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业界对发展数字出版产业的认识经历了技术中心、内容中心和读者中心3个阶段。技术中心论关注技术引起的传统出版编印发等业务环节以及读者阅读概念的整体重构;内容中心论使出版业回归内容主题,从强调技术体系的自我构建,转为多主体产业发展链,为开放式发展出版业打开了大门;以读者为中心,利用数字技术来开发和利用内容资源,最大限度地扩大读者群及出版市场,满足读者的多样化、个性化及不断提升的消费需求,正在成为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理念。基于读者的数字出版产业链发展理念,才是更好地发挥技术、内容资源的效能,进一步推动数字出版产业大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我国数字出版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是,在数字出版产业链配置中,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致使产业链各个环节及组成各个环节的企业之间关系紧张,这将不利于数字出版产业的整体发展。数字出版产业链构建不当数字出版产业链循环不畅数字出版产业链由一系列相互独立的关联企业组成,并从整体上表现为数字内容提供商、数字内容出版商、数字技术提供商、网络服务提供商及读者等主要环节。各个主要环节相互  相似文献   

3.
论数字出版产业发展中的五大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卿 《编辑学刊》2013,(1):14-18
本文从技术与内容的关系、产品与需求的关系、传统内容资源与数字内容资源的关系、内容提供商与平台运营商的关系,以及传统出版产业数字化升级与数字出版新业态的关系五个方面分析了数字出版产业发展面临的实际问题,并从中概括出数字出版业不同于传统出版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数字出版产业扩张的速度不断加快,持续强劲的发展使其成为我国新闻出版业的一个重要增长点.本文在分析数字出版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拓展波特钻石模型,构建数字出版产业钻石模型,阐述了数字出版产品需求、数字出版专业人才与出版内容、政府、平台运营商、内容提供商、技术(创新机会)在模型中的地位,对钻石模型视角下的数字出版产业发展路径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陕西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初步设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炜 《今传媒》2009,(6):7-9
数字出版是指以互联网、手机及专属阅读器为流通渠道,以数字内容为流通介质,以网上支付为主要交易手段的出版和发行方式.其中由内容提供商、数字出版商、技术提供商、通讯渠道商及读者构成数字出版产业链的主体.数字出版内容涵盖互联网出版、跨媒体出版、按需出版、数据库出版、电子出版、网络游戏动漫出版、艺术典藏数字出版、在线出版、手机出版和音像制品出版等多种形式.  相似文献   

6.
区块链的去中心化、不可逆性、信息透明性等特点在美国数字出版行业受到了一定的重视.以区块链为基础的内容分发平台在近年来陆续出现,其充分利用该技术的优势,在打破原有的产业权力格局、赋权自出版作者、建立作者-读者双向反馈机制、版权保护和开拓盈利模式方面进行尝试,给目前火热的区块链+产业带来了出版领域的思考.不过区块链技术平台的版权认证、信息透明度与被遗忘权的争议以及新技术开发过程中的交易风险将成为未来区块链在出版产业中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这也可为我国数字出版产业与区块链技术的融合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杨焕敏 《出版广角》2015,(12):42-43
数字出版运用数字技术对图书内容进行编辑与加工,借助互联网等渠道传播数字内容.数字出版产业发展下,图书馆与数字出版的融合要不断借助云端化处理、移动互联网终端等技术支持,不断助力数字图书馆技术建设、平台建设和服务建设,不断促进数字出版与图书馆的融合.  相似文献   

8.
白立华  刘永坚  施其明 《传媒》2017,(23):88-90
随着数字出版产业的飞速发展,传统出版企业依托提供数字内容服务来提高竞争力不失为一计良策.然而,目前我国传统出版企业的数字内容服务盈利模式不清晰、盈利水平较低,鉴于过度依赖技术提供商和通信运营商,传统出版行业逐渐丧失话语权.本文结合游戏产业中的探索实践,针对传统出版企业数字内容服务困境的解决,介绍了一种基于DLC理论的数字内容服务模式,以期为传统出版企业的内容运营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9.
从国内数字出版业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及其一些发展中的问题入手,介绍新闻出版总署提出的数字复合出版工程,这是我国出版产业的重组、整合、调整的新战略。这其中中文内容唯一标识符(CCId)是在整个数字复合出版整个流程中的关键因素,论文从
经营模式、内部管理模式、盈利模式等方面讨论CCID对国内数字出版具有重要影响,最后从出版源头、在线支付中的版权转移、规模化与多元化经营、专家审稿与读者在线评论、内容加工颗粒度变小而带来的新的利润模式等角度为数字出版产业调整提供一些策略。  相似文献   

10.
第八届深圳文博会上,参展商们展示了数字出版日渐丰富的产业形态,显示出数字出版技术正在推陈出新、产品正在转型升级、合作正在向纵深发展。本刊特别扫描部分现场活动,让读者走近文博会,感受数字出版正在发生着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刘倩 《出版科学》2009,17(4):29-32
信息网络技术给传统出版业带来新的变革,由此出现与图书出版相关的新的数字出版方式,本文以普通编辑观察和参与出版社数字出版工作的经验和感悟,反映了数字出版产生的渐进式影响,以及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互相融合的前景。传统出版机构吸收了数字出版的特征与优势,数字出版就不再是竞争对手,而是合作者和技术推进力。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方正Apabi为案例探讨了DRM技术在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应用,首先探讨了DRM技术在出版制作、版权保护、数字图书馆和读者等环节的应用,然后分析了使用DRM技术的数字图书馆在实际应用中的特点,最后概述了DRM技术在电子期刊、电子学位论文等其他电子文献和移动数字图书馆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开放文档先导及其对学术期刊数字化传播方式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李丽  张成昱 《编辑学报》2004,16(1):66-68
信息技术的进步以及作者和读者的需求,推动着学术期刊数字化传播方式的发展.开放文档先导(OAI)是一个旨在促进网络信息资源传播的合作组织.开放文献元数据采集协议 (OAMHP) 通过元数据采集这种模式实现网上发布信息的不同组织之间的互操作.一些研究者和机构正试图通过建立"自归档"的开放访问文档来克服科学出版的费用壁垒.应当充分利用OAI提供的信息传播和交换能力来促进学术期刊的数字化传播.  相似文献   

14.
传统出版业的现代化之路——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的结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志国 《晋图学刊》2009,(3):26-28,43
随着信息技术、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出版已对传统出版构成了挑战。在传统出版业面临生存危机的时候,我们要认清数字出版在出版产业中的地位,明确它只是技术手段的更新,出版的本质并未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它是促使传统出版现代化的催化剂,并且改变着传统出版业的经营理念。  相似文献   

15.
学术期刊的数字化生产、传播与利用,在我国形成了日益复杂的产业链条与利益主体。由"独家授权"问题带来的争议,促使我们重新梳理数字化学术期刊的产业链条,探索合作各方的共赢模式。内容提供商、服务提供商、技术提供商构成了产业链的主要节点,制度供给模式、技术实现模式、个性化服务模式配套实施,才可能实现产业链上各个节点之间的合作共赢。  相似文献   

16.
石朝云  游苏宁 《编辑学报》2008,20(3):267-268
文后参考文献是论文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许多期刊在其稿约中都要求作者只能引用公开发表的文献资源。鉴于网络科技和数字出版技术的迅猛发展,公开发表的概念有了新的延伸,建议将引用“公开性”的原则修订为“凡可被读者检索或获取到且不涉及保密规定的信息资源均可作为参考文献予以引用”。  相似文献   

17.
跨媒体化是21世纪媒体传播技术发展的主流,编辑出版作为媒体传播的重要环节,只有在数字化新平台上对编辑出版范式进行优化与重构,才能应用现代数字科技,拓展编辑出版的外延与内涵,开创编辑出版面向跨媒体时代新的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18.
杨郁霞 《编辑学报》2018,30(2):141-144
实行优先数字出版对于作者、读者、期刊出版方及国家科研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实行优先数字出版的期刊越来越多,但与此同时出现了诸多乱象.对优先数字出版的认识不足、期刊出版方的管理制度不严、数据库的监管不严及行业标准的缺失是造成乱象的根源.期刊出版方在规范优先数字出版方面需要明确4 个要素: 概念、DOI 认证、版本的设置和优先出版文献的规范引用.此外,期刊出版方、数据库方和管理方应充分发挥自身力量推动优先数字出版有序、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张莹 《编辑学报》2013,25(6):540-541
图文摘要由图片和简短的文字说明组成,反映论文的核心内容,以便于读者浏览和了解论文的主题,是科技期刊论文出版时额外附加的内容。充分利用数字化出版平台,应用图文摘要,丰富论文的出版内容,不仅能更好地为广大读者服务,而且能够提高期刊质量,进而扩大其影响力。文中对国际上具有较大影响力的10种农业期刊刊载图文摘要的情况进行了分析,对图文摘要的内容、形式等进行了总结,以期引起国内科技期刊对图文摘要应用的关注。  相似文献   

20.
周百义 《出版科学》2007,15(5):13-16
以互联网技术与数字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给传统出版业带来了无限发展空间,同时也带来了最严峻的挑战.拥有多重优势的国际出版商,以及国内一批拥有技术优势的IT企业、通信企业和技术开发商抢占了先机.这给传统出版社带来巨大考验,虽然国内许多大出版集团或出版社已逐步介入数字出版领域,但很少能形成自己的赢利模式.本文立足于现实,分析了国内广大中小型出版社在数字出版进程中面临的困难,并提供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