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众所周知,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因为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提倡个性化阅读,就是要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放飞思想,彰显个性,收获快乐。一、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体验阅读手法之趣  相似文献   

2.
阅读是需要动脑思考的,只有潜心阅读,才能真正走进文本的深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就是强调思考在阅读过程中的作用。怎样使学生在阅读中思考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阅读教学就是把个性化的阅读感知、认识、理解再集中进行展示,让学生一起交流、共同研讨。这样,个性化的阅读因学生不同生活体验、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可见,人文性乃阅读教学的灵魂。离开人文性,阅读将褪去生命的色彩,丧失人性的魅力,枯竭生活的源泉,毁灭艺术的创造。  相似文献   

5.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实际是告诫人们,阅读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教师不能越俎代庖。伊瑟尔认为:“作品的意义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产生。它是作品和读者相互作用的产物.而不是隐藏在作品中的微言大义.”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部分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体验”是当前课改中非常重要的概念之一。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感悟”的“感”就是“感受”,“悟”就是“领会”“醒悟”。而阅读正是唤醒学生美好情感的良方,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扉的钥匙。阅读中的“感悟”就是学生凭借对语言及其语境的直觉,获得某种印象或意义的心理过程。  相似文献   

8.
石红禳 《现代语文》2009,(8):113-114
引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关于“阅读与鉴赏”的目标之一是“注重个性化阅读,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这一目标要求我们对传统的阅读教学的价值观进行重新审视,确立新的阅读价值观,也就是要变一元解读为多元解读,让学生在多元解读的过程中,张扬个性,完善人格,提高阅读的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阅读教学就是把个性化的阅读感知、认识、理解再集中进行展示,让学生一起交流、共同研讨。这样,个性化的阅读因学生不同生活体验、  相似文献   

10.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也是难点。《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阅读……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面对《课程标准》的要求,阅读教学课堂模式应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在阅读教学中应注意哪些问题,无疑是一个挑战性的话题。文本本身具有多义性和丰富性。而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是多元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阅读教学应该是师生交流互动、共进的过程。“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阅读教学应呈现出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设计的特点。阅读应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实践、感受、积极思维的过程。教师应按照学生阅读过程设计阅读教学,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行发现文本意义,得出阅读体验。  相似文献   

11.
注重情智生态平衡,为学生一生发展奠基的阅读教学即为“绿色阅读”。“绿色阅读”,就要让学生在阅读中真正享受到体验的愉悦,探究的魅力,生命的活力,对话的激情,生活的乐趣……一、在阅读中享受体验的愉悦小学生阅读的文本不仅是客观事物的写照,也是情感的载体,只有挖掘课文,把情感点化出来,展示在语文课堂之中,才能打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情感共鸣。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例:师:打开书读,心里是什么滋味?生:恨。师:(板书:恨)这种恨表现在哪儿,练习朗读。生:(生读课文)师:(小结)拿——能拿走的统统拿走;拉——拿不动的用车拉;毁——拉不…  相似文献   

12.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根据这一建议,教师应当在阅读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让个性在阅读教学中闪光。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可见,只有激发学生心中的情感,才能创造性地阅读。正如著名教育家夏丐尊所说:“教育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了情,就变成了无水之池。”同样的道理,没有了情感,学生也就只能“死读书”。特级教师王崧舟深谙此道,他执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里强调的是学生的阅读实践。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程标准》“实施建议”部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相似文献   

16.
《语文教学课程标准》指出: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一句话,就是要让学生充分地读。  相似文献   

17.
新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阅读教学提出了全新的理念和要求:“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下面就是关于《散步》一文多样化、差异性的解读,相信你会从中受到启迪。愿它为你的阅读同时打开几扇门窗。 特约主持人:黄伟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程标准》中有关阅读的教学策略提出:“要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虚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一阅读理念.强调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要求我们珍视学生所作出的个性反应,积极构建个性化的阅读课堂。让学生从被动、压抑的传统阅读教学中解放出来,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阅读是学生借助文本与作者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