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随着明政府军事、政治权力在贵州的确立,行省的设立,移民的涌入,贵州的经济、文化获得相当大的发展。书院的纷纷兴建便是教育文化发展的一种象征。明代贵州书院的兴衰沉浮亦是随着全国书院发展的大环境而有起有落。与全国其他地区书院的发展相比较,明代贵州书院的发展有与之相似的一些特征,也有它自身独有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郭旭 《教育文化论坛》2019,(2):126-129,140
《贵州书院史》以贵州书院与地方文化变迁为历史视阈,深入研究了贵州书院文化的发展和流变,深刻揭示了贵州书院历史变迁的动因、贵州书院时空分布及基本特征、贵州书院的讲学风采、贵州书院在近代中国的嬗变、书院文化对贵州社会历史发展和近现代教育发展的影响,为进一步深化和拓展贵州书院史和贵州教育史的研究奠定了相当的基础,是区域书院史研究的一部力作。  相似文献   

3.
池州书院的发展状况,总的来说与全国书院的命运大致相同,形成于北宋,昌盛于南宋和明代,终止于清末,历时近千年。池州古代书院对当地教育的影响作用主要体现在书院的讲学活动和讲会制度以及养士课艺制度方面。书院的讲会制度活跃了当时的学术氛围,为池州获得"千载诗人地"创造了良好的文化语境。  相似文献   

4.
清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教育事业的进步,贵州书院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无论是数量、规模,还是规章制度的完善与内部管理水平的提高,都远非明代所能比.在发展过程中,清代贵州书院展现了官民并举、趋向官学化、重考课轻讲学、发展滞后等新特征.  相似文献   

5.
明代科举制度极为完备,凡入仕途者必经进士考试,故培养进士成为明代学校的首要任务。随着官学的逐渐衰微,书院日益成为培养进士的主要机构。湖北本地乡绅或名宦,为了当地的教育发展,往往振臂高呼,士绅纷纷捐献,修建或重建了许多以科举为主的书院。科举书院并不排斥讲学,但以培养人才为主。在明代湖北书院衰落之时,亦出现过以祭祀为主的书院。无论哪一种功能的书院,都为湖北教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6.
杨军昌 《教育文化论坛》2013,(5):F0002-F0002
书院作为我国古代介于官学和私学之间的一种特殊的教育机构,始于唐中叶,勃兴于宋元,变革于明清,清末书院改为学堂,退出历史舞台。在我国历史上,书院集藏书、祭祀、教学与研究于一体,是古代读书人的精神家园和心灵殿堂。书院发展中的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灵活多变的办学方式,为历代教育家所取鉴。书院进入贵州,开端于南宋。据史载,南宋绍兴年间,在绍庆府治彭水县(今贵州沿河县)境内,曾建有銮塘书院和竹溪书院。贵州行省建立后,随着中原经济文化的大规模进入,书院在贵州遂蓬勃兴起。有明一朝,贵州境内出现的书院共有41所。清代是书院贵州高速发展的时期,据不完全统计,清代贵州共创建和修复书院共  相似文献   

7.
在贵州教育史上,明代是极为重要的时期,在明代之前,贵州设立学校极少。自贵州开省之后,贵州战略地位逐渐凸显,其教育事业才得到一定的重视和发展,同时其教育表现形式较为多样,如司学、儒学、卫学、社学、书院等。无论这些学校形式怎样,都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当时贵州文教相对滞后的状况。参阅方志,试浅析明代贵州教育的发展情况及特点和意义。  相似文献   

8.
甘肃地区出现书院开始于明代。这一地区在明代一直便是一个多事之秋的地方,卫所林立,为边陲重地。而书院则有着与之相反的气质,是教化百姓、著书立说之地。这两种不同的气质在这里杂糅在一起。明代甘肃地区书院的发展在全国书院发展总趋势中处于薄弱环节。文章试图梳理明代该地区书院的发展脉络,进一步认识甘肃书院在当时所处地位,同时探讨其自身的制度和所在地区对书院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明代安徽书院的数量、分布特征及其原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书院是中国古代一种特有的教育机构和学术研究场所。安徽书院经历了宋元时期的初步发展到清代的全面繁荣,明代是其发展的承上启下的重要过渡时期。本文以大量的文献资料为依据,首先详细考证了明代安徽书院的数量,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明代安徽书院的地域分布和时间分布特征,最后从徽商、宗族和学术流布等三个角度揭示了明代徽州书院发达的原因。对明代安徽书院的研究,将有助于安徽书院发展史和全国书院发展史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10.
孙应鳌是明代杰出的教育家。他先后任陕西提学副使、国子监祭酒、经筵讲官,所在革故鼎新,实意作人,为一代有名士师、帝师,推动了明代全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晚年家居清平,建学孔书院,著述讲学以终,有功于明代贵州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他的教育思想,见于《谕陕西官师诸生檄文》、《寄学孔精舍诸会友琐言》、《淮海易谈》、《四书近语》诸专著,至今仍有鲜活的生命力,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极具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移民是历代王朝开疆拓土的重要方式,是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策略。为实现对西南边疆的开拓及控制,明初,中央政府在这一区域设立卫所制度,实行有组织有规模的汉族移民,给黔东南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及富足的劳动力,极大地推动黔东南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明初黔东南落后的社会面貌,使得这一地区社会经济得到空前的发展。研究明朝初年黔东南地区汉族移民情况,探讨明初黔东南地区汉族移民的社会背景、过程、类型、活动、特征及影响,总结汉族移民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为当下黔东南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工作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2.
明代,安庆是南方重要的都市。安庆城池不仅是明朝在地方统治的象征,而且它在当时有着重要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地位。明代安庆城池的变迁与明王朝的盛衰兴亡密切相关。安庆城池的四次变修与当时的战争变乱、自然灾害、政治变迁、社会文化发展紧密相关,以明代安庆城池的历史变迁作为切入点,有助于了解明王朝的兴衰历程。  相似文献   

13.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镇远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从秦朝开始,历代王朝均在此设置建制治所。镇远名称来源于宋代,宋理宗宝祜六年(1258),新筑黄平,赐名镇远州。镇远作为府治是从明永乐十一年(1413)开始的。当时,明王朝设置贵州布政司(这是贵州作为独立行省的开始)贵州开省设置八府,镇远府是八府之一。清代沿袭明制,仍置镇远府,并在嘉庆年间扩大了镇远府所辖范围。  相似文献   

14.
石莉 《安顺学院学报》2012,(4):85-86,116
明初,朱元璋诛马晔获得奢香的忠心归附。奢香率部新开置或整修的驿道纵横贵州,成为连通四川、湖广、云南的大通道。六百年过去,奢香古驿道在历史的演变中变成了文物。较之奢香驿道的物质遗产来说,精神遗产更为重要,更为有价值。  相似文献   

15.
学术界普遍注意到了自然灾害与明朝灭亡的关系,然对与女真族兴起的关系却关注不够。事实上,明末东北地区自然灾害频仍,促使女真族内部相互攻掠,建州女真乘机兴起。灾荒也成为努尔哈赤起兵反明的因素之一;政策失误与自然灾害交互作用,亦使进入辽东的后金陷入困境。皇太极统治时期灾害不断,他除了调整政策、发挥八旗的作用、逼迫朝鲜提供经济支持,便是大规模掠夺明朝,既削弱了对方,也有助于渐渡危困。但无论明朝灭亡抑或女真族兴起,自然灾害的作用皆视乎王朝政治与人类社会基本状况而定。  相似文献   

16.
600年前,思州、思南田氏政权,在大西南这个荒远偏僻一隅打下一片江山,并长期与中央政府保持一致,经过数百年的努力经营,励精图治,以开放的心态接受并传播先进文化和生产技术,推动了所辖地区的经济文化的发展,使这一地区成为贵州区域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在明代以前位居全省之首。该地以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文化,为贵州省的建立奠定了地域、政治、经济和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17.
明清两代,贵州文化的发展,促进了私家藏书的兴起,出现了一大批藏书家。贵州的私家藏书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保存了贵州地方文化特点,为贵州人才的培养和对外开放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自从明永乐年间藏传佛教格鲁派首次传入五台山,由于明清两代最高统治者的大力扶持,明朝五台山格鲁派已经初具规模,至清代发展达到鼎盛。五台山真正成为沟通汉、藏、蒙、满等多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五台山格鲁派的兴盛为巩固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9.
毕节市东郊嵩山有一座明代建造的七级石塔,上镌毕节明清时期进士、举人中式名单,文革中被拆除。2001年因修房掘出部分碑记,字迹可识。乃研究毕节明清科举文化的珍贵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