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 毫秒
1.
释“顾”     
“顾”,本义是“回头看”。《西门豹治邺》中“豹视之,顾谓三老、巫祝、父老曰:‘是女子不好……’”的“顾”就是用的“顾”的本义。“三顾臣于草庐之中”(《隆中对》)的“顾”,意为“探望,拜访”。“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诗经·硕鼠》)的“顾”,意为“照顾”。都是用的引申义。  相似文献   

2.
笔者则以为,“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之不复可知矣”两句中的“之”是作为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用法,但“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中的“之”还该是提宾的标志。 在教学中,将知识归纳比较,弄清彼此之间的相同处与不同处,可以使学生全面地掌握它的规律,用比较辨析的方法,可以把问题讲得更清楚。 比如教学《诗经·硕鼠》,讲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宾语置于动词前时,通过“莫我肯顾(德、劳)”与“无食我黍(麦、苗)”的比较辨析,可以讲清:“莫我肯顾(德、  相似文献   

3.
人教版高中语文(2007年版)第一册(必修)中的课文《鸿门宴》里有一句:“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人咸阳者王之’。”对这一句子中的“王之”,课文注释为:“王之,做关中王。之,指以咸阳为中心的关中地带。”  相似文献   

4.
①缇骑按剑而前(《五人墓碑记》)②劳苦而功高如此(《鸿门宴》)③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过秦论》)  相似文献   

5.
杜牧《阿房宫赋》中有这样的句子:“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在多年的教学中,我发现人们对这句话中的词类活用存在争议,学生对这个知识点也缺乏理解,我就此发表一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王燕 《现代语文》2007,(8):86-86
高中语文第二册(鲁教版)《林黛玉进贾府》一文对《西江月》二词的解释是:“这两首词用似贬实褒、寓褒于贬的手法揭示了贾宝玉的叛逆性格。”《教师用书》上也说“应当从正面理解贾宗玉的叛逆性格。”对此我不敢苟同。在我看来,《西江月》二词是贾宝玉的真实写照。别的且不论,“愚顽怕读文章”确是事实。综观《红楼梦》一书,  相似文献   

7.
“《阿房宫赋》中“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亦不甚惜。”这句话在人教版中没有加注释,不知道是编者觉得太简单还是说法太多不方便加注释。但不管怎样,这样一句有疑义的话,加注释,以便于学生理解是很有必要的。但刘允声等人编的《古诗文译注》“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亦不甚惜”译为:(可是)一旦(国家灭亡)不能享有,(就都被秦人)运到阿房官里去了。(泰国人)把宝鼎看作铁铛,把美玉看作顽石,把金子看作土块,把珍珠看作珠砾,扔得到处都是,秦国人看着这些东西(被糟蹋),也不是很珍惜。但笔者认为,这还有待商榷,就此谈谈看法。  相似文献   

8.
(五) 《诗经·魏风·硕鼠》第一章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这里着重研究“爰得我所”一句,这一句又主要研究具有重要作用的“爰”字,但它涉及对全诗的理解。 这句诗通常是这样注解的:“爰,乃,於是。所,处所,指人们能够安居乐业的地方。”联系前面几句,解释就是:我们  相似文献   

9.
蔡焕杰先生《对(愚溪诗序)一处译的思考》一发表在本刊2006年第5期,专门针对《愚溪诗序》末“超鸿蒙,混希夷,寂寥而莫我知也”一句话,对人教版教参里的解释提出了一些质疑。章较长.归结起来有两点:一是“寂寥”的解释有错.二是“莫我知也”的内容应该修正。我仔细阅读了蔡先生的章,回头再重新研读了《愚溪诗序》原,发现蔡先生的观点亦有可商榷之处。[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苏教版普高《(史记)选读)读本》选了《留侯世家》,其中“上日:‘吾惟竖子固不足遣,而公自行耳。”’一句。选注者把“而公自行耳”解释为“你的老公我自己去吧”。查萧枫主编的《史记》(文白对照,全注全译),也是如此翻译。其实,这种望文生义的理解是很不准确的。  相似文献   

11.
《诗·魏风·硕鼠》是上古劳动人民创作的一首反剥削反压迫的优秀诗篇。就我们所见,各选注本对于“莫我肯顾”、“莫我肯德”、“莫我肯劳”三句的“顾”、“德”、“劳”的解释众口一词。“顾”,一般解作“照顾”、“体贴”;“德”,一般讲为“加惠”、“施恩”;“劳”,一般讲成“慰劳”、“抚恤”。要之,以为是常见词语,就都以常训之说。果然如此吗?尝窃疑之。不论诗中反映的阶级关系是奴隶主与奴隶,还是封建社会初期的封建领主与隶农,总之阶级对立是十分尖锐的。作者把剥削者比之为最使农业劳动者受害的“硕鼠”,并且赌咒发誓要离开它,可见疾之已甚。既然阶级关系已紧张到不可调和的地步,试想,作者还能期望对方给他们一点点什么“恩”和“惠”吗?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必然是很残酷的。作者希望找到一块“乐土”、“乐园”和“乐郊”,然而所祈求之“乐”,不过是不再  相似文献   

12.
我有一名学生叫余颖,读高一,她能全背诵高中语(人教版)第一册第二单元的四篇课(《荷塘月色》《我的空中楼阁》《我与地坛》《花未眠》),她理应成为“名人”,所以别的班级也邀请她“巡回背诵”。我跟她说:“也许,全中国的学生中,只有你能做到……”  相似文献   

13.
高圣峰 《现代语文》2007,(5):117-117
走进中国学作品长廊,历代骚人墨客的惜时叹逝之诗实在叫人眼花缭乱!“子在川上曰:‘逝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楚大夫艋原“惟草爪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离骚》);“一世之雄”曹孟德横槊而叹“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短歌行》):诗仙太白也说“弃我去昨日之日不可斟”(《宣州谢胱楼饯别校书云》);少陵野老则挠首低吟:“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赠卫八处士》)而岳飞凭栏高歌的“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满江红》),更把壮怀激烈的渎书人之惜时推向了极致。[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作为一种道德修养.一块独”最早见于《礼记》,它说:“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东汉人郑玄曾注解说:“慎独者.慎其闲居之所为。”对此,刘少奇同志曾解释说。一个人“在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的时候.他能够‘慎独’。不做任何坏事”。今天.人们一般理解为“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辞海》)。  相似文献   

15.
对于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饱经风霜”一词,下列两位教师有不同的教法: 教法一: (请学生课前查字典,理解“饱经风霜”的意思)  相似文献   

16.
说“冰”     
《聊斋志异》中多次用到“冰”字涉及婚姻的词语,如《素秋》适有故尚书之孙某甲,将娶而妇忽卒,亦遣冰来;《鸦头》中:赵戏之日:“君倘垂意,当作冰斧。”王怃然日:“此念所不敢存。”再如《聊斋志异·胭脂》中“娘子如有意,当寄语使委冰焉”等。文中出现的遣冰、冰斧、委冰等这些词语不同于我们平常理解的“寒冷”、“结冰”等义,而是与婚姻之事有关。后查询《古汉语常用字字典》(2002,西安出版社)、《现代汉语词典》(1979,商务印书馆)、[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第一课时) 品味人与小鸟的“依赖” 一、引出人与鸟的话题 (学生课前朗读苏轼《题西林壁》,白居易《忆江南》,李白《赠汪伦》……) 师:听到刚才白居易的《忆江南》,让我们想起他的另一首《鸟》,我愿意与同学们一起诵一诵。  相似文献   

18.
“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释义质疑黑龙江/雷延龄宋代作家苏洵在《六国论》一文中写道:“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对“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一语,教材没有注释,《教学参考》则译为:“(恐怕)秦...  相似文献   

19.
我一生最大的嗜好就是读书。还是在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我就课外读完了《水浒传》和《西游记》。读书伊始,难免有许多看不懂的地方,读得多了,慢慢地也就看得懂了。如此,我读书的兴趣更加浓厚。于是,我“目睹”江姐、许云峰等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染红了的岩石(《红岩》)。经过一场《暴风骤雨》的洗礼,知道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后来,我“结识”了八路军侦察员肖飞(《烈火金刚》中的人物),和他一起“深入”敌后(《敌后武工队》),过了一把“打”日本,“除”汉奸的瘾。  相似文献   

20.
常用的汉语词典都把“当下”一词确定为副词,其语义及用法也一目了然。在《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当下”意为“就在那个时刻:立刻”。例如:“我一听这话,当下就愣住了。”在《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1版)中,“当下”表示“就在当时”。例如:“主任当下作出了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