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8 毫秒
1.
儿童首先是人,然后才是儿童,而不是相反。因此,从人的视角看儿童,是认识、理解儿童的前提之一。作为人的儿童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是完整的,而不是割裂的;是生成的,而不是预定的。如此看来,儿童教育就是基于具体、完整、生成之人的教育。  相似文献   

2.
向儿童学习     
真正的教育对儿童满怀着敬意,真正的学习对儿童充满着爱护,真正的教师对儿童满怀着尊重。满怀着敬意的教育不会非人道地对待儿童,把儿童当作塑捏的泥土;充满着爱护的学校不会成为监视儿童的地方,把儿童当作必须惩罚的对象;怀着尊重的教师不会有歧视儿童的行为,把儿童当作行使教的威力的对象。在太阳底下,我们人世间最神圣的是儿童,而不是教师,也不是社会,更不是教育。儿童不是为了社会而存在,不是为了成人的世界而成长,他存在的一切就是为了自身。儿童是完整的人,他还没有受到社会中恶欲和恶事的败坏,也较少受到严厉而残酷的…  相似文献   

3.
人生活在世界上,在生活中展开自己的生命活动,体验着自己的生存状态和生命活力。儿童作为"存在着",在生活世界中体验着自己"生命之流"的流动,在生活的体验中实现自身的生成,进而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人。而成人扭曲了儿童的真实体验,应还给儿童在生活世界中的体验。  相似文献   

4.
个体生命特性是生命内在价值的主要体现,对生命内在价值的认识与理解可以为儿童教育的开展提供条件。生成性思维体现对个体生命之生成性的关注,具有关注生命过程、重视生命创造、尊重生命差异、强调生命关系的特点。面对"未成熟状态"的儿童,关注个体生命之生成性有助于遵循其生命成长的内在时间秩序,引导儿童追求幸福生活,符合儿童生命的成长诉求。生成性思维视阈下的儿童教育应关注儿童生命完整过程,帮助儿童实现生命觉醒;重视儿童生命创造,尊重儿童生命差异,对儿童饱含教育期待;基于主体间生命关系,引导儿童走向美好人生。  相似文献   

5.
【话题背景】整个小学教育是建立在对儿童的理解基础上的。在传统教育中,儿童并不是很重要的,以至于一直影响至今。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小学教师开始关注儿童,并且提出了"小学语文应该是儿童语文""儿童是完整而又具有丰富可能性的人"等观点。一批一线教师开始实践、探索以儿童为本的教学,或称之为"儿童语文",或说"服务型课堂",或言"走向儿童需要的教学"。  相似文献   

6.
杜威儿童观是杜威的重要思想和内容,当今随着儿童地位的提高,家长更加注重对家庭教育的投入但苦于没有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深入了解杜威儿童观发现其思想可在家长进行家庭教育具体实践中给予启发,具体如下;一尊重儿童的“儿童期”;二遵循儿童是不断发展的特性;三培养“完整儿童”;四培养儿童社会性。  相似文献   

7.
儿童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有机的组成部分。将儿童文学置于中国现代文学的整体之中进行研究,将有助于凸显出中国现代文学的完整面貌和真实的现代性质。五四时期,周作人的《儿童的文学》所主张的现代儿童观,在此前的《人的文学》里已得到强调。鲁迅在《孔乙己》、《故乡》、《社戏》等作品中,通过对"童年"与"成年"的对比性描写,提出了深刻的"现代"主题。作为新文学的重要阵地,《新青年》和《小说月报》对儿童和儿童文学都给予了极大关注。文学研究会悄然发起了一场"儿童文学运动",在童话、诗歌、散文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绩。儿童文学给中国现代文学带来的不是"量"的增加,而是"质"的生成。"儿童"和儿童文学的被发现,不仅给中国现代文学这一"人的文学"以具体的内容,而且强化了它的现代性质地,提高了它的现代性价值。  相似文献   

8.
所谓生成,它既不是预先设计好在教学活动中机械地执行,也不是儿童无目的、随意、自发的活动,而是指在具体的英语课堂教学中产生的由师生共同构建教学活动的动态过程。笔者在平时听课学习中发现,部分教师对课堂生成概念的理解与应用仍然存在一些偏差。一些教师课前不  相似文献   

9.
关注生命是人的发展的必然要求。学前儿童生命化教学的理念在于追求儿童的生命完整。生活世界是学前儿童生命化教学的根基,学前儿童生命化教学的实践途径主要是交往互动和体验。学前教育应以生命的发展为基础,视儿童为生命体,弘扬生命的体验性、交往的互动性、知识的生成性、情感的和谐性,把教育的目的、过程、结果与生命发展联系起来,注重生命的发展、人格的健全和智慧的生成。  相似文献   

10.
韩德营 《中国教师》2010,(Z1):219-219
<正>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学习——并不是把知识从教师的头脑里移注到学生的头脑里,而首先是教师跟儿童之间的活生生的人的关系。"成功的阅读教学对话能就展现这种活生生的人的相互关系,它们互动着,创造着,生成着,使课堂阅读成为了充满生命活力的精神家园,师生由此共同走向了一个敞亮的生命世界。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逻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是所有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全面发展既是一个哲学范畴,政治经济学范围,更是一个教育范畴,马克思以揭示社会交换关系发民擅中心线索,指出全面发展的人是“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本质。”人的全面发展受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影响,它具有历史性和现实性的特点,只有全面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目的。因此“教育应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各类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这是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生产力是人的实际能力,是客观的,非单个人能力的几何体,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人的发展,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是一致的,教育在人的发展中有着特殊的作用。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意义上,教育也是第一生产力。  相似文献   

13.
在生成教育的视野中,事物处于发生与消亡的过程之中,教育是生成的,人是生成的,因而约束教师行为并反映教师群体精神气质的教师文化也同样是生成的.教师文化在生成过程中体现了生成性、情境性、互动性、开放性的特征.其中,生成性是教师文化的整体特征,从宏观上表征着教师文化;而"情境性"、"开放性"、"互动性"是教师文化的具体特征,是"生成性"特征的具体化.用生成性的思维审视教师文化的特征体现了人性化的现时代印记,同时也为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了突破口.  相似文献   

14.
人类儿童期的学习源于对直接经验,即生活的重演和再现,因此是有"情境性"的。而每个人的儿童期是人类"儿童期"的缩影,故此,儿童学习的情境性规定是人类教育起步时烙下的印记。当人类教育进步到学习主要面对间接经验时,儿童的学习情境性规定却依然始终伴随。教育装备的演变依循并见证着这一切。人类学习情境性的本质诉求催生着教育装备的技术革命;教育装备的种种令人炫目的进步演变,正是满足人类从"儿童时代"起就熔铸在学习生命中的"情境编码"指令。  相似文献   

15.
职业化、专业化和人的现代化是高职人才培养的三维质量标准。职业化强调用户的视角及其质量标准;专业化强调高职专业教育的规律性和内在的质量标准;人的现代化强调超越工具性,寻求人的现代性不断增长的具体目标。高职人才培养的三维质量标准体现了外适性、内适性和个适性的协调与统一。  相似文献   

16.
高等教育现代化是在遵守教育规律和人的成长规律的前提下,通过引进、内化与改革各种教学方式,提升人的文化程度,增强人的现代性,实现人的现代化。普及化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基础定位,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核心定位,公平化、人本化、开放性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具体定位。五大发展理念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实现路径,创新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动力,协调、绿色、开放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具体落实,共享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主体力量,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发展与人的发展是唯物史观考察人类历史发展的两大基本尺度。马克思认为生产力不过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展示”,说明了生产力与人之间的关系:生产力是许多个人本质力量的体现,人的发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发展与人的发展统一在马克思历史进步的评价标准中。由此可以得出当代中国发展的本质就是生产力的持续发展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8.
This article outlines a moral education guided by African traditional values such as ubuntu and ukama. It argues that ubuntu is not by definition speciesist, as some have claimed, but that it has strong ecocentric leanings, that is, if ubuntu is understood as a concrete expression of ukama. In fact, ubuntu deconstructs the anthropocentric–ecocentric distinction which has characterised and continues to characterise debates in environmental theory/philosophy. To become more fully human does not mean caring only for the self and other human beings but also for the entire biophysical world. Some implications that this discussion has for moral education are explored, as well as some opportunities that post-apartheid curriculum frameworks offer for implementing a moral education guided by ubuntu.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教育思想内容丰富,独具特色,具有面向工农大众、面向生产实践和面向人的全面发展的鲜明特点。这些教育思想对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非理性人本主义企图通过本体论的重建和人的本质的重新定位,来反抗传统理性哲学对人的内心世界的漠视和束缚,把人从异化的世界里拯救出来。但其世界观的先天不足和拯救方法的苍白无力,使其没能完成任务。只有把理性和非理性结合起来,物质和精神并举,着力解放生产力,改变不合理的生产关系,才能使人获得真正的解放和拯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