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20世纪90年代以来技术创新出现了新的特点,人们更加重视一种与以往的渐进性技术创新完全不同的新的技术发展模式——突破性技术创新.从市场竞争程度、进入壁垒、市场成长速度等方面研究突破性创新的市场特征;基于对突破性创新市场特征的认识分析突破性创新带给企业的困境,结合在位者企业和新进入企业资源和能力情况,提出企业应对突破性创新策略.  相似文献   

2.
现有研究对技术与突破性创新的关系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讨,然而,如何促进单一技术持续衍生出突破性产品创新群、延续技术生命周期的问题仍待进一步深入讨论。因此,明晰突破性产品创新集群产生的过程与逻辑,通过构建多维度场景画像,不断促使技术与需求在各类应用场景中交汇产生新的赢利点,提升企业的技术迁移能力与技术价值创造的持续性,以应对技术替代与技术更迭风险。采用案例分析和专利研究的方法,选取戴森数码马达技术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技术指标、用户需求、应用场景的维度拆分和要素解构,提出相关命题并进行理论模型的构建,以分析突破性产品创新群的实现机制和应用场景发挥的作用。主要贡献有二:其一,在如何提升突破性产品创新的持续性方面进行了延伸,采用多维度拆分与多指标解构的方式,探究如何促进技术持续产生突破性创新、延续单一技术生命周期;其二,将技术和需求纳入同一分析框架,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深入解析了技术与需求关联耦合与匹配互动产生价值的机理,明确了用户需求与技术价值共创的过程与逻辑。  相似文献   

3.
梅德强  龙勇 《科学学研究》2010,28(9):1413-1421
研究创业能力与创新类型的选择的关系。从资源基础理论出发,演绎出创业能力的概念和维度,运用实物期权理论分析并实证检验我国164例高新技术企业在技术不确定性、市场不确定性和组织不确定性等动态环境下创业能力对创新类型的影响。结果表明,机会能力与突破性创新正相关,而运作能力与突破性创新负相关,技术不确定性、市场不确定性和组织不确定性与突破性创新负相关,其中组织不确定性加强运作能力与突破性创新的负相关关系,而技术不确定性减弱机会能力与突破性创新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4.
杨刚  王健权 《科研管理》2024,(3):183-192
突破性创新是企业实现技术超越并获得竞争优势的有效途径。然而,既有研究较少关注突破性创新中的群体关联度问题,尤其在文化距离对突破性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上缺乏应有的探索。因此,本文基于交易成本理论,通过探究领导文化距离对突破性创新绩效的影响及传导机制,构建了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经分析路径回归系数对假设做逐项检验,其实证结果显示:领导文化距离通过知识隐藏降低突破性创新绩效;而任务互依则在领导文化距离与突破性创新绩效的作用路径中发挥调节效应,任务互依削弱了知识隐藏与突破性创新绩效间的负向关系。研究结论从新的创新能力视角为深入提高突破性创新绩效提供了反向思路,并有效指导突破性创新管理实践。  相似文献   

5.
突破性技术创新对企业获取和保持可持续竞争优势具有重要意义,如何实现突破性技术创新已成为理论研究和企业实践关注的焦点。基于行为科学理论,构建了技术管理能力对突破性技术创新行为影响的理论模型,并根据理论模型建立了技术管理能力对突破性技术创新行为影响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应用Vensim PLE对所构建的模型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技术管理能力对突破性技术创新行为的影响具有临界点效应。因此,企业需要对技术管理能力进行长期投资,持续提升技术管理能力水平。  相似文献   

6.
突破性创新的资产基础与面向突破性创新的联盟战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运用资源与能力理论系统地分析了突破性创新的资产基础问题,提出了一个突破性创新资产基础的框架模型,进而从分析企业实施突破性创新过程中存在的资产缺口人手,深入探讨了企业如何通过联盟途径获取和使用联盟伙伴拥有的、突破性创新成功所需要的互补性资产的有关战略问题.  相似文献   

7.
突破性技术创新网络组织及组织能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技术特征、产品特征和市场特征三个方面总结了突破性技术创新与渐进性技术创新的差异。针对突破性技术创新的特征和其创新网络组织结构,运用战略能力、职能能力和项目能力三个维度阐述了突破性技术创新网络组织的组织能力,指出学习是提升该能力的有效途径,并在此基础上说明了突破性技术创新网络组织的学习与渐进性技术创新学习间的区别。  相似文献   

8.
企业技术能力的要素与评价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微观层面研究企业技术能力的构成要素和联结机制,构建了企业技术能力的"三要素一机制"模型,并对该模型各要素的作用过程进行了分析.以该理论模型为基础,通过对制造型企业的问卷调查,得出了企业技术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简单分析了本文结论在企业技术管理实践中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为抢占国际市场,跨国公司不断将其知识产权战略升级.在分析跨国公司知识产权战略新趋势的基础上,设计出我国企业应对跨国公司知识产权战略升级的方案:通过建立并分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产品的效应模型,构建我国企业应对跨国公司知识产权战略升级的有形应对机制;通过研究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品牌经营能力、知识产权保护能力、知识产权运营能力升级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机理,构建我国企业应对跨国公司知识产权战略升级的无形应对机制.  相似文献   

10.
突破性技术发明在企业参与全球技术和市场竞争中的作用已经得到广泛认可,但如何才能创造产生突破性技术发明仍是学术界和企业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基于知识搜索重组视角和团队学习理论,重点考察知识组合多样性、新颖性对突破性技术发明形成的直接影响程度和交互影响效应,并揭示发明人团队规模对知识组合特征与突破性技术发明形成关系的调节作用。基于美国专利商标局(USPTO)1989-2012年纳米技术领域的8334条授权发明专利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1)与知识组合多样性相比,知识组合新颖性对突破性技术发明形成的正向影响更为显著;同时,知识组合多样性与知识组合新颖性对突破性技术发明的形成具有显著的正向交互作用。(2)发明人团队规模对知识组合多样性与突破性技术发明形成的关系具有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而对知识组合新颖性与突破性技术发明形成关系的负向调节作用不显著。本研究从知识元素和发明人视角系统揭示了突破性技术发明的形成机制,对企业面向突破性技术发明的发明人团队构建及知识组合战略实施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1.
技术赶超与能力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当前二次创新和技术赶超理论的研究,分析了技术非连续性和价值体系变迁对技术赶超的挑战,指出根据技术自身演化特点和技术演进中的价值体系变迁对企业进行能力重构,才能保证赶超的成功,提出了技术赶超过程中能力重构的综合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12.
吴言波  邵云飞 《科研管理》2021,42(9):103-111
   基于网络理论与动态能力理论视角,以336家高新技术企业为研究对象,本研究探讨了联盟组合重构对合作创新绩效的影响,并采用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考察了联盟合法性与环境动态性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联盟组合结构性重构与联盟组合功能性重构对合作创新绩效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联盟合法性在其中起着部分中介的作用;联盟合法性对合作创新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环境动态性调节了联盟合法性对联盟组合结构性重构与合作创新绩效的中介作用,环境动态性调节了联盟合法性对联盟组合功能性重构与合作创新绩效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3.
在数字化经济时代,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数字化转型中将战略思维从产品主导逻辑升级为服务主导逻辑,以适应变化的外部环境。本文采用案例研究方法,基于能力重构视角深入分析3家企业数字化转型中的主导逻辑升级现象。结论显示:企业从产品主导逻辑向服务主导逻辑的升级可以解构为核心资源、价值创造以及创新模式的转变,能力重构在这一主导逻辑升级中产生了重要的作用机制,具体表现为适应能力重构、学习能力重构与创新能力重构。本文最终所形成的理论框架,填补了现有文献对于企业数字化转型中的主导逻辑升级现象关注不足所造成的理论缺口,并对实践中欲利用数字化实现主导逻辑升级的企业给出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4.
转型升级背景下,停留在仿造战略的企业,如何实现战略转型,实现能力重构成为学界和业界关注的焦点问题。针对此问题,本文以我国软件企业信雅达作为观测样本,进行了探索性纵向案例研究,揭示了战略转型背景下企业创新能力重构过程中的"破坏-增强"二元平衡机理。一方面,创新能力重构过程中自上而下的能力破坏机理:有着复杂战略构想的企业,更易通过战略性学习全面感知到环境中的新机会,进而自上而下地引发创新能力进行主动有意识的变异,促进创新能力的创造性破坏。另一方面,创新能力重构过程中自下而上的能力增强机理:通过惯例化学习从工作实践中抽象出惯例,再通过能力学习从惯例中抽象出能力,使其从个人层面向企业层面扩散,实现自下而上的能力变异和积累。这一发现将能力破坏型的战略性学习和能力增强型的能力学习、惯例化学习结合起来,发现了其匹配均衡的二元机理,对动态能力观、能力重构和组织学习等研究领域具有理论意义;对处于战略转型的企业的创新活动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5.
制造业的生产模式,必须为适应全球化经济环境而进行变革。介绍了基于网络环境的高效快速重组生产系统的概念及特点,对网络联盟企业的作用及主要技术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探讨了中国制造业应用高效快速重组生产系统的策略。  相似文献   

16.
      后发企业在追赶过程中如何选择最佳追赶时机、如何规避追赶陷阱、如何进行能力重构等问题一直是学界和业界关注的焦点。本文采用案例研究方法,通过剖析一家芯片企业过去15年间的成败得失,对上述问题进行逐一解答。研究发现:市场需求状况、市场分层结构、技术迭代速率、技术获取成本、产业分工体系、产业知识流动等时机因素在后发企业快速崛起和高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研究还发现:组织惯性陷阱、创新范式陷阱、品牌低端化陷阱是后发企业在追赶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陷阱,企业要想规避上述陷阱,需要从组织学习、组织保障、创新协同、创新来源、品牌定位、品牌维护等方面寻求相应的对策和方案。上述研究发现丰富了现有后发追赶理论体系,同时,为处在探索和追赶之中的中国后发企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交互记忆系统的积极影响已经得到广泛验证,但其在高管团队领域的作用机制及其对企业创新绩效的作用过程却鲜有学者关注。以高阶理论为基础,遵循"资源—能力—绩效"的研究范式,对国内高新技术企业的318名高层管理人员展开调查,以期揭示高管团队交互记忆系统、能力重构、高管团队自反性与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发现:高管团队交互记忆系统对创新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能力重构在高管团队交互记忆系统与创新绩效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高管团队自反性正向调节了能力重构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以及能力重构在高管团队交互记忆系统与创新绩效之间的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18.
While extant research discusses how niche innovations develop in protected market niches and trigger regime shifts along sustainability transition pathways, we know less about the direct role of different niche actors as competitors in affecting regime incumbents’ investments in niche innovations. This study addresses this gap and builds on Strategic Niche Management and the Multi-level Perspective to distinguish two different niche actors: prosumers on the demand-side applying a niche innovation in a disruptive way to regime incumbents’ business model, and new entrants on the supply-side applying the niche innovation symbiotically with the regime. We examine incumbent responses to these different niche actors in different competitive and policy environments. Studying the United States’ electricity industry's sustainability transition toward solar from 2010-2017, we find that as more niche actors enter, regime incumbents are more likely to invest in the niche innovation, but the effect is influenced by policy and competitiveness of the environment. In competitive environments, incumbents are more likely to respond to disruptive niche actors (prosumers), while in traditional monopoly-like markets they are more likely to respond to symbiotic niche actors. We also find that the prosumer effect is stronger when the time that policies in support of the niche innovation have existed is shorter, indicating a potential substituting relationship of niche actors and policy. Our work contributes to the extant literature by demonstrating that the interplay between different niche actors needs to be understood within the context of policy, and that considering policy without accounting for the competitive environment may omit an important aspect of how regime actors become active participants in sustainability transitions.  相似文献   

19.
叶江峰  任浩  郝斌 《科研管理》2016,37(8):8-17
尽管近期大量学者验证了外部知识异质度对企业创新绩效具有倒U型曲线效应,但却没有能够厘清这一效应的内生性机制及其形成原因。本研究基于知识重构和吸收能力的视角,通过采集和分析来自江苏、浙江和上海的261个创新型样本企业问卷数据,识别外部知识异质度对企业创新绩效倒U型曲线效应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外部知识异质度通过促进知识重构正向影响创新绩效,却通过弱化吸收能力反向影响创新绩效;这两种效果相反的中介机制导致外部知识异质度与创新绩效之间产生了倒U型曲线关系。这一发现揭示了企业外部知识异质度对创新绩效影响的内在机理,进一步发展了主流文献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20.
胡畔  于渤 《科研管理》2017,38(7):72-80
本地搜索通过相邻知识的搜索和挖掘,保证了组织常规的延续性和连贯性,是提升企业创新绩效的重要手段。本文把追赶进程划分为追赶早期和追赶晚期,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和多元回归模型,验证了能力重构在本地搜索与创新绩效间的中介作用及追赶阶段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1)本地搜索显著提升了企业创新绩效;2)能力重构在本地搜索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间发挥完全中介作用;3)追赶阶段显著调节了能力重构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具体而言,追赶早期,能力进化对创新绩效有积极影响,能力替代对创新绩效有消极影响;追赶晚期,能力进化对创新绩效有消极影响,能力替代对创新绩效有积极影响。本研究丰富了本地搜索对企业创新的作用机制的研究,验证了能力重构在企业创新中的重要作用,为追赶企业的本地知识搜索和创新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