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实验比较了不同乳化剂复配体系加溶水量大小,并研究了在相同乳化剂复配时不同加入量对柴油微乳液粘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离子表面活性剂在总表面活性剂中含量较高时加溶水量较高,三组分乳化剂复配较两组分复配加溶水量高;无论是用何类型的乳化剂组合的两组分或三组分复配乳化剂,随着乳化剂含量的增加,微乳液粘度均增加,但三组分乳化剂复配制备出的柴油微乳液粘度增加趋势较两组分平缓。  相似文献   

2.
以市售0#柴油为分散相,自来水为连续相,采用机械搅拌的方法制备乳状液,研究了乳化过程中乳化剂、助乳剂和稳定剂的种类及用量对乳液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以质量比为20:13:7的Span80、Tween80和十二烷基硫酸钠为复配乳化剂,HLB=14,用量1.5%;以正丁醇为助乳剂,用量5%;以聚乙二醇为稳定剂,用量0.5%时,所得乳液的稳定性最好.实验条件下所得乳状液内相粒径分布均匀,约为5 ~6μm;自然放置条件下,稳定时间超过20 d;且具有很好的热稳定性.同时,以所制乳液为捕收剂进行了煤泥浮选实验.结果表明,浮选结束时,精煤产率与0#柴油相同,节油率达到70%以上,精煤灰分比柴油低0.74%.  相似文献   

3.
介绍在丙烯酸酯乳液共聚反应中,在乳化剂总用量一定的条件下,改变阴离子型和非离子型乳化剂的配比关系以及改变非离子型乳化剂的种类,制得一系列Tg=-10的弹性乳液和Tg=27℃度乳液.用这两种乳液做与水泥配伍实验和用这种乳液与一定浓度(20%或饱和钙离子溶液)相混合,检测乳液与它们相互混合的性能.  相似文献   

4.
建筑涂料用纯丙乳液的研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酸丁酯(BA)为软硬单体组分,加入少量的自交联单体α-甲基丙烯酸(α-M从),利用核壳乳液聚合方法制备了一种高固含量的纯丙乳液。讨论了软硬单体的配比、乳化剂种类、各种乳化剂间的配比、引发剂用量等对乳液性能及外观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以二甲基硅油(500mm^2/s)为主要原料,选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span-60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1831为复配乳化剂,采用转相乳化法,探究了乳化温度、乳化时间、乳化剂配比、硅油用量等因素对硅油乳液性能的影响.最佳工艺条件为:硅油用量为10%(相对乳液总量),乳化剂配比为span-60:1831=0.47:0.53,乳化剂用量为5%(相对乳液总量),乳化温度为90℃,乳化时间为60min.此条件下制得的硅油乳液外观均匀、细腻、无颗粒,具有良好的水溶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采用反相乳液聚合技术制备高分子量的非离子型聚丙烯酰胺(PAM)乳液。单因素实验结果表明,最佳的工艺条件为:单体浓度4.92mol/L,引发剂浓度0.30%,乳化剂浓度6.94%,油水体积比1.2:1.0(环己烷做分散相),搅拌速率300r/min,反应温度45℃。采用过硫酸钾-脲作为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可以获得较理想的PAM乳液,Span60和Tween80混合物是聚丙烯酰胺乳液制备的最佳乳化剂。  相似文献   

7.
采用半连续种子乳液聚合法,合成了粘度较高、粘接力强、稳定性较好、耐水性和韧性较强的用于制备建筑密封膏的丙烯酸乳液。通过正交实验和单因素实验得到最佳合成条件是:以2.0 g过硫酸钾为引发剂,用2.0 g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S)与1 g OP-10配成复合乳化剂,33 mL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为硬单体,40 mL丙烯酸丁酯(BA)为软单体,2.0 mL丙烯酸(AA)为功能单体,反应温度75℃~80℃。  相似文献   

8.
乳化剂对壳聚糖微球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壳聚糖溶液为分散相,戊二醛为交联剂,真空泵油和石蜡油相混合为连续相,通过油包水乳液分散-化学交联法制备医药载体壳聚糖微球.研究了乳化剂的种类和浓度对壳聚糖微球性状和形态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乳化剂的种类和浓度对微球的形成影响很大.在Span-80和硬脂酸镁以质量比3:1相复合为乳化剂及总乳化剂浓度在10~20g/L的条件下,所获得的微球球形规整,分散性好,粒径分布在1~5μm之间.  相似文献   

9.
制备了以非离子型的乳化剂壬基苯酚聚氧乙烯醚(OP)为表面活性剂,异戊醇为助表面活性剂,正己烷为油性溶剂的W/O型微乳液,并对其迁移金属离子Zn2+、Fe3+、Cr(Ⅵ)的行为进行了研究。确定了制乳及迁移的适宜条件,在制乳油相中,OP∶异戊醇∶正己烷=2.5∶4.0∶2.0(体积比),水相和料相盐度CNa Cl=0.1 mol/L,金属离子浓度10μg/ml,p H 5.0为宜。在酸性(p H 5.0)条件下,微乳液对Zn2+的迁移率远高于对Fe3+的迁移率;在中性及弱碱性(p H 7.0~8.0)条件下,微乳液对Zn2+和Fe3+均具有较高的迁移率,但Cr(Ⅵ)迁移率较低,可根据其迁移率不同实现Zn2+、Fe3+、Cr(Ⅵ)的分离。  相似文献   

10.
为在船舶柴油机上燃烧动态乳化油,开发了一套基于喷油泵试验台的动态乳化油模拟系统,进行油水比例的精确计量和控制。台架试验结果表明,模拟系统能完整地表现各类船舶柴油机实际喷油过程,并且能实现乳化剂的选择、掺水配比量对乳化油物性的影响分析、乳化剂添加量的确定、乳化油颗粒特性分析以及功能加压试验等功能,操作简单、管理方便,为乳化油试验研究提供了一个可靠的平台。  相似文献   

11.
采用核壳聚合法制备了以聚丙烯酸丁酯为核,以聚苯乙烯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为壳的软核硬壳型乳液,考察了不同的软硬单体配比、乳化剂浓度、引发剂浓度、反应温度等因素对乳液性能的影响,并探究了交联剂对乳液性能影响。通过单因素分析,确定各因素最佳组成,软硬单体比例为BA/St/MMA=15:6:4,甲基丙烯酸占单体总质量的5%,乳化剂占单体总质量的3%,阴离子型/非离子型乳化剂的比例为1:1,引发剂占单体总质量的0.5%,交联剂N-羟甲基丙烯酰胺占单体总质量的0.6%。  相似文献   

12.
根据目前润滑油抗乳化性研究最新进展与国家标准,设计了创新研究型的润滑油抗乳化性能研究实验。该实验模拟实际工况条件,改变油水比,设计单次乳化以及多次连续乳化实验,除采用传统的分水率、分水速度、油水外观和界面齐整度以及乳化层厚度等抗乳化性评价指标外,还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了水相含油量,利用微量水分全自动测定仪测定了油相含水量,从而对润滑油抗乳化性能进行了综合评价。此外,还可将实验内容进行拓展,通过测试油水的界面张力、界面膜强度以及乳液粒径分布和光谱稳定性来分析润滑油抗乳化性能的微观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3.
泔水油的电导率与其品质关系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将不同浓度的污水与食用油搅拌混合,经静置后取其上层油层来人工模拟劣质泔水油.在单甘脂乳化作用下将其与水互溶后对其电导率进行测定,以反映金属离子含量对食用油电导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食用油的电导率与污水的污染程度成显著正相关.因此可利用电导率对劣质泔水油进行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14.
在一定条件下,几种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乳化石蜡可制得水乳型液体地板蜡。此种蜡乳液粒子均匀、高度分散、贮存稳定、应用广泛。  相似文献   

15.
在小洼油田现有生产条件下,研究集输管网中液体的流动状态,并采用从井口加入药剂的方法,改变原油乳状液相态,达到改变液体与管壁摩擦方式的目的,从而降低乳状液在井筒和集输管路中的摩阻损失,实现减少抽油机、外输泵等设备能量消耗,改善联合站原油脱水条件,降低药剂使用量等积极效果,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6.
采用反相乳液聚合法,以液体石蜡为连续相、丙烯酰胺水溶液为分散相、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过硫酸铵为引发剂、Span-80和OP-10为复合乳化剂,制备了丙烯酰胺均聚物(PAM);考察了溶剂、交联剂及其用量、氮气、单体浓度、乳化剂种类、油水比、引发剂用量对PAM均聚物性能的影响.较佳的聚合条件为:交联剂的用量为单体质量的2.5%,单体AM的含量为40%,油/水质量比接近1.0,引发剂过硫酸铵为单体含量的0.9%,使用复合乳化剂Span-80/OP-10,HLB=5.35.在此聚合条件下,制得的PAM均聚物的粘度较大,稳定性较好.  相似文献   

17.
水性聚氨酯-有机硅共混水分散体系的性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2,4-甲苯二异氰酸酯(TDI)、聚丙二醇(PPG)、二羟甲基丙酸(DMPA)等合成了阴离子水性聚氨酯乳液,然后对羟基硅油乳液共混改性,研究了共混乳液的稳定性及在织物整理剂方面的应用。结果表明,共混乳液的离心稳定性、耐碱性好;当阴离子水性聚氨酯预聚体、去离子水和羟基硅油乳液的质量比为1:3:10时,共混乳液整理的织物柔软回弹、柔软滑爽,并有较好的抗静电、抗起毛起球性能。  相似文献   

18.
环保型水性上光油的制备及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半连续种子乳液聚合的方法,选择合适的单体进行乳液聚合,合成了印刷用环保型上光油,探讨了丙烯酸丁酯和甲基丙烯酸甲酯的比例、乳化剂的种类和用量、引发剂用量及pH值对乳液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丙烯酸丁酯和甲基丙烯酸甲酯比例为0.85,OP-10与SDS组成的复合乳化剂用量为2.5%,引发荆为0.25%时最佳,该上光油具有光泽好,耐化学品性能强,稳定性良好等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