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数智时代,技术不断变革并推动着劳动形态的不断革新,出现了诸如数字劳动、智能劳动和情感劳动等劳动新形态。劳动形态的变化给人的发展带来新的挑战,数字劳动形成多元联结网络,导致用户成为去主体化的数字虚体;智能劳动打破劳动的“类同一性”,致使人成为去关系化的抽象个体;情感劳动泛化感性体验,造成劳动者去人格化的伪个性发展。学校劳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形成正确劳动价值观和养成良好劳动素养为目的的教育活动,要树立全面的劳动教育观,“五育融合”开展劳动教育;要树立发展的劳动教育观,不断创新劳动教育模式;要树立实践的劳动教育观,“身体力行”开展劳动教育。  相似文献   

2.
邱叶 《教育探索》2023,(10):44-48
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政教育的优势在于实现信息传播的精准高效、成为师生交互的有益补充、促进学生管理的全面及时和有利于构建虚实相融的教育形态等,但同时也存在数据思维压制思政教育的人本属性、算法逻辑削弱思政教育的情感交流、智能技术不成熟不完善干扰思政教育的系统性等问题。人工智能技术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发展要积极开展创新实践,切实提升教育质量,凸显“智能思政”教育理念的人本意识和价值原则,增强教育模式的情感联结和虚拟体验,推进教育系统的互联共享和紧密协同。  相似文献   

3.
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临着巨大挑战。学校作为未成年人德育工作的主阵地,担负着促进学生道德成长与发展的重要使命,课堂教学又是学校实施德育的主渠道。语文课教学具有学科自身的特殊性,在渗透道德教育过程中,应通过创设良好情境,在和谐的氛围中进行道德教育;协调智力发展与道德成长两大目标.实现教育效果“双赢”;创设互动平台,达到教师教育与学生“自我教育”相互促进;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为德育提供技术支持,实现现代技术与传统德育目标的“对接”。  相似文献   

4.
多重智能理论突破传统的智力观念,代表着当今智力理论发展的方向,也是现代教育关于个体主体性发展的主要理论支持,而现代认知心理学对智力知识观的认识,为我们在开发个体智力潜能过程中找到了可靠的实施依据。另一方面,两者的默契,使我们有必要结合二者对我们的教育教学进行思考,系统、整体地建立一个在民主教育思想下,重视早期发现、因材施教、教会学习、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以及与之相应的教育测评体系。  相似文献   

5.
吴丽芳 《广西教育》2009,(31):23-24
作为一种现代教育思想,情感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强调学生整体发展的重要性。贵港市港北区荷城小学在研究情感教育的基础上提出“情育”理念,用情感教育引领情商教育和情境教育,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智商与情商齐头并进、和谐发展,在把知识传授给学生的同时,努力塑造学生的品格、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全面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手和社会交往能力,为促进学生个体生命的全面健康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多重智能理论与智力知识观对我国教育教学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重智能理论突破传统的智力观念,代表着当今智力理论发展的方向,也是现代教育关于个体主体性发展的主要理论支持,而现代认知心理学对智力知识观的认识,为我们在开发个体智力潜能过程中找到了可靠的实施依据。另一方面,两的默契,使我们有必要结合二对我们的教育教学进行思考,系统、整体地建立一个在民主教育思想下,重视早期发现、因材施教、教会学习、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以及与之相应的教育测评体系。  相似文献   

7.
人工智能教育应用是实现个性化、智能化、情境化教学的重要技术支撑,其实施手段和应用效果受到教育界的高度关注。当前,人工智能教育应用中的人机交互关系主要包括静态反馈、动态反馈、混合反馈三类,其交互主体本质上均以机器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地位。面向人类智能发展的未来,增强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反馈性、智慧性、迁移性特征,促进学习者的主体性发展,重构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发展生态,是人工智能教育应用转型升级的关键路径。本研究在归纳国内外学习者反馈素养相关研究基础上提出“感知反馈、认知统合、评价判断、采取行动、情感管理、动机调控”六类核心要素,通过搭建不同领域和层次的多元支架,构建面向智能教育应用的人机双向反馈机制模型,探讨解决人工智能教育应用面临的人机关系困境的路径,为未来智能教育发展提供理论思考和实践借鉴。  相似文献   

8.
数字化转型是一场技术赋能的教育革命,以人工智能更好地助力教学变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关键。伴随智能技术对教学的赋能增强,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强大,从而使得教学中人的主体性危机日渐凸显,具体表现为人的能动性消解、自主性隐匿、创造性退化和交互性淡漠。在大力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化解智能教学中人的主体性危机,明确教学育人价值、形成正确的教学主体观是必要前提;彰显人的自主性、构建学生中心的教学生态是关键理路;提升师生数字素养、激发教与学的创造力是内生动力;营造具身情境、注重智能教学的人文关怀是价值旨归。智能教学应超越技术理性,以人的主体性成长为衡量尺度,最终实现人的整全发展。  相似文献   

9.
人工智能为教学注入新生力量的同时也引发了诸多反思。算法偏见、隐私侵犯及情感忽视触发了智能教育中人机信任危机,进而导致决策自主权虚置。人工智能教学决策中应凸显“人”之主体性,建立由教师信心主导的决策模式能帮助教师挣脱技术中心的拜物主义泥沼,实现决策独立场,并释放错误归因的心理枷锁,坚守教学主体责任,同时发挥教学的感通性,降低智能情感依赖。班杜拉三元交互决定论为教师决策效能的影响要素解构提供了分析框架,教师智能认知误区和职业危机感主导了信心机制的建立,自身行为的成败及替代经验连接着教学的信心与行为。人—机—智能情境因素各主体的能量转移影响着系统的和谐交互。由此,从技术主体、关系维系与机制保障三层面设计教学决策中“人”之主体性的实现路径,建立解释与理解双向发展的智能教育体系,着力塑造人—机—情境协同共生的智能教学互信生态,并不断完善智能决策伦理的法律法规制度建设,重启人工智能教育信任机制。  相似文献   

10.
Web3.0时代应约而至,人工智能迈入新的纪元,教育虚拟社区发展也迎来了新的机遇,伴随式评价成为社区评价的可行路径,但实践中尚未与现今智能技术水平和社区发展理念统一步调,经受着“过程分离”“情感缺场”“技术孤立”等种种桎梏。伴随式评价的有序推进是实现社区成员个体完满发展和个性建构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开放、和谐社区生态的必要举措,为解决教育虚拟社区伴随式评价的实然之困,进而促进评价活动与个体成长过程相适应,推动评价目标与社区育人要求更契合,有必要厘清社区伴随式评价在价值趋向、目的趋向和模式趋向中的应然逻辑,分析伴随式评价在教育虚拟社区中面向全过程、服务全领域和促进自适应的具体表现,在立体化、多元化和精准化评价的追求下,探讨将实时诊断与反馈系统、多模态数据分析系统以及自适应评价系统应用于教育虚拟社区伴随式评价的现实路向。  相似文献   

11.
刘丽 《成人教育》2023,(4):59-63
以物联网、区块链、量子计算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突破应用,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生态也随之发生重大变化。人工智能具有赋能与颠覆的双重属性。智能技术为高职教师专业发展赋能,拓宽高职教师的专业知能发展视域,拓展高职教师的“教”“学”时空。同时,智能技术也为高职教师专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使得高职教师面临去技能化与角色替代风险、技术促逼与情感漠视风险、主体性遮蔽与理性摧残风险。为应对“智能+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新挑战,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突围路径为:向学、乐思、爱创,成为终身学习者;与智能技术互构、互驯,成为技术主导者;求真、向善、创美,成为“理想新人”。  相似文献   

12.
由于信息技术与工具运用导向的偏离、信息化教学评价体系的失衡等原因,部分大学生对信息工具过度依赖,导致其学术功能隐抑、实践主体性丧失。为了破解“巨机器”对人的反向驯化,高等教育工作者应尊重个体的生命节律,以“技术悦纳”与“技术降噪”的有机调试为逻辑起点,通过信息化教育场域的适度放空促进学生认知跃迁;可依托劳动教育帮助学生跳出“虚拟实践陷阱”,通过真实的社会活动重拾“获得感”;可进行技术训化素养培育,打通专业学习与职业发展的壁垒,实现“岗位人”与“社会人”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陈英龙 《教师博览》2023,(15):30-32
信息时代的到来,大数据技术的应用,赋予了“精准教学”新的内涵和使命。文章首先阐明了乡村教育的现状,并进一步提出了数据推进“精准教学”的策略。随后,文章从乡村教育新理念的建立、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以及精准教学评价三个方面做了详细的阐述。“精准教学”在摸清学情、尊重差异、分层学习,以及利用反馈信息来进行教学定位方面有优势。“精准教学”突破了以往经验主义教学的含糊与低效,促进教学向“以学为中心”“以学定教”等方面发展。数据推进“精准教学”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促进了乡村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网络教育促进学生知情和谐发展的策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创设网络教育的人环境,关注学生的情感,促进学生认知与情感和谐发展,已愈来愈成为学界所普遍关注的问题。网络教育承栽着终生化学习的使命,只有培养出认知与情感和谐发展的学生,才能与终生化学习的社会相适应。网络教育环境下学生认知发展与情感发展的不平衡具体表现为:网络课程内容数字化精确性与人情感性的不统一;虚拟交往中情感信息的缺失;学生在网络虚拟教学环境下难以获得真实情境中的情感体验;缺乏对学生情感的关注及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教育环境下促进学生认知发展与情感发展的策略有:树立全面发展的人理念;重视情感因素在学生认知发展中的作用;巧妙激发学生的情感;开展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虚拟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创设网络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5.
初中化学教学是中学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科学态度、意志品质和创新精神并为今后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要注意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从育人意识、服务意识、情感意识、创新意识等方面转变观念;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教学中还要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意贴近学生生活;也要注意科学的方法教育,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还要做好教学反馈,进一步促进学生的素质全面整体提高。  相似文献   

16.
新时代,大数据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为理论与实践工作者共同关注的话题。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应用中存在谋求全却又达不到全、收集分析存在数据盲区、注重相关性而不是因果性、注重工具性而忽视教育性的不足。思想政治教育小数据则具有充满人文关怀使个体感到被关照、注重隐私有效保护个人信息、注重精准为学生成长画像、关注学生个体发展潜能等方面的优势。立足自目的性分析视角,思想政治教育的数据应用需注重大小相宜,遵循“目的而非工具的数据应用观”“以成长全过程记录促进精准服务”“以数据思政创新推进智能思政发展”的逻辑路径。  相似文献   

17.
人的智能是多元的,智能之间的不同组合表现出个体间的智能差异。教育要注重学生多元智能的开发并促进其优势智能的发展,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为学生多元智能的培养提供了实施的技术保障和促进条件,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创设多元教学情境、促进人际交往、调动优势智能以促进学习和激发多种智能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8.
英国学校情感教育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丁锦宏 《教育探索》2003,2(11):94-96
情感教育是当下教育界普遍关心的问题。欧洲情感教育研究组织认为,“情感教育”(affective edu-cation)是与认知教育紧密关联的,以促进学生的态度、信念、自尊、情绪等情感素质发展和人际关系能力、社会适应性技巧形成为归依的教育过程。英国的情感教育主要通过P.S.H.E课程(Personal,Social and Health Educa-tion)和精神关怀(Pastoral Care)课程,促进学生的“自尊”素质、“情绪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发展。英国情感教育给我们的启示是:重视情感教育,尊重和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超越情绪训练,关注学生情感素质发展;全社会参与情感教育,关心每一个学生的个性成长。  相似文献   

19.
人的智能是多元的,智能之间的不同组合表现出个体间的智能差异.教育要注重学生多元智能的开发并促进其优势智能的发展,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为学生多元智能的培养提供了实施的技术保障和促进条件,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创设多元教学情境、促进人际交往、调动优势智能以促进学习和激发多种智能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0.
民办高校体育本科生应具备独立自主性、自我能动性、个体独特性三个主体性。素质教育的内涵是培养学生主体性的基本理论。提高认识理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创新教学方法,建构主体性教学机制;加大教育力度,促进学生主体性人格形成,是培养和发展民办高校体育本科生主体性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