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流域生态系统的预警管理框架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仇蕾  王慧敏  贺瑞敏 《软科学》2005,19(1):46-48
由于人类对流域资源和环境的不当开发利用行为,流域生态系统遭到了破坏。实施流域生态系统的预警管理可以实现流域的超前管理,防止生态系统的逆化演替。运用管理学和预警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依据反馈控制原理,构建了流域生态系统预警管理的基本框架,从而实现其独特的警报、纠错和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2.
高强度资源利用与持续增加的食物、纤维等需求正在导致对地球表面有限自然资源消耗强度的日益增长,如何构建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和消耗相匹配的科学合理的模式是减缓乃至遏制生态系统退化面临的新挑战,需要发展生态系统服务合理消耗的评价体系与模拟方法,其中发现自然生态系统服务供给与人类对其消耗的结合点和适宜指标是关键。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NPP)消耗反映了人类对生态系统供给服务利用强度,本研究以NPP消耗为主要指标建立生态服务合理消耗评价体系的概念框架与计算方法,并以生态消耗模式与强度具有明显梯度的内蒙古草地样带为案例区开展实证分析。合理生态消耗在此被定义为,人类为维持生计对生态系统供给服务的消耗既不对生态系统产生过度压力又能够满足人类维持生计的基本生活需求。本文详细阐述了生态系统生产力供给服务合理消耗评价过程中的数据选取原则与方法,生态消耗及其合理性阈值的计算步骤与依据。该方法基于生态系统服务消耗主体的属性特征设计,是开发生态系统生产力供给服务合理消耗多主体技术模拟平台的算法基础,也是为发展兼顾多种生态系统服务的生态服务合理消耗综合评价方法体系进行的尝试。  相似文献   

3.
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如松  欧阳志云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2,27(3):337-345,403,404,254
人类社会是一类以人的行为为主导、自然环境为依托、资源流动为命脉、社会文化为经络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自然子系统是由水、土、气、生、矿及其间的相互关系来构成的人类赖以生存、繁衍的生存环境;经济子系统是指人类主动地为自身生存和发展组织有目的的生产、流通、消费、还原和调控活动;社会生态子系统是人的观念、体制及文化构成。这三个子系统是相生相克,相辅相成的。三个子系统之间在时间、空间、数量、结构、秩序方面的生态耦合关系和相互作用机制决定了复合生态系统的发展与演替方向。复合生态系统理论的核心是生态整合,通过结构整合和功能整合,协调三个子系统及其内部组分的关系,使三个子系统的耦合关系和谐有序,实现人类社会、经济与环境间复合生态关系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贺庆棠 《资源科学》1980,2(3):64-71
森林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太阳辐射能被森林生态系统的吸收、固定、转化与消耗的物理化学过程,以及能量的收支状况。它直接影响到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演替和生产力。因此,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对于提高森林生产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对复杂的生态系统建立数学模型,并运用计算机对系统模型进行数值模拟,已成为系统生态学家研究真实生态系统全过程的重要手段。目前国际上对生态系统的模拟,尤其是对温带和热带森林这样既复杂多样,又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的自然生态系统,大多数仍局限在对生态系统的某一局部过程的模拟(例如,植物的生长、动物的种群动态、林下死地被物的分解……等)。即使是生态系统水平的模型。也主要集中在对单一物质循环过程的模拟上(如:碳素循环过程、水分循环过程、氮素循环或能量流通过程的模拟等)。如何将若干个基本物质的循环过程相互连系在一个统一的系统模型之中。以同时反映系统局部与整体的动态特性,是当前有关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综合研究的重要课题。建立这类系统模型的主要  相似文献   

6.
张赛  陈振峰 《科技风》2011,(11):244+276
本文研究了井冈山铁路开挖边坡应用喷混植生技术进行生物防护的全过程,总结了一套有效铁路边坡生态防护技术。在试验研究基础上,结合生态系统演替理论,认为在铁路边坡生态恢复过程中,喷混植生基材大大缩短植物演替时间;草灌结合方式使植被在较短时间内实现草本植物向木本植物演替过程;开挖山体原表土对边坡植被恢复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加强林业建设,首要问题是加强对林业的科技支撑。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观测通过在典型自然或人工生态系统地段建立长期定位观测设施,对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生物生产力、养分循环、水循环和能量平衡等在自然状态或人为干扰下的变化过程进行长期连续观测,以阐明生态系统发生、发展、演替的内机制。它是对生态系统研究的重要手段与平台。通过建立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网络,可以解决多时空尺度的生态学问题,目前已在国内外得到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8.
南方红壤区和亚热带森林交错,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重要的空间载体;提升生态服务功能,传承健康稳定的生态系统,是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中国科学院千烟洲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千烟洲站”)地处亚热带典型红壤丘陵山区,以亚热带人工林、常绿阔叶林、次生林等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长期定位观测、控制实验与模拟等方法,研究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在国内率先引进碳水通量观测技术,突破了涡度相关与稳定同位素技术协同观测的技术瓶颈,从点到面阐明了我国亚热带森林对全球变化响应适应机制;揭示了流域尺度物质循环与生态水文过程耦合机制;创新人工林生态系统多目标经营理论、关键技术与示范模式;在地下生态过程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首次提出了基于植物根系的植物进化理论。千烟洲站是以林为主、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恢复和可持续发展的典型代表,是我国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功能演替序列研究的重要野外平台,已成为我国生命科学和地学交叉的代表性的综合观测研究站。  相似文献   

9.
森林不仅是整个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因子,又是一独立的生态系统,也是自然界生态系统中较庞杂的类型。物种的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复杂性远比草原生态、农田生态高,是丰富的生物资源和基因资源宝库。在生物圈内,千万个物种大部分与森林生态系统相联系,但因森林的立地条件不一,生态因子也有明显的差异。原始林是长时期自然演替所形成的森林生态系统。人  相似文献   

10.
生态系统服务消耗及其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生态系统服务直接与间接消耗的模式、机制与影响研究,以及如何把人类对生态系统服务消耗与自然生态系统本身结合起来,是富有挑战性和前瞻性的研究工作。但是,生态系统服务消耗仍然是一个及其需要强化的研究领域。本文结合村落及区域尺度研究进展,分析了生态系统服务直接与间接消耗的特点,阐述了消耗及其格局变化对生态系统本身的影响,以及对土地资源质量和数量、对水资源数量和产能影响的特点。同时,论述了实现从农户到区域尺度个体生态服务消耗模式变化及区域演变规律的跨尺度定量模拟与表达,为实现可持续消耗模式及生态系统适应性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文献综述与分析框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冯伟林  李树茁  李聪 《资源科学》2013,35(7):1482-1489
生态系统提供了几乎所有的人类福祉要素,但在决策过程中决策者常常忽视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本文从生态系统服务和人类福祉的关系出发,对国内外关于人类福祉的测度指标、生态系统服务对人类福祉的贡献、权衡保护生态与促进发展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综述.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包括人类福祉的多指标测度、科学的生态系统服务消费模型构建、弱势群体的生态服务收益以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融合4个方面.最后,在综合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从人类福祉的多尺度测度、生态系统服务的分配与消费和生态政策过程参与3个方面出发,构建了分析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之间关系的框架,并指出分配与消费环节是人类福祉实现的关键,为系统研究生态系统变化对人类福祉的影响提供理论和方法上的支持.  相似文献   

12.
人类社会对生态系统服务的需求和消费日益增加,对生态系统状态和生态系统服务的可持续供给产生了深刻影响。人类采取了一系列响应措施来维持生态系统的健康,其中通过生态补偿的途径来保护生态系统成为当前学术界关注的热点。本文的目的是结合脆弱生态区的研究结果,对近年学术界在生态系统服务消费和生态补偿研究领域实质性进展进行论述,提出相关研究面临的挑战。分析表明,生态系统服务消费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正在向消费行为、消费方式、消费效用,以及对环境和社会经济综合影响的定量化研究发展;生态补偿研究在补偿标准厘定方面有了重要进展,利益相关者分析方法的应用使得补偿主客体界定更具科学性。但是,应当充分重视相关研究面临的挑战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为生态系统保护和满足人类福祉需求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3.
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的几个基本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永民 《资源科学》2012,34(4):725-733
生态系统服务是联系生态系统与人类福祉的重要纽带.通过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定义与分类,生态系统服务的主要特征,生态系统服务的供给、需求与消费,以及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与评估这4个基本问题进行论述,得出了以下几点结论:①生态系统服务是以生态系统对人们的收益而定的,学术界对它的认知并不完全一致.因此,在使用生态系统服务这一概念的时候,应当根据具体目的给出明确的定义及内涵;②生态系统服务具有复杂性、尺度特征、公私物品特征和收益依赖性等重要特征.结合案例深入分析生态系统服务的这些特征,对于生态系统服务的测定、模拟、价值评估及管理决策至关重要;③生态系统服务的供给、需求与消费是联系生态系统与人类福祉的3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它们事关生态保育和社会公平等重大问题,为了制订科学的生态系统管理决策,应当对这3个环节开展综合研究;④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主要包括效用价值、生态价值、社会文化价值和内在价值,它们都是制订生态系统管理决策所不可缺少的重要信息,而且彼此之间具有相互补充与制衡的作用.因此,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评估应当构建和使用多准则的综合价值评估体系.  相似文献   

14.
鉴于目前对我国西南部边坡地区植被恢复的稳定性、动态演替和发展规律的深入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主要通过对西南红层地区某高边坡立地条件的稳定性分析和周围边坡植被的稳定性调查,科学合理地选择护坡植物,利用先进和适宜的植物保护工程技术和手段,快速地建立或恢复周围边坡植被,最终通过地带性植物护坡群落的动态自然演替,使得植被护坡朝着地带性顶级植物护坡群落的动态演替方向快速发展。本文调查和研究的结果表明:尤其在植被护坡恢复初期,边坡以人工的植被演替为主,其中以狗牙根等草本植物为明显的生态优势种群,半年后一些生存能力较强的当地野生草本植物就会入侵,并与其他人工草本植物共生;随着一段时间的推移和延续,边坡上的人工植被群落和物种逐渐丰富,进一步提高了边坡植被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生物多样性,这是有效促进山区边坡植被由人工群落向稳定的群落演替关键。稳定的山区边坡人工植被的群落演替是地方政府防治水土流失、保持山区坡面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生态保护措施之一。将坡面植被的自然生长和繁衍过程划分为人工边坡植被生长期、本地边坡植被的侵入期和山区边坡植被稳定生长期三个主要阶段,并根据边坡植物演替过程中的各种相关条件以及影响生态的因素分别提出了相应的生态保护对策,为类似的工程实施提供一定的学术参考和研究借鉴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黄土高原社会-生态系统变化及其可持续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驱动下,社会系统与生态系统均处在不断加剧的动态变化中,揭示二者之间的互馈机制是保持和增强系统弹性以及可持续性的科学基础。黄土高原地区是中国人口、资源、环境矛盾最集中的区域之一,也是黄河重要的产水区和绝大部分泥沙的来源区。合理布局黄土高原土地利用格局,协调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和黄河下游水资源利用与泥沙控制,是黄土高原地区和黄河流域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需求。本文立足于国际社会-生态系统耦合研究前沿和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建设的国家需求,综述了区域社会系统与生态系统的互馈机制和社会-生态系统的耦合模拟的研究进展,总结了黄土高原社会-生态系统的变化过程和驱动机制,认为发展社会-生态系统动态机制分析方法和稳态转换识别方法,建立耦合社会系统与生态系统的土地利用权衡与优化模型,是推动社会-生态系统耦合研究理论与方法创新、为黄土高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指生态系统服务与生态系统功能的综合,指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成及所维持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与效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量化体现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给予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须的生态产品及其生命系统支持的功能。阐述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内涵及类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评估方法及其研究的重要意义。为解决当代环境问题,建立合理生态补偿机制提供更具科学性与针对性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作为"亚洲水塔",拥有广大的冰川、冻土和湖泊,是重要的储水区域,为陆地生态系统提供了最基本的水分资源。生态系统赖以生存的水分资源主要来自自然降水,同时温度的改变会通过调节蒸发散而影响土壤湿度,从而影响生态系统过程。文章从生态系统群落组成和结构,植被物候、覆盖度和生产力,以及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等多个角度,综述近年来水资源变化给青藏高原生态系统带来的影响,旨在深入了解内部机制,为理论研究和环境治理提供参考。在群落组成和结构方面,水分条件改变引起群落盖度和多样性改变,影响草地群落物种的比例及其相对重要性,进而驱动群落演替。在物候方面,增加季前降水使春季物候提前,生长季降水的增加使秋季物候推迟,季前降水同时调节了物候对温度的响应。植被覆盖度和生产力总体态势为变好,但局部变化存在差异,增温和降水的非协调性变化对植被造成复杂的影响,体现在不同地区的生态控制因子存在差异。水源涵养功能是土壤-植被-大气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受到气候、植被、土壤和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影响。在未来需要用系统的思想和方式,关注气候要素和植被覆盖变化对水源涵养量的耦合作用,探究各组分的作用效果和强度。  相似文献   

18.
基于生态学核心概念之信息生态学发展趋势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今信息密度、复杂性及环境关联性日益增长,必须借助生态学视野与方法加以把握.选择系统观、整体涌现论、演替、稳态、多样性等生态学核心概念,探讨信息生态学学科内涵与发展趋势.整体涌现论、系统现等生态学思想对完善信息生态学理论架构有重要意义.应加强信息生态系统演替规律与调控机制研究,针对不同信息生态环境及特定发展阶段采用差异化发展策略.发展与保护信息生态系统多样性,可望提升信息创新能力、信息传递效率与个性化信息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19.
传统理论认为,青藏高原极端的气候环境造就了区域生态系统敏感性、脆弱性的潜质,使之成为世界性的生态系统管理、维系与修复的难题。20世纪70年代,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建立了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站。长期生态系统构件监测研究揭示了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对气候变化响应的生物学机制;探明了放牧干扰下高寒草地退化的演替过程;明晰了高寒草地稳定性维持的生物学机制;提出了基于生态过程学的高寒草地适应性管理模式;开启了高寒草地生态水文学过程探索。该定位站引领了高寒草地应用生态学理论基础研究,为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0.
保护湿地     
湿地是地球上独特的生态系统,与人类的生存、繁衍息息相关,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态资本之一,是全球价值最高的生态系统,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