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分析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现状。解析逆向设计、“双线”融合式教学的概念。以译林版小学《英语》五年级(上)Unit 6 My e-friend(Story time)为例,开展基于逆向设计的小学英语“双线”融合式阅读教学实践,探索“对标素养,明确预期的学习目标;立足素养,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落实素养,设计合理的学习活动”的具体操作步骤,以期真正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实现英语学科的育人价值。  相似文献   

2.
周月霞 《新教师》2023,(3):39-40
“教—学—评”一体化强调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活动以及相应的诊断评估是三位一体的。为保证数学核心素养目标得以落实,需要从预期学习结果出发,以评价前置为创新点,注重学习过程体验的设计。基于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逆向教学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多元评价,教师根据监测结果反馈目标的达成情况及时进行教学调整,为有效实施“教—学—评”一体化提供了支撑,助力落实素养导向下的新课程理念,为我们的教学明晰了方向。  相似文献   

3.
逆向教学设计“以终为始”,从预期结果入手,然后确定必要的证据来判定是否已经达到预期结果。在明确预期结果和评估方法后,再考虑相应的学习活动。其一般流程为:确定预期目标—寻找评估证据—设计学习活动。小学语文逆向教学设计,能够助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相似文献   

4.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多种围绕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模式应运而生,有效的教学模式必须符合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发展需求,基于Ub D教学模式的逆向教学设计,旨在促进教师实现“为理解而教”,使学生获得持久的、可迁移的知识,有利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本文以“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一节为例,从预期目标设定、评估证据确定、学习体验探究设计三环节探索逆向教学设计的一般方法,以期为一线教师提供教学参考。  相似文献   

5.
借鉴“基于现象的学习”的理念,提出了指向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实施路径:从“一标多本”与学科认知的视角,确定串联必备知识、形成关键能力、滋育学科素养、渗透核心价值的学习目标,创设以地理现象为中心的问题情境,设计“现象识别、现象描述、现象分布、现象成因分析、现象联系”的问题链,驱动问题发现、分析与解决的学习活动,在认知体验的过程中落实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相似文献   

6.
以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中的“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为例,论述了指向地理核心素养的逆向教学设计的基本内涵,构建了逆向设计地理课堂的教学逻辑,即从教学目标、教学评价和教学活动三个方面进行逆向教学设计,从而落实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目标,最后对逆向教学设计理念下核心素养的培育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周星月 《江苏教育》2024,(7):55-58+63
逆向设计是一种先确定学习的预期结果,再明确预期结果达到的条件,最后设计教学活动的教学设计模式。教师利用逆向设计理论设计教学,能够促进学生自主有效学习,落实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  相似文献   

8.
“逆向设计”是指由美国课程专家格兰特·威金斯与杰伊·麦克泰格创立的Ub D单元教学设计模式,强调“以终为始”,评价先行。核心素养时代的初中语文单元教学设计与实施,可以借鉴逆向设计理论,将学习结果作为单元目标,为学生真正理解核心概念而教学。具体实施策略为:提炼核心概念,确立素养目标;预设学习成果,制定评价标准;设置学习活动,反思自我体验。让学生在具体、真实的语文情境中灵活运用所学理解语文问题、解决语文问题,提高思维品质,不断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9.
课堂教学的终点是教学目标的真正落实,但教与学目标的离散,使得教师的教难以真正落地,学生无法真正理解与掌握知识,易造成片面化学习。理解为先模式下的逆向教学设计是一种关注教学目标落实,促进学生灵活掌握知识、理解性学习的教学设计模式。本文以“海—气相互作用”为例,通过明确教学目标、设计评估方法、提供学习体验,做到“教—评—学”连贯,层层把控教学环节,促进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与迁移应用,推动地理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落实。  相似文献   

10.
“教—学—评”一致性理念的应用对教学设计具有改良作用。小学数学逆向教学设计实施路径包括研读教材和学情,确定预期的学习目标;结合学习目标,确立合适的评价依据;基于学习目标和评价标准,设计关键教学活动;根据评价标准,检验学习目标达成情况。这样的教学设计体现目标、评价、教学的一致性,有助于落实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课程理念,为教学明晰方向。  相似文献   

11.
顾飞斌 《英语教师》2023,(5):169-172
在逆向教学设计理念的指引下,思考基于“教—学—评一体化”小学英语课堂教学重构。以PEP小学《英语》六年级(上)Unit 5 What does he do?的教学设计为例,呈现“打破常规设计思路,先确定预期结果,再确定合适的评价证据,最后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的整个过程。指出教师要以终为始,逆向设计,实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2.
在全民培养核心素养的时代下,如何有效培养核心素养成为了困扰一线教师已久的问题,基于理解的教学设计(Understanding by design,后文简称UbD)理念以预期结果作为教学起点,再选择合适的评估策略和评估方案,最后设计学习体验和活动的三阶段教学设计成为了更多一线教师的选择,本文利用UbD理念中的逆向设计教学法与自制教具对人教版“生活用电”章节的教学设计进行初步探索,旨在更好地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实现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在物理课堂的“落地”。  相似文献   

13.
毛思成 《考试周刊》2023,(39):17-20
因传统教学存在重课时轻整体、重知识轻素养、重教法轻体验等问题,为了尽可能解决以上问题,并优化学生的理解学习,文章采用以Ub D理论为主导的“倒推式”单元整体设计。以学习目标为出发点,核心素养为主线的逆向教学设计从顺向逻辑上安排学习活动,利用教学活动中的有效评价对教学活动进行及时调整,帮助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深度理解。  相似文献   

14.
语文教学的常态设计思路是“目标—活动—评价”,遵循的是教师“教”的设计逻辑。“以终为始”强调学生“学”的实践逻辑,是一种以预期学习成果获得作为出发点的逆向设计,其在“目标—评价—体验”的循环体系下,以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目的,以在学习情境中解决问题为路径,注重对学生能力素养的评价。  相似文献   

15.
基于核心素养设计教学是推进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主要途径,而大单元教学是实现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方式。通过对基于核心素养的大单元逆向教学的价值探索、原则建立和体系建构,实现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结合大单元教学和逆向设计挖掘出促进核心素养的生成、强化知识理解与迁移、落实教学评一致性的三方面价值。为更好把握教学设计路径,建立以目标为导向、评价设计先行、培养高阶思维三大基本原则。依据逆向设计原理阐明设计逻辑,确定学习目标要基于学生核心素养,设计学习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创建学习活动要促进学生深度学习,以此满足大单元逆向教学培育核心素养的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16.
逆向教学设计强调以终为始,把评估环节作为预期结果和教学安排之间的关键衔接,始终坚持理解为导向的评估原则、真实与综合的评估任务、整体与分析的评估方法以及终结与动态的评估反馈,具体包括确定预期结果、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三个阶段。以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一Unit 2 Travelling Around为例开展单元教学逆向设计,通过明确单元目标、设计评估框架、指导教学活动,最终实现评估反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科学探究是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重要概念之一。要发展学生科学探究素养,逆向教学设计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明确预期学习成果、确定适宜的评价证据、规划学习活动与指导三个关键环节,有助于教师有效落实课堂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素养。本文以高中生物学“光合作用”主题探究活动为例,阐明逆向教学设计如何辅助学生科学探究素养的发展,为教学实施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在新课程、新教材背景下,“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核心素养”成为当前高中地理教学关注的焦点。如何根据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培育和形成过程的要求与特点,科学设计地理教学过程,提升学习效率、促进学生终生发展,是一线地理教师必须重新审视的问题。逆向教学设计“以终为始”,将教学评价前置,从学生角度出发,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9.
李振波  陈接新 《地理教育》2024,(1):26-29+33
如何保障学科核心素养落地是教学设计的关键议题,本文基于美国课程与教学专家格兰特·威金斯和杰伊·麦克泰格提出的逆向教学设计理论,选择“碳排放与国际减排合作课例”,按照“目标—评价—教学”的步骤进行教学设计并实施,以期改进传统课堂教学,探索逆向教学设计促进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20.
基于核心概念的地理单元教学是落实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文章以“水的旅途”为主题,基于核心概念“区域”“人与环境的关系”重组教材内容,并结合“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思想”进行单元教学设计,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设计任务序列,将零碎的知识结构化,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主要教学环节包括确定单元学习主题、制订单元学习目标、设置单元核心问题、设计单元任务活动、开展单元学习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