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观点     
■制定《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法》迫在眉睫尽管我国正在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增加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内容,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只能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提供原则性规定,许多制  相似文献   

2.
《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的制定既是我国推进网络空间治理法治化的重要举措,又是未成年人保护实践持续探索的成果。该条例从现行网络治理的基本制度出发,坚持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全面构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制度体系。在顶层设计上,该条例构建党委领导下的社会多元共治机制,将国家网信部门明确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统筹协调部门;在治理方式上,条例强化网络平台数字守门人制度,要求平台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上承担主体责任;在内容规范上,条例既载有倡导性条款,又包含禁止性事项,持续推动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在个人信息保护上,条例完善了未成年人个人信息处理单独同意的明示授权制度,展现出保护主义的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3.
“尽管我国正在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增加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内容,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只能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提供原则性规定,许多制度需要具体细化。我国亟须加快制定《未戍年人网络保护法》,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全国政协委员、中华慈善总会名誉会长李玉玲目前表示。为了给青少年创造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  相似文献   

4.
“尽管我国正在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增加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内容,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只能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提供原则性规定,许多制度需要具体细化。我国亟须加快制定《未成年入网络保护法》,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全国政协委员、中华慈善总会名誉会长李玉玲在参加“播撒绿色的希望拥抱网络的春天——净化青少年社会文化环境社区行”活动时表示,为了给青少年创造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她在今年两会上提交了关于制定《未成年入网络保护法》的提案。  相似文献   

5.
为解决未成年人网络使用的新问题,细化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既有规定,固化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成熟经验,《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应运而生。在立法理念上,《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与儿童保护的国际条约相衔接,在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的指引下,突出社会共治,强调发展与保护并重,注重与其他法律规范的衔接协调。在逻辑结构上,《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通过打造家庭、学校、政府、社会、平台责任共同体,汇聚提升未成年人网络素养与保护未成年人网络安全的合力,在明确头部平台特殊责任、引入人工智能技术辅助保护、提倡全民共治理念等方面都有所创新。  相似文献   

6.
2020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以下简称"修订版未保法")增设"网络保护"专章。"网络保护"专章坚持培养和提高未成年人网络素养的目标,展现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协同化、常态化、制度化实践指向。筑牢网络保护"防火墙"要深化增智之行,凝聚网络舆论的正能量;夯实植德之行,激活网络时代的关心品质;推进守法之行,兜住网络空间的法律底线。  相似文献   

7.
未成年人网络游戏防沉迷的各项措施应当融入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模式,构建以政策法规为载体、以多方协作和共同治理为路径的预防和监管机制。网络游戏防沉迷政策体系中的治理主体包括政府、游戏厂商、家庭和其他社会机构,治理路径包括管理路径、技术路径、执法路径、教导路径和价值路径,同一治理主体可以采用不同的治理路径,不同治理主体可以交错联动和相互协同。依照《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的规定,将中央和地方以及游戏厂商制定实施的政策法规进行梳理和对照,从中析出优秀的立法例,对“防沉迷”法律机制的细化和完善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正>网络如今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我们通过网络学习与生活,但是也面临着违法和不良信息侵害、网络欺凌等风险。2024年1月1日起,一部和这些问题息息相关的行政法规开始实施,它就是《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部行政法规,看看它规定了哪些内容吧。《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是我国第一部专门性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综合立法。制定这部行政法规,是为了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网络环境,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9.
互联网是当代未成年人学习、娱乐和社交的重要工具,对其日常生活和社会化进程的影响持续增强。网络给人民带来便捷信息和优质内容的同时,在个人健康、家庭关系、价值观养成以及社会交往等方面也存在诸多风险,对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造成不可忽视的影响。国际社会针对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形成了“三大理论流派”——自我规制派、政府规制派和合作规制派。这些治理机制对我国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具有一定的参照价值。基于此,倡议我国在保护未成年人网络安全方面加快立法,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大力开展技术研发,注重网络素养教育,充分发挥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和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据《北京青年报》2021 年 8 月 6 日 A02 版报道:近年来,国家和监管层面十分重视防止未成年人网络沉迷问题,出台法律、政策和采取监管措施力度不断升级.2019 年 10 月,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对未成年人的游戏时长、游戏内充值行为以及宵禁时间等做出明确规定.今年 6 月 1 日起施行的新版《未成年人保护法》设立"网络保护"专章,就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做出具体规定,为防网络沉迷工作提供了强大的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11.
未成年人网络暴力是不容忽视的重大问题.未成年人网络暴力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网络监管体系不健全导致未成年人缺乏纪律精神、消极集体氛围导致未成年人对网暴群体依赖性更强、身处特殊发展时期未成年人自律能力薄弱,从而使未成年人在网络空间表现出了道德认知、情感和行为上的偏差.涂尔干的道德教育理论中蕴含的纪律精神、对社会群体的依赖以及行为自律性的培养"三要素"能够对网络暴力未成年实施者所具有的三点道德误差矫治提供治理依据.具体来讲,需要加强网络环境规范性,培育未成年人纪律精神;发挥群体效应积极作用,提升未成年人公共责任感;提高网络道德自律性,培养未成年人自律能力.  相似文献   

12.
未成年人网络暴力是不容忽视的重大问题.未成年人网络暴力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网络监管体系不健全导致未成年人缺乏纪律精神、消极集体氛围导致未成年人对网暴群体依赖性更强、身处特殊发展时期未成年人自律能力薄弱,从而使未成年人在网络空间表现出了道德认知、情感和行为上的偏差.涂尔干的道德教育理论中蕴含的纪律精神、对社会群体的依赖以及行为自律性的培养"三要素"能够对网络暴力未成年实施者所具有的三点道德误差矫治提供治理依据.具体来讲,需要加强网络环境规范性,培育未成年人纪律精神;发挥群体效应积极作用,提升未成年人公共责任感;提高网络道德自律性,培养未成年人自律能力.  相似文献   

13.
伍英 《湖南教育》2005,(3):41-41
网络德育工作是指利用网络开展的一系列的德育活动。这项工作必须围绕现代德育思想、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来开展。它既是学校德育的延伸,也是现代德育的发展趋势。小学怎样利用现代德育技术开展学校德育工作呢?一、宣传法律常识学校可以在网站上开辟“法制天地”,向学生们介绍《教师法》、《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通过学习,同学们能够了解一些法律知识,并建立运用法律保护自己的意识;也能够意识到浏览网页上的色情、暴力信息对未成年人是有害的,从而自觉抵制这些不良信息。二、开展思想教育把德育课搬上…  相似文献   

14.
孙宏艳 《人民教育》2023,(22):48-53
短视频不仅是未成年人喜欢的休闲方式,也是未成年人获取轻知识的重要途径。对全国近7000名未成年人的调查发现,近八成未成年人通过短视频获取轻知识,具体包括人文类知识、日常生活类知识等内容,普通成年人、同龄学霸、大学生等草根型知识主播更受未成年人喜欢。这提示我们要理解未成年人作为网络原住民的学习方式转变,用好短视频的学习功能,重视未成年人的学习与发展需求,重视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重视寓教于乐和网络保护创新,为未成年人提供精准化的知识服务与教育服务。  相似文献   

15.
教师在学习《教育法学基础》课时,不仅学习教育法规的有关知识,还要掌握与教师工作联系密切的若干法律知识。因此,对《未成年人保护法》、《民法》、《刑法》的一些问题也必须了解。这些知识既有利于对教育法规内容的理解,又有利于全面准确地遵守和贯彻执行。一、教师与未成年人保护法教师对《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理解和执行,直接关系到未成年人的教育和发展。我国制定的《保护法》把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家庭、学校、社会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和未成年人的自动保护融为一体;在总体上强调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注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  相似文献   

16.
人工智能应用与未成年人之间的和谐共生是当前亟待完成的任务。由于未成年人正处于认知、心理塑造发展的关键时期,其成长发展过程中需要更多监管和关注。针对当前人工智能应用监管中存在的风险和挑战,文章从面向未成年人的人工智能应用监管框架顶层设计出发,提出面向未成年人的人工智能应用监管善治路径。监管框架顶层设计以尊重人类的自主能力为核心,提升未成年人的能动性,优化监督机制,具体包括监管内涵、技术原则和组成要素。监管善治路径从以未成年人为中心的人工智能应用监管技术体系的构建出发,探索提升场景多样化评测机制,完善面向未成年人的人工智能应用监管制度,参与面向未成年人的人工智能应用监管国际规则制定,开展面向未成年人的人工智能应用监管社会实验研究。通过研究框架和善治实施路径的构建,以期为面向未成年人的人工智能技术规范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为了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免受不法侵害,国家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国家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主要有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家庭保护,就是要求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学校保护,就是要求学校等教育机构依照法律规定,对未成年人进行教育,并对其身心健康和合法权益实施保护。  相似文献   

18.
<正>为了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免受不法侵害,国家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国家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主要有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家庭保护,就是要求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学校保护,就是要求学校等教育机构依照法律规  相似文献   

19.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有别于传统的突发事件舆情,具有传播更快、范围更广、影响更大等特点,因此,治理好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意义重大。在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治理过程中,极有可能造成对网络言论自由的过度限制。正因如此,应当在保护网络言论自由的前提下再对其作出适当的限制,提出了明确治理原则、制定《网络法》、重视结合技术手段和提倡民间自律等建议。  相似文献   

20.
<正>2021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的《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正式发布。《规定》中明确了"性教育"的内容,这是我国政府对性教育理念的支持,肯定性教育在提升学校安全上的重要作用。《规定》中蕴含着丰富的全面性教育(以下简称"性教育")内容,对《规定》中的性教育内容进行分析,有助于加深国民、教育工作者对性教育在未成年人学校保护方面的重要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