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大学教师既以专业知识分子的身份活跃于教育专业场域内,又在社会的公共场域中扮演着公共知识分子角色,两种角色并非绝然分开,而是相互交织的。因而,大学教师面临着社会角色定位的困境,无论从学术发展的角度或社会进步的层面,大学教师的社会角色必须重新建构与正确定位:"专业"的知识分子是大学教师角色建构的起点,"专业性"与"公共性"的碰撞是大学教师角色冲突的表现,"专业性"与"公共性"的融合是大学教师角色重塑的必然诉求。  相似文献   

2.
女性媒介要同时扮演三种不同的社会角色,这三者之间必然产生多重角色冲突,政治、经济与新闻专业主义,究竟谁掌控核心话语权?以<今日女报>为代表的部分女性媒介在政治话语、商业话语与专业话语的三重制约下,传播文本出现冲突与断裂也就在所难免.通过对声音的并存、女权的式微和文本的异化等三个面向的论述,我们可深入洞悉女性媒介传播文本在女性主义与非女性主义甚至反女性主义之间的巨大叙述张力,特定的话语场域决定了中国女性媒介只能在理想与现实的缠绕纠结中蹒跚前行.  相似文献   

3.
公共媒体与自媒体两种媒体形态存在于同一社会场域中,对于重大突发性灾难报道的视觉传播处理,或理性冷静,专业意识强烈,或人情味儿十足。以NHK(日本广播协会)为代表的日本公共传媒坚持新闻专业主义.成为维系国民精神和秩序的公共平台;以Twitter和Facebook为代表的新型自媒体力量从安慰文化的维度出发,以“治愈系”的口吻温暖发声,进行民间自救。  相似文献   

4.
《考试周刊》2015,(A2):162-163
信息时代,媒介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随着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媒介环境发生了巨大改变,使媒体格局发生了深刻变革。新媒体的迅速出现,给传统媒体带来了新挑战,在这种新媒体环境下,新闻媒体对人才需求有了新的方向,民办高校新闻专业主要为社会培养新闻专业人才,当前新闻类专业毕业的学生就业情况不容乐观,很多新闻类职位需求量已经达到饱和,而且有些媒体招聘人才时已经不限于只招收新闻类专业的毕业生,这样的状况令新闻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更令人担忧。本文通过分析新闻专业发展概况及新闻专业人才就业现状,从多元化就业渠道对新闻专业人才的就业前景进行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5.
教师既生活在教育场域内,又生活在教育场域外,既是专业知识分子,又扮演公共知识分子角色。因而,作为社会代表者,教师具备四个特定的社会角色:作为教育圈内知识分子的角色是教育学者;作为教育圈内公共知识分子的角色是教育改革家;作为教育圈外知识分子的角色是教育经纪人;作为教育圈外公共知识分子的角色是社会批判者。  相似文献   

6.
新闻专业主义是一种论述新闻实践和新闻体制的话语,又是一种意识形态和社会控制模式。在当前,新闻专业主义和传媒消费主义成了一对富有张力的话语。而传媒消费主义的直接表现就是所谓“娱讯”(infotainment)现象的泛滥。从新闻专业主义的角度分析市场化媒体(主要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市场化传媒)的“娱讯”现象,以探讨新闻专业主义与传媒消费主义的关系。研究表明,新闻专业主义话语实践,通过新闻实践活动而再生,而媒介消费主义话语在具体的语境中与前者对峙、抗争、纠缠、渗透,形成彼此消长的过程,最终在很大程度上解构了新闻专业主义话语。  相似文献   

7.
场域理论是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旨在超越社会物理学和社会现象学的对立而提出的反思社会学的概念体系之一。“一个场域由附着于某种权力形成的各种位置空间的一系列客观历史所构成”。场域理论在方法论意义上有三点启示。第一,关系主义的视角。场域是诸种客观力量被调整定型的一个体系,这是一种非实体的思维方式,任何事务都是过程性的,而我们习惯于以实体的方式思考,而牺牲了其间的复杂关系。第二,生成的过程论思想。场域内产生的各种效应,既不是杂乱无章的行动的纯粹叠加,也不是某种协调计划的整合结果,而是游戏的结构。场域是一个冲突和竞…  相似文献   

8.
新媒体场域下的社会问题新闻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社会问题新闻报道表明,由于新媒体场域和传统媒体场域具有不同的特质,社会问题新闻报道具有突发性、集聚性和畸变性,有必要建立信息公开制度、界定社会问题新闻报道的阈值、创新把关新机制、注重新媒体的媒介素养等新媒体社会问题报道的原则与方法.  相似文献   

9.
西方新闻专业主义的历史衍变及其现实悖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西方新闻专业主义是资产阶级的重要概念,随着新闻业史的发展厦其专业水平、理想追求和职业伦理发生衍变,并在专业追求与现实表现、新闻价值要求与社会需求、职业道德与效益利润等方面渐渐形成悖论,体现出西方新闻与政府、大财团及个人利益之间相互依赖的关系,解构了西方新闻专业主义的神话。中国新闻事业,在借鉴西方新闻专业主义的合理成分时,必须解决好新闻专业主义与政府体制的矛盾关系.这是其当前抉择。  相似文献   

10.
特定环境下教师的工作生活都在一定场域之中,教师专业发展必须要和相应的场域相适应,才能使个体的发展和特定环境保持一致,从而在场域中形成更好的状态.和特定场域相适应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选择,这关系到教师的角色胜任,以及工作的持久性和长期性,而现实中教师教育往往忽略这一点.教师基于场域的适应性发展主要是指教师专业发展要和场域环境条件一致.场域适应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推进教师适应发展:选择契合场域条件的专业发展方式,选择对应场域需要的专业发展方向,组织适应场域环境的专业发展内容,设定适应场域特性的专业发展标准等.  相似文献   

11.
从社会政治、传媒经济、媒介生态以及新闻学教育的现状等四个维度来看,新闻专业主义教育对于新闻媒体和社会发展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作为新闻业后备人才的培养基地,今天中国的新闻学教育存在的一大问题便在于新闻专业主义理念的缺失,因此强化新闻专业主义理念、提升新闻专业主义教育在新闻学教育中的地位应当成为中国高校新闻学教育改革的基本方向。  相似文献   

12.
在竞争激烈的新媒体时代,新旧媒体纷纷拓展自己的言论阵地,新闻评论写作也由精英乐园变为公民写作。与此同时,公民评论员的媒介素养急需加以培养和提升,如甄别与判断的媒介批判能力;谨言慎行地运用媒介话语权的能力;保持独立人格,坚守自媒体特性;做一名负责任的传者等。为此,公民评论员应当掌握在信息化社会生存与发展必备的知识与技能;增强民主意识;培育科学精神;培养独立品格,提升创造性使用媒介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和谐社会建设要求新闻提供社会各阶层讨论并解决社会不和谐问题的公共空间,都市媒体因其特有的亲民性和灵活性成为满足人们信息需要、提供人们正常的表达途径以及参与公共治理的优先选择和理想的公共领域。民生新闻是从媒体到受众的一种关怀,而非受众的主动参与与接近,具有伪公共性,最终必然导致受众的隔膜与疏离。公民新闻在新闻传播初衷中的一系列原则和策略,为公众提供了一个合理的话语机制,方便公众主动接近媒体、积极参与公共方略与决策,重塑媒体公共真实。新闻话语从民生新闻向公民新闻的转换,有利于将都市媒体构建为和谐社会的公共平台。  相似文献   

14.
在社会生活热点纷呈,社会新闻不断涌现的情况下,作为新闻传媒的报纸、广播、电视等主流媒体要真正做出受众欢迎,并符合党的方针政策要求的社会新闻,就必须把握其本质,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在报道社会新闻的“度”上把好关,达到宏扬社会主旋律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我国媒介事件中的伦理问题表现在传媒改变新闻生产模式,预设新闻价值;传媒报道方式有违新闻专业主义标准;媒介权力越位。解决我国媒介事件中伦理问题的对策是确立伦理原则,完善媒介事件报道手法;构建新闻伦理的实践机制,强化传媒他律形式;实现传媒伦理道德的内化,强化传媒自律形式。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社会分层的现实情况下.新闻媒介所发布的各类信息更多地关注有消费能力的群体,人数众多但消费能力弱小的各阶层话语空间更加狭窄。民意表达不畅是群体性事件的频发的一个背帚因素。发挥媒介的社会公器的作用,主流新闻媒体应扩大新闻的报道面、提供更多元化的信息、关注更广泛的阶层以反映他们的生存状态。使他们得以进入公共视野,从而有效地进行舆情疏导。  相似文献   

17.
新闻评论是党报的旗帜.一张报纸若没有好的新闻评论,就等于没有灵魂.进入新时期以来,随着国际国内社会生活天翻地覆的变化,传媒市场也发生了巨变,在这种背景下,新闻评论所承载起的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功能也发生了重大的改变,体现出丰富的时代特征.在新形势下,党报新闻评论面临挑战和机遇,如何创新发展党报新闻评论,找准立足点,是党报提高新闻评论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8.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中提出的新时期党和政府工作的新目标。以民本思想为基点,以平民视角关注普通老百姓生活的民生新闻,成为媒体提升竞争力的新亮点。  相似文献   

19.
围观产生力量,这恐怕是微博力量最具中国特色的解释之一。在中国,微博改变了传媒生态和传播方式,在微博领域里,官方微博用户、普通微博用户和以新闻从业者为代表的媒体微博用户构成了"泛新闻工作者"阵营,他们的微博实践,影响并改变着新闻生产环节。具体来说,新闻源的全民化,新闻制作过程的社会性,新闻发布方式的多样性,跨越组织化,实现全民性、社会化,正是微博语境下新闻生产的新表征。尽管微博力量变革着传统的新闻生产,但是它依旧没能改变社会对于"新闻"的定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