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人工智能第三次革命性浪潮的不断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石,存在校内与校外资源缺乏有序互补和深度融合、校内教育主体间缺乏相向而行和合力优势、纵向贯通衔接有隙和时序混沌、横向融合拓展受阻和层级体制固化的现实困境。基于协同理论在内涵逻辑、实践逻辑上与创新创业教育高度契合的启示,构建人工智能领域创新创业教育协同机制,实现教育主体协同和教育资源协同,以不断提升学生的理论素养、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  相似文献   

2.
人工智能发展对经济社会与职业结构产生冲击,劳动力市场对人才的要求转向更具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人才。创新创业教育目标指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才需求高度契合。人工智能时代创新创业教育的变革逻辑体现在:人工智能的多主体共创效应要求培养目标转向高阶素养;人工智能的跨学科创新效应倒逼课程体系转向学科融合;人工智能的开放创新效应加速产学研用一体化。为此,应建设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构建人工智能+跨学科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打造人机协同、虚实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空间,开发过程性、成长性的创新创业教育评价工具。  相似文献   

3.
新工科建设服务于新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作为新工科建设排头兵的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的质量,对支撑国家发展战略至关重要。创新创业教育以培养敢闯、会创、合作为核心要素的人才为己任,能够有效支撑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养教育,通过建立“人工智能+X”培养新模式、双创模块弹性学分制、科教+产教融合双创平台、三级递进竞赛驱动的创新创业能力协同培养机制,满足新时代人工智能领域人才的培养要求。  相似文献   

4.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给高校外语教育带来了持续、全面、系统的变化,教师和学生双主体的教学热情被激发,个性化学习与评测路径得以搭建。外语教育应在深刻把握人工智能技术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的基础上,创新教学理念,制定行动逻辑,加快人机协同,促进人工智能与外语教育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5.
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创新创业教育当中,积极促进人工智能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融合,是我国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在第三次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高校应该为学生提供更为全面的学习和实践机会,开创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新局面。本文根据目前双创比赛训练现状和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双创训练计划与人工智能平台融合的策略以及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机制,深入阐述了人工智能技术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刻影响,并对该领域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预测,为提升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提供策略支持。  相似文献   

6.
王国香 《职教论坛》2012,(35):11-12,14
针对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定位不准、效果不佳的现状,提出了基于高职院校和企业双主体动态协作的创新创业教育自组织发展路径,在分析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双主体本质和自组织特性的基础上,从充分开放、协同联动、把握涨落、整体涌现、循环递进等方面系统阐述了这一发展路径的存在基础与实现方法。  相似文献   

7.
文章阐述了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协同培养的必要性,分析了当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协同培养面临的管理体制不完善、协同培养机制不健全、实践平台建设落后以及参与主体积极性不高等困境,并提出了完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协同培养机制的途径:完善校内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协同育人机制;加强与企业的沟通,打造协同育人实践平台;整合校内校外资源,多方共建教育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8.
面临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创新创业教育亟待变革,教育融合是发展方向。中国科技创新的时代背景下,人工智能与创新创业教育具有融合价值,对此,学术创业提供了分析视角和融合方向。根据“理论-实践”匹配框架,结合百度云智学院案例,人工智能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呈现多种类型,为人工智能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行动参考。  相似文献   

9.
构建高校创业教育课程生态系统是当前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其内涵体现在多主体参与、多层次结构和多形态互动。高校创业教育课程生态系统的生成逻辑体现在微观层次上的课程质量不佳,要求关注内涵式发展;中观层次上的各主体参与不足,要求转换发展动力;宏观层次上的经济社会变革,要求关注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建设高校创业教育课程生态系统需要在微观层次提升课程质量,在中观层次实现各主体协同发展,在宏观层次营造支持性氛围。  相似文献   

10.
孙兵 《成人教育》2012,32(10):57-58
针对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定位不准、效果不佳的现状,提出基于高职院校和企业双主体动态协作的创新创业教育自组织发展路径,从充分开放、协同联动、把握涨落、整体涌现、循环递进等方面系统阐述了这一发展路径的存在基础与实现方法,对丰富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1.
邱叶 《教育探索》2023,(10):44-48
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政教育的优势在于实现信息传播的精准高效、成为师生交互的有益补充、促进学生管理的全面及时和有利于构建虚实相融的教育形态等,但同时也存在数据思维压制思政教育的人本属性、算法逻辑削弱思政教育的情感交流、智能技术不成熟不完善干扰思政教育的系统性等问题。人工智能技术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发展要积极开展创新实践,切实提升教育质量,凸显“智能思政”教育理念的人本意识和价值原则,增强教育模式的情感联结和虚拟体验,推进教育系统的互联共享和紧密协同。  相似文献   

12.
围绕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校利用大学科技园等创新创业服务平台,结合优势专业领域,与社会资源协同创新建设众创空间,为大学生创客和创新创业者提供新型集约化配套平台支持。通过建设"创业孵化基地—大学生创业园—大学科技园"众创空间孵化链条,为大学生提供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工作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从商业模式、服务平台、孵化机制等方面对南京工业大学众创空间——南工劝业公社开展大学生创新教育与创业实践的实施进行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13.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文章以三螺旋理论为视角,分析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协同机制的概念与主要内容,阐述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协同机制的基本特征,提出了构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协同机制的逻辑进路,即以高校的自主办学为基本前提,以政府的全面支持为总体保障,以企业的产业对接为重要推力。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1998—2019年CSSCI数据库中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领域的文献为数据样本,利用CiteSpace软件制作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知识图谱,以期反映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与路径。研究发现: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领域发文数量波动增长,研究主要围绕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协同创新与创业教育、创业型大学的发展、“互联网+”背景下的创新创业教育等五大方面展开。基于此,文章提出今后可以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其他学科领域相结合来拓宽研究视角;在研究内容方面可以重点关注大学生创业意愿与过程的调查与研究以及如何有效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等方面;在研究方法上可以采用将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式。  相似文献   

15.
中国创新创业教育政策已完成从试验探索到全面落实的演变。相关政府部门和高校作为贯彻落实创新创业教育政策的关键主体,在遵循政策执行的逻辑意蕴中凸显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向度。根据托马斯·史密斯的政策执行模型分析框架,结合有关创新创业教育的3180份文本资料进行归纳和分析政策目标导向、政策执行机构、政策执行环境、目标群体等制约因素,并在此基础上选取4所高校进行调研。结果显示,创新创业教育政策目标聚焦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导向,有力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但仍存在着政策目标评估工具缺乏贯通性,执行机构联动性不足,以及目标群体认同度有待提升、资源投入相对有限等制约因素。为此,应进一步优化创新创业教育政策设计,理顺政策执行的府校关系,提高目标群体参与的积极性和政策认同感,建立“政产学研用”协同机制,以保证政策的有效执行。  相似文献   

16.
教育生态理论强调生态系统和协同进化,为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共同体构建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参照。面对当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完善、政策支撑保障缺失、推进方式上的强制性割裂、实施过程的松散性推进等问题,应以生态理论为范式,加快构建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共同体。具体而言,应强化内涵特色,构建立足于需求导向的创新创业教学共同体;激发主体活力,构建基于校内协同的创新创业文化共同体;加快成果转化,构建依托校企合作的创新创业产学研共同体;彰显共生共赢,构建面向校地联动的创新创业发展共同体。  相似文献   

17.
创新创业教育精准化定位是以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精准化作为逻辑起点,在尊重人才成长的个性化基础上,构建层次化、差异化的创新创业教育服务体系。构建多维跟进的创新创业课程群、打造多元专业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优化政用产学研协同的创新创业资源共享链,是创新创业教育精准化的关键支点。在创新创业教育精准化发展趋势中,把握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科特点,理性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互联网+"、大数据、信息技术等新技术深度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互联网+"大赛推动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知偏差,课程体系不健全,教产研赛协同发展不足,师资力量匮乏和保障条件不完善等."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地方理工科高校应以"互联网+"大赛为契机,充分发挥学科专业和科研优势,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认知,完善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构建教产研赛协同发展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健全师资力量等保障条件,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积极推进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9.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高校领域开始探索以联盟的方式实现大学生创业资源与信息的整合。高教园区因其地域性优势、动员成本相对较低、高校间认同度较高等原因,在构建大学生创业协同机制上有其独特优势。苏州国际教育园众创联盟在这方面进行有益的实践探索,并带来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20.
新西兰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典型的四螺旋特征,该大学围绕"四重螺旋"知识生产创新模式,形成"政府—大学—企业—社会"的创新创业教育主体架构.在创新创业教育四螺旋模式运作过程中,大学充分利用地域优势资源,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不断加强与企业集群、社区之间的深度协同关系.增加创新创业课程内容的实践性、注重企业家精神的培育以及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是我国从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四螺旋模式获得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