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苏轼的思想融通百家、博大精深,与他的人生三个阶段对应。苏轼的思想有三个境界:黄州时期以前是第一境界,这时他思治天下、探寻人生;黄州时期是第二境界,通脱旷达、幽怀破散,他不再汲汲于世俗功利和传统价值标准;第三境界是岭南时期的天地境界,确立了“无思”、“无待”的生活试,实现了人生的审美化。  相似文献   

2.
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此次贬谪,是苏轼仕途和人生的低谷,却也成了他文学创作的高峰。黄州5年间他写下了许多彪炳千秋的作品,其中"黄州三绝"更是苏轼黄州时期思想嬗变、情感变迁的见证。本文拟从此出发,探究其谪居黄州时期的心路历程和思想情怀。  相似文献   

3.
苏轼遭贬后,为什么不归隐?在贬谪期间又以什么思想战胜在精神上和生活上遇到的困难?本文认为,感激皇恩,受唐宋时期“中隐”思想的影响,以及追求自我人格的完善,这是苏轼不归隐的原因。本文还从我国古代文艺美学出发,具体分析了孔子的“孔颜之乐”、庄子的“游世”思想以及禅宗的“随缘”思想使苏轼超脱了贬寓黄州、惠州和儋州的痛苦,使其人生境界上升到了天地精神的人生审美高度,从而建立起心隐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4.
如梦人生,人生如梦,这是苏东坡对人生哲理的界定,也是苏东坡黄州时期人生哲理的核心。乌台诗案后,死里逃生的苏轼,惊魂悄定,被贬谪黄州,有如经历了一场恶梦。因此,他在黄州期间感叹“人生如梦”的诗词特别多。这种对整体人生的空幻、悔悟、淡漠感,这种携带某种禅意玄思的人生偶然的感喟,是苏词中传达的独特的人生态度。苏轼黄州五年诗词中屡次写到梦的意象,可谓佛儒思想在他的精神领域相互碰撞而构成的复杂世界。  相似文献   

5.
《雪堂记》中围绕“散人之道”和“藩外之游”的主客论难,不仅表明了苏轼黄州贬谪时期对道家思想的选择性接受,而且体现了他“非逃世之事,而逃世之机”的人生观与生活态度;黄州之贬,使苏轼在面临人生失意的生存逆境,经历“适”与“不适”的痛苦熬炼之后,最终找到了“适意”的生活方式与人生乐趣,确立了与“旧我”不同的生活方向与价值观,体现了中国传统文人从“失意”到“适意”的艰难抉择与生存智慧。  相似文献   

6.
<正>“归”字在文学作品中有着寻找精神家园和灵魂归宿的意味。“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的苏轼,最终通过回归内心,将人生中的风风雨雨消弭于泰然之中,真正地与苦难人生握手言和。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他摆脱了外在功名利禄、得失成败的束缚,回归人格的独立,重构诗意的人生。本文选取了苏轼在黄州期间先后写下的三首《定风波》,来品析苏轼词中“归”的意蕴。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哲学中儒释道三种思想融合的宗教文化思想,对苏轼的一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在他被贬黄州,人生转折时期,更是他精神的支柱,这种思想贯穿于这一时期的作品中,从《前赤壁赋》可以看出儒释道思想对苏轼人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人们谈论苏轼时,多着眼于他的豪放旷达。本文从苏轼黄州时期的作品入手,分析他被贬黄州时忧郁的心情,说明现实中的苏轼并不那么旷达。从他躬耕东坡、与黄州父老交往时思想得到解脱的过程中,笔者认为“赤诚”是他思想中最核心的内容,也是他以后的人生路上无往而不适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9.
元丰三年(1080年),年近半百的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在痛苦的人生经历中苏轼不断思考。儒家、道家、佛家思想的融通,以及对人生境界的不懈追求,让苏轼形成了淡泊、通达、恒久的人生观。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代表的黄州系列作品艺术而真实地反映了苏轼这一时期虽身处逆境却超然自适、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10.
本是对苏轼黄州时期咏花诗的审美解读。黄州贬谪是苏轼人生旅途中的非常重要时期。他的感情,他的人格操守,他的内在精神,通过咏梅花、海棠、老枳等得以寄寓。章从三方面对其黄州咏花诗予以赏解,指出咏梅诗是其精神格调的映射;咏海棠诗是其灵魂道德的投影;咏老枳诗是其美学情趣的展现。由此也能看出苏轼对诗品与人品、物与我等关系的深刻理解。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民族文化传统的深沉影响为基本依据,阐释了苏轼关于“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的形而上“功业观”的实际内涵,重点论述了苏轼在黄州期间的困顿中建立“平生功业”的成功范式。这个范式的本质特征蕴涵两个积极的层面;一是“非逃世之事,而逃世之机”是苏轼建立“功业”的精神支撑点;二是主动地接近黄州人,适时地转移其生活方式,在与黄州人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中实现其“平生功业”。同时向读者展示了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的东坡居士形象。  相似文献   

12.
苏轼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流的文学大家。他一生饱经坎坷,备受折磨,是唐宋文人中人生经历最为曲折复杂的一个。苏轼的思想一般认为是“杂”,他所倡导的蜀学就是融合佛、道、儒三家的大杂烩,各家思想对他几乎都有同样的吸引力,都对他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他钦慕屈原、诸葛亮、陆贽等经世济时的人物,认为“丈夫重出处,不退要当前”,想做一个风节凛然、敢作敢为的儒者;但又酷爱陶潜,追求老庄的隐逸生活,特别是在处于逆境之时,他又更多地表现出佛道两家超然物外、随缘自适的洒脱态度。元丰五年(1082年),因“乌台诗案”苏轼被贬为黄州…  相似文献   

13.
刘庆华  梅大圣 《黄冈师专学报》1998,18(B07):76-77,69
困厄悲凉的命运对人的精神是炼狱般的砥磨和提升。苏轼因“乌台诗案”落入黄州,然而苏轼黄州时期的悲剧情感丝毫没有放松对他人生责任和义务的考验。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在情感深处挣扎且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完成了现实人生向艺术人生的艰难转化。  相似文献   

14.
苏轼少年得志,然而“乌台诗案”与被贬黄州对他的人生道路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前赤壁赋》作于苏轼被贬黄州近四年之时,这篇散文赋不仅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而且能使我们体会到他四年来的心灵解脱的过程,找到其人生中融儒、释、道三家思想于一身寻求心灵超越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15.
苏轼一生屡遭贬谪,坎坷多艰。但他并未因此消沉,而是走向了旷达清放。纵观苏轼谪居黄州时期的词赋之作,可以清楚地看出其思想变化的复杂性。儒、佛、道各家思想对他都有吸引力。本文试图简要分析苏轼黄州时期的思想变化及其对文学创作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夏文先 《现代语文》2006,(12):31-33
苏轼的思想“宏博通达”,复杂多变,儒、释、道三家都曾以不同的方式对他产生过一定的影响。进则孔门之道,退则老庄佛禅,三时有交织,难以明辨,且不同程度地呈现在他的社会生活及创作实践中。比较明显的是,苏轼谪居黄州期间三游赤壁所作的三篇诗,较明晰地反映了他思想流变的这一过程,即由主“儒”思想向主“道”思想的转化。  相似文献   

17.
美国学者斯坦利&#183;金斯伯格(Stanley Ginsberg)是英语世界使用“知人论世”法研究中国古代士人流寓文学与贬谪心态的少数学者之一。金斯伯格对苏轼从“乌台诗案”至贬谪黄州时期的代表作进行了评骘,勾勒出被政治事件强迫离朝的苏轼如何使自己与隔离开的社会和世界再度取得和谐心态的转变过程,尤其是通过剖析苏轼作于黄州的作品,解读出他如何将自我定位从“臣”到“人”的思想转变过程,发前人所未发之覆,结论也颇有见地,将英语世界的苏轼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8.
特殊的人生经历和对佛禅的独到体会,使苏轼逐渐形成他独具特色的随遇而安、旷达自适的人格特征。这种人格因“乌台诗案”之人生转折得以强化,黄州时期正式出露形成,岭海时期全面深化。苏轼旷达自适的个性在各时期均有多样化的表述方式和实现方式。  相似文献   

19.
苏轼生活的北宋仁宗至徽宗时期,政治斗争非常激烈。理想高远、才华横溢的他在政治上始终处于党争的夹缝中,被以王安石为代表的新党与以司马光为代表的旧党都视为异己,因而屡遭打击,仕途坎坷。1079年,他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与《赤壁赋》就是在他被贬后的第三年(1082年)游览赤壁时所作。苏轼临终前在《自题金山画像》中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虽为他的自我嘲讽之语,但黄州确实是他人生的重要驿  相似文献   

20.
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开创了豪放派词风。结合苏轼的人生背景,解读他在黄州时期的词作内容,可以看到他的词风格的多样化。虽然他仕途受阻,心灵受挫,但他所坚持的积极入世和乐观自信,使得“旷达”始终是其词作风格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