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仁义"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是引导和规范人的行为的伦理道德。仁义促使人性升华,使人们在道德的规约下认同并承担了个人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但是在历史现实中,人性欲望常常违背伦理道德的要求。在矛盾对立中,道德与人性表现为相互制约的实质。  相似文献   

2.
山东省潍坊市教研室编写的高三第二轮复习资料中有一道关于孙中山遗嘱的问答题,题目是:孙中山遗嘱:“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请指出孙中山先生以上认识的要点。结合孙中山革命经历分析其具有这种认识的原因。历史地评价孙中山的这一认识。  相似文献   

3.
康有为是中国近代史上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他在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思想的同时,也引入了伦理道德思想,人道主义是其中西结合的思想成果。该思想成果的特色即产生方面为“中体西用”,内涵方面为“返古开新”,价值方面为“改良创新”,是对当时中国社会现实的反映和未来的设想,具有反封建和解放人性的历史进步意义,推动了中国近代人道主义伦理思想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严复的“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三民说,把人性进化从近代引领至现代,起开一代先河的作用;鲁迅则在扬弃严复进化论的基础上提出“立人”思想。鲁迅在其价值原点上,通过自己的价值实践、价值矛盾、价值选择而与马克思主义有机结合;历经了对“只信进化论的偏颇”的“轰毁”以及“立人”思想的修正和重铸,从而使他的人性价值观更具有时代性、实践性与深刻性,影响更为持久、深远。  相似文献   

5.
孙中山与反直三角同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中山晚年曾与段祺瑞、张作霖结成所谓“三角同盟”,共同进行过反对直系军阀曹锟、吴(?)孚的斗争.这种曲折的斗争形式是当时中国社会错综复杂的矛盾的产物,也反映了孙中山娴熟的斗争策略.重视这方面的研究,对于全面地、准确地分析孙中山和他所处的时代,都具有重要意义。一孙、段、张反直三角同盟萌发于一九一九年,一九二二年初正式形成,第一次直(?)战争后得到发展.它是当时中国社会矛盾发展的产物。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为皖系、奉系和直系等三大主要派系.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美、日争夺对中国的控制权,加剧了各自支持的直系军阀和皖系军阀的矛盾.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以  相似文献   

6.
孙中山与陈独秀对新文化运动有不同的态度 ,这是源于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不同。陈独秀要彻底否定儒家思想、传统伦理道德和中国文学艺术 ,甚至主张废汉字 ;孙中山则主张继承、改造传统文化 ,总体上对儒家思想、传统伦理道德和中国文化艺术持肯定的态度 ,并且十分尊孔 ,反对废汉字  相似文献   

7.
佛教是伦理道德色彩相当浓厚的宗教。早期佛教伦理反映的是印度社会的人际关系,并以超越现实社会、追求精神解脱为目的。这种思想进入中国后,成为对儒家传统的伦理观念、民族心理和生活习俗的巨大挑战,形成本上和域外、世俗和宗教的两种伦理思想的尖锐矛盾。尤其是佛教的沙门不拜双亲、不敬王者,与中国封建伦理的矛盾更是严峻。在中国本上形成的儒家伦理道德,经由董仲舒等人的神化后,成为中国封建时代的统治思想和强大的社会习俗,有着不可动摇的支配地位。任何外来的伦理思想若想维持其本位观念,而与儒家伦理分庭抗礼,或是试图超越…  相似文献   

8.
<正> 对于孙中山哲学思想的性质,学术界意见不一。或认为其整个哲学思想是二元论、唯心论;或认为其自然观是唯物主义,历史观是唯心论,在认为其自然观是唯物主义这一观点中又有机械唯物主义与进化论唯物主义的分歧,等等。尽管人们一致认为孙中山哲学思想充满矛盾,但仅仅停留在这里是远远不够的,还无法说明其哲学的性质。鉴于学术界对其历史观的性质的看法已大体上趋于一致,本文只就其自然观、认识论的性质问题,略述浅见。  相似文献   

9.
孙中山与反直三角同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中山晚年曾与段祺瑞、张作霖结成所谓“三角同盟”,共同进行过反对直系军阀曹锟、吴佩孚的斗争.这种曲折的斗争形式是当时中国社会错综复杂的矛盾的产物,也反映了孙中山娴熟的斗争策略.重视这方面的研究,对于全面地、准确地分析孙中山和他所处的时代,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孙、段、张反直三角同盟萌发于一九一九年,一九二二年初正式形成,第一次直率战争后得到发展.它是当时中国社会矛盾发展的产物. 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为皖系、奉系和直系等三大主要派系.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美、日争夺对中国的控制权,加剧了各自支持的直系军阀和皖系军阀的矛盾.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以段棋瑞为首的皖系军阀开始寻求新的政治力量作为同直系对抗的同盟者.于是,将注意力首先投向孙中山.  相似文献   

10.
进化论从西方传入中国之后,成为中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影响最大的社会思潮。康有为和孙中山都把进化论作为他们社会政治纲领的理论基础,二者有相同的地方,也有相异的地方。  相似文献   

11.
作为辛亥革命时期的领袖,孙中山的思想在辛亥革命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着重分析了孙中山各种场合的言论中反映的民族思想及其转变历程,从而更加细致地说明了辛亥革命时期革命派的民族认同情况。  相似文献   

12.
孙中山对民族形成和区分的自然力理论,奠定了其民族主义观的基础。孙中山民族主义观有着对朱元璋民族主义观的承继,又因国情的变化而有所扬弃。孙中山的民族主义观有着动态变化的过程,集中体现着其作为政治家、思想家、革命家根据时局灵活应变,将革命的阶段性、策略性结合起来的韬略。  相似文献   

13.
民族主义是孙中山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之一,它既有反满的内容又有反帝的深意,经历了从反满兴汉、反对满洲贵族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到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口号的过程。孙中山思想演变的原因.有认识上的原因,又是一种策略考虑,同时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也是孙中山反帝口号最终提出的一个重要因素。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孙中山道德思想的创树,首以中国传统道德为基.对传统道德,孙中山采用“古为今用“的原则,赋予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等以崭新内容.对西方道德文明,孙中山遵循“取法乎上“和“洋为中用“原则,对西方资产阶级道德理想─自由、平等、博爱学说作了合乎近代中国国情的全新阐释,初步形成了一个融古今中外于一体的近代道德体系.受时代的局限,孙中山道德思想也存在某些缺陷.但从孙中山变革道德这一总体精神来看,其道德思想对于今天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某些理论和实践问题,仍具有一定启示性意义.  相似文献   

15.
孙中山联俄政策的形成,不单纯是苏俄帮助孙中山和孙中山单方面转变的结果,而是双方互动、共同努力的结果。苏俄对内、对外政策的转变,是孙中山确立联俄政策的一个重要因素。其中,苏俄对内实施的新经济政策,对华方面采取灵活务实的方针,转变对吴佩孚、张作霖的态度等政策调整,对孙中山产生了重大影响,促进了孙中山对外政策的转变和联俄政策确立。  相似文献   

16.
戴季陶作为南京国民政府考试院院长,执行并发展了孙中山提出的考试思想,是国民政府文官考试制度的创建者和奠基者,其创建的考试制度不但融合了中西考试制度之优长,更是结合了当时国内的现实及需要。戴季陶的考试思想既是对孙中山考试思想的继承,也独具特色。他强调考试的严格公正、考试与教育的关系、因需设考、考试制度必须创新与发展等,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及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孙中山借鉴西方科技、产业革命的经验,在长期的科技兴国和实业救国活动中形成了丰富、系统的科技思想。从本质论、价值论、发展论等层次考察孙中山科技思想,具有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孙中山的哲学观点是其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孙中山的教育思想具有革命性的突出特点,在他的革命生涯中,始终没有忽视教育鼓动革命的重要作用,把教育看作中国革命的一个条件,也是中国革命的希望;他认为一切“知”都来源于“行”,知识的获得在于由浅而深,日积月累,强调青年人应该立大志和明确学习目的;普及教育和平等教育观也是孙中山教育主张的重要内容,他把人人都有受教育之机会作为革命的理想之一;他认为人才是成大事的基础,强调在培养人才和使用人才上要做到:养以备用,用有所养,人尽其才。孙中山的教育思想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对当前我国的教育改革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作为民主革命家和进化论者,孙中山之所以毕生信奉基督教,主要基于青年时期教会学校的熏陶,以及基督教救世思想、道德劝诫与资产阶级革命和建设的某种一致性。孙中山毕生信奉基督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作为资产阶级革命家的不彻底性。  相似文献   

20.
孙中山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也是中外友好的使者。为促进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奔波域外,寻求外援,成为其革命生涯的重要特征。外援思想是孙中山思想中重要而又特殊的部分。孙中山寻求外援目的地由欧美——日芩——苏俄的历史演变,孕育着深刻的历史内涵,也从-侧面反映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曲折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