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青少年主体性人格是当代社会的人格类型,流行文化是影响青少年主体性人格的重要亚意识形态.流行文化对青少年主体性人格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指引与暗示作用,并且强化着青少年自我认同、自我实现及个人本位愿望.  相似文献   

2.
谢昕中 《教师》2011,(11):11-12
青少年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国的希望寄托在未来一代身上。而作为青少年中主力军的大学生形成一个健康人格具有灵魂性的作用。大学人格的形成除了包含自我主导之外,外界环境影响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如何让一棵树苗成为祖国栋梁,人格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前提作用。  相似文献   

3.
试论学校在培养学生健康人格中的主导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健康人格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尤其是青少年的人格培养问题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学校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场所,学校教育具有方向性和选择性。因此它对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形成与培养必然起着关键性、主导性作用。  相似文献   

4.
人格发展与青少年社会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学的基本问题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对于人的社会化 ,必须给予高度重视。问题的关键是 ,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 ,青少年时期的社会化又有着基础性的地位 ,是其他社会化阶段的奠基石。同时 ,青少年时期人格的形成对今后的社会化方向有着决定性作用。所以 ,关注人的社会化 ,必须从青少年的社会化抓起 ,从培养其人格、促进其人格发展做起。本文从青少年人格发展角度对青少年社会化在实践中的部分问题进行分析 ,并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5.
人的道德人格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形成的,不同的社会化方式形成有区别的道德人格。我国青少年的社会化方式有着家庭化、时间长、重养轻教等特点,青少年在社会化过程中也必然受到时代环境的影响,从而对青少年道德人格的形成产生了许多不良冲击。促进青少年优良道德人格的形成,需要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学校教育环境、社会教育环境以及文化教育环境。  相似文献   

6.
家庭是青少年成长一生都离不开的场所。家庭道德氛围和道德观念对青少年德行的养成起着“润物无声”的作用,重视和强化家庭德育的功能会更加有利于青少年完善道德人格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青少年健康人格塑造的心理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起步"阶段,其思想意识、人格素质正处于形成的过程中.重视青少年人格塑造,是青少年健全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本文通过对青少年人格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的归纳和分析,并从心理学角度验证了不健康人格带来的危害,提出了实施健康人格工程,塑造青少年健康人格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在于人,人是社会的主体,人自身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人自身的和谐最根本的是具备和谐的人格,要从青少年时期注重培育青少年和谐人格的形成。青少年作为市场利益博弈格局中的弱势群体.需要外部一个健全的权益保障体系,为青少年形成和谐人格提供事实上的援助环境。  相似文献   

9.
大众文化是一种深刻影响青少年人格的社会存在。一方面.大众文化的发展提供给青少年一个较为宽松、自由的文化场,为青少年现代人格的自由形成和发展创造了新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大众文化人文精神的空场,又可能导致青少年人格需求的物化、人格判断的困惑和人格行为的失范。为此,应大力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培养青少年的人文精神。同时,积极引导大众文化的发展,为青少年创设健康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10.
关怀伦理教育通过榜样、对话、肯定及实践的形式促进青少年道德人格的形成,对青少年的道德人格形成具有重要价值。在当前的关怀伦理模式下,青少年道德人格培育仍存在主体缺陷、培育方式机械化等问题。基于此,应通过构建关怀型和谐家庭环境、整合关怀式学校教育、提高青少年关怀感知能力等途径完善青少年道德人格。  相似文献   

11.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中智力和情感发展最关键的时期,积极情感的培养关系到青少年思维的发展、人格的形成与国家未来和谐社会的建设。目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受到教育界和社会的共同关注。针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探索情绪智力理论在青少年的积极情感形成中的作用,指导青少年表达、管理和调节情感,以期对青少年的情感素质培养和健康成长提供有意义的借鉴。  相似文献   

12.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培育出与和谐社会要求一致的和谐青少年,最主要是使其具备和谐人格。青少年和谐人格的形成,不仅仅是传统培育方法的被动继承,还要积极的为其搭建权益保障体系平台,为和谐人格的形成构筑外部支援体系,使其顺利实现人格社会化,培育出与社会发展要求一致的和谐人格。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留守儿童大省的416名农村青少年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对典型个案进行访谈,探讨了留守青少年自立人格的现状,分析了留守状况对青少年自立人格的影响。认为留守青少年较易形成不良的自立人格,同时留守青少年内部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父母外出时儿童年龄、父母外出年限、父母双方谁外出、看望间隔和打工态度等五个留守因素相互影响,共同影响留守青少年的自立人格的形成,可以解释29%~49%自立人格变异。  相似文献   

14.
人格作为个体社会价值与精神形象的体现,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青少年学生处在人格形成与发展的敏感时期,加强其人格培育,使之形成健康完善的人格,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以契约精神为视角,首先将人格与德性精神进行同步解读,然后对当代青少年学生人格培育的原则与悖论进行探讨,从多个维度给出青少年学生群体人格培育的路径。  相似文献   

15.
对青少年暴力现象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少年暴力的形成是青少年自身的特点与环境和教育共同作用的结果.要预防青少年暴力现象的发生,家长应树立平等对待孩子的新观念,采取科学的管理方式.学校德育应突出法制教育、爱心教育、心理教育.青少年应努力培养自己健全的人格.  相似文献   

16.
何首锋 《教师》2008,(24):82-83
目前我们在对青少年的教育中,常常不注重青少年的情绪变化,只注重行政法规的执行,一旦青少年出现问题,则以罚代教。殊不知,严厉或者不恰当的惩罚可以引起两种后果:一是压而不服,从而使青少年产生焦虑感;二是出现逆反心理,使青少年产生更为严重的反抗行为。两者无论哪一种,都是无形地削弱了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利于青少年形成生动活泼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如果把生理驱力、情绪认知和自觉行动统一纳入人格的框架之内,无疑情绪在青少年的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网络与现代青少年的生活有着越来越紧密的联系,对青少年的思想和行为发生着深刻的影响,尤其是网络人格的形成,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心理世界与现实世界。青少年的网络人格是现实人格的反映,并且丰富和发展了个人的现实人格,但是网络是把双刃剑,作为信息窗口的网络也给青少年的人格发展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一、青少年网络人格异化的表现青少年的网络人格异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人际交往淡漠青少年在现实社会的挫折和冲突下,为了排谴自己的自卑和无助的感觉,而选择可以不用知道对方背景的人机对话。迷失在五光十色的数字化迷宫、动感刺激的娱乐…  相似文献   

18.
论转型期青少年人格形成与教师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为指导,思考青少年的人格发展历程,针对幼年期、少年期、青年期的人格形成规律及社会转型期外部环境的特点,提出各阶段教师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余志保 《成才之路》2009,(26):I0007-I0007
学校作为青少年受教育的主要场所。是青少年步入社会的必经之路。《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五十七条规定中.明确涉及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预防责任的有二十四条之多。因此.预防青少年犯罪是学校必须履行的法定职责。学校不仅是向青少年传授文化知识的地方,更是对青少年人格、品德、思想观念的形成有重大影响作用的地方。  相似文献   

20.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起步”阶段,其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人格素养正处于形成的过程中。他们思维敏锐、乐于探索,但情绪容易波动,意志较为脆弱,内心常有冲突。重视青少年人格教育,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工作,而有效的人格示范是青少年价值观培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