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2 毫秒
1.
气候变化深刻影响着人类生存与发展,是当今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本文基于国际最新研究进展,阐述了气候变化领域的新认识和结论,涉及当今气候变化事实与影响、气候变化的原因、未来气候的可能变化与影响,以及应对气候变化所需作的努力等;分析了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方面所面临的挑战,特别是针对雾霾问题,剖析了其变化及成因,并提出了相关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2.
我国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的发展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十年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增多,全球气温呈现出显著的上升趋势,在此背景下,我国的气候变暖趋势也越来越明显。气候变化无疑会对农业造成影响,气候变暖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和品质、导致高温伏旱和海平面上升,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挑战。为此。我国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发展节水农业、推行生态农业、加强科技开发、促进全球合作,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  相似文献   

3.
应对气候变化与温室气体减排问题分析与对策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末以来.以全球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系统变化问题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当前以温室气体减排为主要内容的"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已经成为气候与环境领域国际外交的焦点,面向2012年后的以温室气体减排为主的国际"应对气候变化行动"谈判已进入关键阶段.本文阐述了国际温室气体减排行动框架谈判的形势和斗争焦点;分析了我国温室气体排放趋势与减排面临的严峻挑战;从国际和国内两个方面,提出了我国应对气候变化与温室气体减排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我们应该如何应对气候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气候安全已不仅是一个科学命题,而应站在国家利益的高度,站在全球化的高度对待。2004年,美国国防部曾组织撰写一份关于气候突变情形下各国国情分析及相应对策的秘密报告,引起了广泛关注,这仅是泄漏出来的报告,未被泄漏的应该还有。这说明气候变化已成为一些政府发展其国家规划和全球战略的重要依据。然而,目前关于气候变化的预测还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更重要的是,人类活动与气候环境是相互作用的。因而,当前及未来的气候变化不完全是个自然过程。本文就如何应对气候变化,说明其中产生的新的科研需求,提出若干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5.
实施气候友好的大气污染防治战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气候友好的大气污染防治战略包含两层含义:第一,常规大气污染物减排措施要与温室气体排放控制措施相互协调,不能彼此冲突;第二,要通过温室气体排放控制措施与常规大气污染物减排措施的优化组合,以最小成本实现控制大气污染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双赢.本文认为"十二五"期间,我国气候友好的大气污染防治战略重点为:着力抓好黑碳、N2O、CO2与常规大气污染物的协同控制,在温室气体浓度监测、排放统计、协同控制政策制定与技术研发等领域全面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6.
日本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磊 《科协论坛》2008,(3):122-123
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已经成为全球热点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日本在应对这一问题时,起步较早,已经制定了相应的法律.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应对气候变暖的法律体系.本文分析气候变化对日本以及全球的影响、日本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内法法律对策和履行<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国际条约规定的义务,对其法律体系进行了评析和展望.从而为我国应对这一问题提供借鉴经验和对策.  相似文献   

7.
2022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第六次评估报告《气候变化2022:影响、适应和脆弱性》和中国气象局《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2)》对外发布。文章简要介绍了其中有关气候变化的生态影响及适应对策的评估结果,并参考其他文献,介绍了有关中国的相关研究进展。第六次评估报告和相关研究表明,全球气候变暖及其引发的生态影响是十分显著的,主要包括:物候提前,植物生长季延长;物种分布区向极地移动或向高海拔地区移动、树线升高;物种局地灭绝或栖息地退缩;疫病发生频次或强度升高、范围扩大。这些生态影响在不同地区、不同类群间存在一定差异。全球要进一步采取必要的适应和减缓措施,应对不断加剧的气候变化对人类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所带来的破坏与挑战。第六次评估报告和相关研究对我国如何应对气候变化也具有重要启示作用。为制定和提出科学合理的气候变化应对和缓解对策,我国急需进一步加强气候变化生态学及对策研究。  相似文献   

8.
气候政治是国际社会为解决全球气候变暖所作的各种政治努力,它是指在国际、国内政治环境下,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主体与气候变化问题这一客体本身之间的相互作用。本文通过建构一种分析框架厘清国内学者对于气候政治问题的研究进展和研究成果,这种分析框架的具体内容包括:第一,气候政治的客体是什么?人类社会对这一客体的认识历程;第二,气候政治的主体是什么,各主体在系统中处于什么地位?第三,气候政治的内容是什么,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体现在什么方面?等等。对这些问题的解释与分析构成了国内学者对于气候政治问题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9.
随着污染减排形势持续严峻和气候问题的日益突出,利用市场机制解决环境问题成为共识.尤其我国当前整合了应对气候变化和减排职责,强化了环境和气候的协同治理.这为以污染控制为手段的排污权交易和以温室气体减排为手段的碳排放权交易的协同管理提供了良好机遇.  相似文献   

10.
正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维护能源资源安全,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过去十年,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进程在曲折中前行,国际气候治理格局出现了重大调整。全球绿色低碳发展是大势所趋,应对气候变化依然任重道远。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  相似文献   

11.
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决议草案8月27日经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这是我国最高立法机构首次就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做出决议。决议进一步提出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原则:从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统筹国内与国际、当前与长远、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坚持减缓与适应并重,  相似文献   

12.
气候适应治理的国际比较研究与战略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球深度减排力度不足导致未来气候变化风险加剧的背景下,强化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成为我国应对气候风险、提升气候韧性的必要手段。本研究分析比较了中国、英国、德国的适应战略演进和治理体系特征,并依据所得启示从适应知识、技术、资金三个能力维度提出完善我国气候适应治理体系的若干政策建议,旨在为我国争取新一轮国际气候博弈主动权、提升全球气候治理领导力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3.
在当前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应对气候变化的碳收支认证及相关问题"之"影响与适应任务群"主要以全新世大暖期为"相似型",研究全球平均增温约1°C—2°C情形下的我国环境格局及其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可能影响,为人类适应提供自然背景及参照;探讨过去不同气候环境背景下人类的适应方式,揭示人类适应气候变化的规律和模式,为未来人类如何适应气候变化提供启示。通过近5年的工作,在自然背景研究方面,揭示出目前的全球增温有自然变暖的周期背景,且不同尺度的增温总体有利于我国季风区降水增加,导致森林面积扩大,我国北方沙漠区收缩,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增加。在人类起源与适应研究方面,获得了东亚地区现代人起源和迁徙的新证据,揭示出过去的气候变暖促进了农作物的栽培与驯化。8 ka BP—6 ka BP,稻作和旱作农业在空间上显著扩展,农业技术的进步促使史前人类在青藏高原大规模定居。一般情况下,过去寒冷的气候条件限制了人口发展,而相对暖湿的气候有利于人口的增加和文化的发展。研究同时显示,近70年来我国海岸带陆地面积由于人类活动加剧而增加近14 200 km~2。未来工作应加强高分辨率气候变化历史的定量重建,加强气候-环境-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机制等研究。  相似文献   

14.
以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科技进步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核心和关键。文章在揭示科技进步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探讨了科技进步与碳排放演变之间的关系,证明了科技进步驱动下碳排放的演变依次遵循三个“倒 U型”曲线规律,即碳排放强度倒U型曲线、人均碳排放量倒U型曲线和碳排放总量倒U型曲线,并据此提出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资源禀赋各异、气候多样,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走低碳可持续发展之路,是高质量建设绿色丝绸之路的客观需要,也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所在。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已在低碳基础设施、清洁能源、气候灾害预警预报、低碳技术、气候金融等重点发展领域以共赢模式开展深入合作。文章通过借鉴发达国家气候国际合作有益经验,探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新路径,提出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合作的战略和对策,推动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完善。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来,世界极端气候事件越来越频繁,所带来的灾害也是令人触目惊心。作为严重依赖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的旅游业,正面临着旅游区域极端气候事件增多的压力。目前关于应对气候变化的旅游研究逐渐增多和深入开展。然而,有关气候变化对旅游的影响研究大多没有考虑极端气候的作用,而极端气候事件对区域旅游业具有巨大影响。通过介绍极端气候事件的涵义及影响机制,分析了极端气候事件对中国旅游业的影响,最后提出中国旅游业应对极端气候事件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7.
中共中央政治局2月22日下午就关于实现2020年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问题进行第十九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我们要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局出发,科学判断应对气候变化对我国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充分认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艰巨性,统一思想,明确任务,坚定信念,扎实工作,把应对气候变化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重大机遇,进一步做好应对气候变化各项工作,确保实现2020年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  相似文献   

18.
公众对气候变化的认知、态度、情绪、情感等心理反应是其参与气候变化减缓与适应的重要先决因素。追踪并监测公众的气候变化心理对气候变化教育、大众传媒宣传沟通、气候政策制定与实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系统论述气候变化与公众心理反应的相互影响,梳理影响气候变化心理的多维度因素,从气候变化心理对气候治理实践价值的角度提出发展建议,以期提高我国心理学、气候相关学科和政府有关部门对公众气候变化心理的关注和应用,助力全民参与的气候适应型社会构建。  相似文献   

19.
全球气候变化与西藏农牧业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分析全球气候变化趋势的基础上,分析了冰川消融、冻土层融化、山泉数量减少、极端气候和灾害性天气常态化、新病害与虫害发生等全球气候变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与西藏农牧业发展的脆弱性,提出了气温升高、降水增多给西藏高原农牧业发展带来积极一面和发展机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趋利避害、杨长不短的原则,根据西藏农牧业发展实际,充分挖掘农牧业发展潜力来增加当地收入、积极提高应对能力;着力保护高原脆弱生态环境、缓解气候变化所带来负面影响。以这两方面为主线,提出了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20.
应对气候变化的碳收支认证及相关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专项针对我国应对气候变化与碳减排的国际谈判以及国家可持续发展最佳途径选择等重大科技需求,有效组织中科院和相关高校及部委相关单位多学科交叉的优势力量,深入研究我国的陆地碳收支定量认证、碳增汇潜力与速率、增汇技术与措施以及未来全球增暖情景与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关系的不确定性等重大科学技术问题.由此形成支撑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温室气体减排增汇、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决策的数据资源体系、科学知识体系和技术支持体系;全面提升我国在温室气体排放认证方法论与技术体系、陆地碳收支定量评估与认证、生态系统与气候变化科学研究、生态系统增汇技术与措施、区域碳收支调控管理政策等研究领域的整体科学研究水平,实现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科技支撑能力的跨越式发展,提高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和外交谈判的话语权;形成一支具有扎实研究基础,并适应重大多学科交叉的科技队伍,实现我国科学家进入世界前沿科技舞台的战略目标.该专项将着力回答如下核心科学问题:(1)我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是多少?(2)我国陆地生态系统有多大的固碳潜力和速率?(3)在温室气体减排的“三可”(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问题上我们如何应对?(4)如何认识气候变暖对大气CO2浓度的敏感性?(5)如何认识气候变暖对生态和环境变化的影响?(6)应对气候变化的绿色发展战略和政策是什么?通过专项实施将实现:自主建立我国能源、水泥等行业的碳排放计量体系,定量评估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建立以卫星遥感、空中监测与地面网络监测和大气模式系统相结合的我国自主大气碳浓度和碳源汇监测系统,以及陆地碳收支的地面观测研究网络;综合研究和定量评估我国各类生态系统的碳增汇潜力与速率,评估我国重大生态工程的增汇贡献,研究人工干预下生态系统增汇的原理和技术系统,建立我国典型区域碳增汇的科技试验和示范体系;发展更为完整的新一代气候系统模式,定量预估未来气候增暖幅度相对应的大气温室气体浓度,理解人为排放气溶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进一步减少其相互关系认知的不确定性;分析过去百、千、万年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事实,研究过去万年气候变化的自然规律和人类适应过程,增强对气候变化自然过程及其归因的认识;分析国际碳贸易市场机制及其对我国的可能影响,提出建立我国碳交易市场体系,林业、农业、牧业的减排增汇技术和经济政策,国内地区和行业间的生态补偿政策与碳管理体制等相关问题的政策建议与技术支撑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