这是一种交往的师生关系,在师生交往中,教师与学生都是教育主体,教师和学生都以平等的,开放的,真正的人出现在教育活动中,师生交往是师生之间的对话行动,对话既是教育形式,又是教育情境,师生交往是一种共同实践活动及交互作用,师生互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影响,共同成长,师生交往是一种双向理解,理解是人的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   

6.
孙莹 《教学与管理》2009,(10):141-142
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权威人士,是知识的讲授者,师生是上与下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师生之间,学生不管在学习上,还是精神上都是非常被动的。教师漠视学生的独特性、自主性和作为一个人所存在的情感,把自已的观点、思想强加给学生,师生之间既没有沟通、交流和平等的对话,更没有精神、情感和生命发展上的相融相通。在艺术教学中,师生关系缺乏艺术性主要表现在师生之间的关系始终缺乏一种人文性和艺术性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教师与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扮演的角色影响着师生关系的性质与发展状况。经过调研发现,传统师生关系在高校课堂教学中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体现为"师生权利主体单向化,二者权力结构失衡;师生间缺乏平等对话,教学冲突突出;师生角色定位失衡,教师与学生交往不平等;教学方法单一,师生间缺乏有效的交流与沟通"。这需要在权利视域下对高校课堂师生关系进行重构,即"实现师生权利主体的双向化,平衡二者权力结构;倡导师生间的平等对话,化解教学冲突;重新定位师生角色,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探究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促进师生间的交流与互动"。  相似文献   

8.
学界以往深入探讨了师生关系的分类、性质和特征,展开了调查研究和行动研究,还有中小学教师对师生关系的感受。在思想方法上,师生关系是联系性的关系,而不是比较性的关系,不可比较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地位高低和作用大小,"平等"作为一种价值观,不宜用于说明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彼此内心感受到的,相互理解的关系是一种基本的师生关系。相互理解是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和学生各自怀有期待、看法,而彼此知晓,并对对方的内心情感和行为有所感受、领会和认可。教师对学生的理解本身就包含着对自己的理解。师生相互理解关系是构成性的,我们教师在日常工作中需要感受和思考自己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形成相互理解的良好师生关系,教育的积极作用便易于发生。  相似文献   

9.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工作顺利实施的最重要、最基本的条件,它能使学生"乐"学,教师"乐"教。师生之间能否形成和谐关系的关键:教师把学生当成人对待;教师把学生当成学生对待,其真诚、尊重、信任和理解学生。  相似文献   

10.
关怀型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关怀学生并得到学生的积极回应,师生之间由此形成的双向的、循环的互动联系,其具有双向互动性和具体情境性的特征。在线教学中构建关怀型师生关系有利于促进在线教育的人性化发展,提升学生在线学习的参与度,增强教师职业生涯的幸福感。在线教学中构建关怀型师生关系需要提升教师关怀的意识和能力,促进师生、生生的积极互动,提升在线教学临场感,学生积极回应教师的关怀。  相似文献   

11.
论高校师生关系的重构及其现实意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校师生关系的融洽与否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效果。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由于生师比的居高不下、社会异化、师生定位不准及认同感的普遍缺失导致师生关系冷漠、疏远、世俗化、对抗甚至暴力倾向,都急切呼唤师生双方应极力寻求一种相互认同,通过换位思考来重构新型的师生关系,力求“育”的深化和升华。  相似文献   

12.
师生关系一直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为了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需要建立成长型的师生关系。成长型的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学会终身学习和发展的过程中共历共享成长的一种新型师生关系。建构成长型的师生关系需建立师生间的相互信赖,拓展师生成长的互动层面,建设师生成长的互动环境,丰富师生成长的互动方式等。  相似文献   

13.
后现代主义学者认为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对话、共同探究、互相理解和融合、共历生命成长、相互投入和创造的关系。这一观点对于改善我国现有的师生关系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当前,我国师生关系的弊端不断显现,师生之间仍旧是权威与服从、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在学习知识方面依旧是传授与接受的关系。这与我国教师传统观念暂未改变、专业职能水平低、学校制度不合理都有一定的联系。为此,教师应转变身份和观念,提高自身的素养,学会与学生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对话,让二者形成一种共生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Teaching is an activity shared by teachers and students; that is, it is an activity in which teachers,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goals of education, instruct students in studying. The mutual influence involved is a kind of social interaction. When educators used to talk about the sociological foundations of "teaching," they stressed only the importance of the educational goal of "collectivism" or explored how best to enhance results, from the angle of the teaching process and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 by using "methods of socialization." Most discussions were based on normative study, not analysis of educational theory. Development of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in the past decade or more has begun to emphasize "micro" research and employ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s and methods to study teaching and the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Not only has its contents and concepts become more substantive,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has also become more complete.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analyze classroom teaching and the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primarily the sociological foundation of the latter. Second, it will analyze,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social system, classroom teaching activity. Finally, it will conclude with possible approaches to the "sociology of teaching ."  相似文献   

15.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大学教育的基石,而教学活动是一个充满生机的实践活动,是建立融洽师生关系的重要载体。伴随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变革,当前大学生们不仅产生了对知识的怀疑,而且也引发了对高校教师的信任危机,本该教学相长、感情深厚的高校师生关系近来却屡屡出现不和谐的音符,甚至时有悲剧上演,进而从轻视知识发展到了轻视教师。传统的师道尊严在消退,遵从理性法则的"朋友"式师生关系需要师生双方平等的对话与积极的参与。构建一种尊重学生、理解和热爱学生、增加师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交流的后现代师生关系已经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6.
“地球科学概论”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拟通过教学互动,静动互辅,内外互补,理论、实践互通,基本概念、学科前沿互应,师生互勉,师师互学,文理互融的过程,初步获得师生相得益彰的效果。在此过程中,最广泛、最深刻地把学校最重要的教育资源——学生动员起来,搭建好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对话与沟通的平台。  相似文献   

17.
后现代主义的特征及其对师生关系的审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后现代主要并非指的是一种时态,而更是一种思想态度扣意识,以及一种崭新的思考问题的方法。师生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是教育的全部蕴念所在。根据后现代基本精神,本文力图重新审视教育过程中目前已被广泛认可的师生关系,从一种全面的、多元化、多层次的视角反思传统的师生关系,从而对师生关系问题形成新的有益的认识。即师生关系应从二元对立的主客关系转变为相互作用的共生关系,由单向的知识传授关系转变为双向的平等对话关系,从理性保障的师生关系转变为情感保障的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18.
传统的师生关系奉行师重生轻的理念,它具有极其浓厚的传统道德文化内涵,传统道德与国家政策一起维系着这一教育传统的延续。随着社会逐步发展、民主法制观念的深入,高校师生关系在法制化成为时代主流的背景下,传统的师生关系正在转型。如何针对现实情况,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环境中构建和谐的高校师生关系是我们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我们必须确立师生平等思想,从转变观念出发,从法律的角度全面推进和改善师生关系,加强学生主体地位,形成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课堂讨论是研究性教学的重要形式之一,有助于教学相长,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无论从教学的角度还是从个体的角度看,大学开展课堂讨论都是十分必要的,但目前大学课堂讨论的实效性并不乐观。要使大学课堂讨论充分而有效地展开,除了讨论问题本身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外,还需要教师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对问题思考的深刻性;需要学生打好先修课程基础,对教材内容进行预习和思考;需要师生打破原有的心理定势。  相似文献   

20.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is vital for students’ academic, emotional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s well as for teachers’ professional and personal development. This quantitative study examines teacher-student communication and relationship on Facebook among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N = 180). We examined teachers’ attitudes towards: a) a policy that bans teacher-student Facebook connections; b) using Facebook for learning. Overall, teachers were interested in broadening communication channels with students, in order to empower learning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However, teachers also maintain traditional teacher-student differentiation; they approve using Facebook for learning and disagree with a banning policy, but also prefer using a professional profile for interacting with their students. Data regarding teachers’ perceptions of relationship with their students and SNS-mediated communication present issues regarding means of communication, attitudes towards the policy of banning SNS, standpoints on using Facebook for learning, and preferred profile for communicating with students. We discuss these issues in light of academic, pedagogical, and inter-personal implic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