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基于AMB系统的荷兰Heerenveen数字化冰场所采集的速度信息,对速滑500 m项目优秀选手张忠奇和Jeremy Wotherspoon进行了个性化速度特征分析。为有效地寻找差距和突破差距,初步建立了涉及各区段速度差异、弯道加速率与直道速度保持率、高速区滑跑长度、高速区滑跑稳定性和高速区降速量等内容的分析方法。分析结果可以为个体运动员在速滑500 m项目比赛中采取优化的体能技战术,以及进行与速度耐力相关的体能训练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世界优秀男子速滑运动员500 m全程滑跑速度节奏特征,以2008年荷兰短距离世锦赛三名优秀男子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采用个案研究法对比赛数据进行量化分析,揭示其内外道滑跑速度节奏特征和个体内外道速度节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无论是内道还是外道滑跑,运动员在第一直道、第二直道和第二弯道速度节奏具有趋同的规律性,差距主要体现在入第一弯道速度控制和出第二弯道滑跑策略选择。外道起跑第二弯道换内道整体趋势表现为降速,内道起跑第二弯道换外道整体趋势表现为保持速度。第二直道前半段普遍加速明显,后半段一般保持速度,最高速度出现在进第三直道阶段。除个别阶段外,个体内外道两次滑跑速度曲线总体趋势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全程速度的稳定性和两次滑跑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世界优秀女子500m速滑运动员全程速度节奏问题,以个案研究法,对2008年荷兰短距离世锦赛两名优秀女子运动员比赛数据进行了量化分析,结果表明:(1)李相花入第一弯道速度较快,利用弯道加速能力一般,珍妮沃夫有意控制入第一弯道速度,弯道中加速较大,入弯道速度节奏可能是影响弯道加速能力的重要因素;(2)两次滑跑的稳定性是最终决胜的关键性因素,珍妮沃夫两次滑跑成绩稳定性优于李相花;(3)两名运动员保持高速滑行的距离较长,且全程滑跑速度平稳无过大波动起伏;(4)虽然在个别环节速度节奏存在差异,但两名运动员全程速度曲线的总体趋势较一致,表明优秀运动员的速度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性;(5)"一拼到底"的滑跑策略可能不是一种最佳选择,适当控制进弯道速度和出弯道后稍作调整再进行直道加速,可能更有利于创造优异成绩。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优秀速滑运动员500m全程速度节奏问题,以个案研究法对2008年荷兰短距离世锦赛我国两名优秀男子运动员比赛数据进行了量化分析,结果表明:(1)于凤桐滑跑内道时速度节奏控制较为合理,第一弯道和第二弯道滑跑充分利用弯道提供的有利条件实现了加速,但滑跑外道时在两个弯道表现较差。安伟江外道滑跑除第三直道降速较为明显外,其它段落滑跑较为合理,但内道滑跑时第一弯道未能实现应有加速,影响了整个全程的速度节奏分配;(2)最大速度能力、速度耐力和两次滑跑的稳定性对获取优异运动成绩起决定性作用,从本次比赛两次滑跑来看两名运动员稳定性较差;(3)弯道是节奏控制的关键区域,运动员应适当控制入弯道和出弯道速度节奏,充分利用弯道的力学优势合理加速。当速度节奏控制符合场地力学原理时运动成绩一般表现较好,反之较差。  相似文献   

5.
李宇航 《辽宁体育科技》2004,26(4):45-45,47
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优秀女子运动员500m速滑的时间特征及时间分配与成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影响女子速滑500m成绩的主要因素为0至100m直道的成绩和第2个弯道技术动作的成绩。因此,训练中重点加强运动员起速与加速技术和高速滑跑中的弯道技术是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对世界优秀速滑运动员的起跑技术进行生物力学研究,从而对我国优秀运动员的起跑技术进行动作技术诊断。以参加2012~2013赛季国际滑联速滑世界杯(哈尔滨站)500 m比赛的10名世界级女子速滑优秀运动员起跑技术为研究对象,其中包括我国优秀速滑运动员于静、王北星、张虹。所选运动员中欧美选手占了4名,亚洲选手占了6名,基本上代表了当今世界女子短距离速滑项目最高的水平。采用2台Panasonic数码摄像机,在比赛现场对运动员完成的起跑技术按照三维DLT法的要求进行拍摄,比赛结束后,采用三维空间框架进行标定。运用英国产Quintic Biomechanics视频解析软件,对所拍摄的运动图像进行数字化处理,截断频率为8 Hz。研究结果表明,与身高相近的亚洲选手相比,我国运动员起跑时重心高度相对偏高,亚洲选手的髋关节角度与膝关节角度值较欧美选手普遍偏低。我国三名优秀运动员身体重心垂直速度和水平速度都处于一个较低的位置,运动员起动阶段的动作效果并不佳。结论 :在预备姿势阶段,亚洲选手重心高度普遍较低,但躯干角度较欧美选手大;起动阶段,运动员技术特点是成绩较好的选手起动时间通常相对较短,爆发式蹬冰效果明显,起动时身体前倾角度都有了显著性增大;在疾跑加速阶段,运动员通过高步频来快速启动,而不是利用步长的优势。  相似文献   

7.
速滑     
G862.119 王曼利500m速滑弯道技术分析:Analysis of Wang Manli's technique of 500m apeed skating in curved path[刊,中,A]/金睿,李宇航,桑蔚强(东北师范大学体 育学院)//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4,20(1).-37,40图 4参2(SJ) 速滑//500米//弯道滑行//技术分析//王曼利 从弯道滑行姿势的角度,对我国女子速滑运动员王 曼利在第十届全国冬季运动会500m比赛中所表现了的 弯道滑跑技术进行了分析,指出了王曼利速滑500m的 弯道滑跑技术特点和存在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8.
我国女子速滑项目在2014年索契冬奥会为我国获得了首枚金牌,近年来我国女子运动员张虹、于静分别在世界大赛上取得好成绩,在短距离项目上我国女子速滑运动员已经具备了相当的实力.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专家咨询法,针对我国女子速滑运动员在备战平昌冬奥会训练方面上的特征进行分析,并分别从技术、体能和心理等方面指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为我国运动员在平昌冬奥会上继续取得好成绩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通过速滑短距离项目比赛全程速度稳定性与全程各区段速度差分析,指出弯道滑跑速度的加速性质。通过入弯道与出弯道速度对比分析、内弯道与外弯道速度对比分析、第1弯道与第2弯道速度对比分析,进一步认识弯道速度的动态变化特征,为深入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基础性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国内外优秀女子速滑短距离技战术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此研究是《我国速滑短距离项目技战术攻关研究》的学术总结。由于在研究期间出现了对速滑技术具有重大影响和促进作用的新型冰刀,致使该课题完全改变了原来研究方案,重新将研究工作分成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97年10~12月,该阶段为中国选手使用传统冰刀阶段,发现我国优秀女短选手分别在起跑技术、膝关节蹲屈角度和平刃滑行能力等方面存在不足;第二阶段为1998年1~3月,研究发现,我国选手在应用新冰刀能力方面较冬奥会前8名选手有明显差距,并对中国选手使用传统冰刀技术环节和中外选手使用新冰刀参赛500m比赛的一些技术环节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我国选手在主要技术环节上存在着一些弱点,提出了改进速滑短距离滑跑技术的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1.
我国速度滑冰1000 m项目不能取得好成绩是多年来困扰教练员的一个难题,我国速度滑冰1000 m项目水平落后的根本症结是速度耐力水平低。要想提高这一项目的成绩,必须找出问题的原因。分析了我国速滑短距离专项负荷训练特点和影响速度耐力水平的训练基础、训练负荷比例、弯道技术、力量训练、肌群训练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指出速度滑冰是一项对技术要求很强的体能类的竞技项目,认为正确理解速度滑冰项目的特点规律,解决好有氧训练、无氧训练和混养训练三者的关系,准确掌握生化指标与3种训练比例的关系,是提高速度耐力水平的关键,并给出了3种训练的合理比例。  相似文献   

12.
承受大赛压力的能力问题已严重影响着我国速滑运动员临场技术水平的正常发挥。温哥华冬奥会日趋临近,中国速度滑冰实现金牌零的突破的愿望越来越强烈,速滑运动员的压力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加。阐述了速滑运动员的压力表现、成因、调节特点、调节的原则和方法,认为与普通的压力调节不同,速滑运动员的压力调节必须适时地加压和减压,从进行外部施压和提高速滑运动员的内在抗压能力等多方面论述了速度滑冰运动员抗压力能力的培养,以期对速滑运动员积极备战温哥华冬奥会和速滑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第21届冬奥会我国速度滑冰成绩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第21届冬奥会上我国有14名速度滑冰运动员参加了7个项目的比赛,仅收获1枚女子500m铜牌,其他参赛项目成绩平平,与上一届冬奥会相比没有取得突破,遗憾收官。综述了第21届冬奥会速度滑冰的成绩,理性分析了我国速度滑冰运动员在第21届冬奥会上的表现,男、女短距离项目的得与失,女子长距离、男子速滑项目落后的局面;展望我国速度滑冰项目未来发展,提出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建立速度滑冰项目长期发展的战略布局,建立速度滑冰后备人才的长效培养机制,提高教练员、运动员综合素质等发展思路,为谋划更好地完成下一个备战周期的重要任务和在第22届索契冬奥会上实现速滑项目金牌零的突破而努力。  相似文献   

14.
速度滑冰终点直道切线犯规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速度滑冰终点直道切线犯规是新的竞赛规则实施下运动员犯规最主要的类别,应引起教练员、运动员的高度重视。通过文献资料、观察、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参加2010~2011年全国速度滑冰联赛第1站、第2站运动员的犯规情况进行研究,发现终点直道切线犯规数量最多,终点直道段0~20 m、21~40 m段落是切线犯规最易发生的区域,男子多于女子等特征。对终点直道切线犯规特征进行分析、归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以期运动员在最短的时间内学习、掌握、运用新的竞赛规则,最终实现终点直道切线零犯规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我国女子速度滑冰1 000 m比赛后程降速是制约其运动成绩提高的重要因素。运用现场录像与计时方法、文献资料法和问卷调查法,对我国女子速度滑冰1 000 m项目的运动员后程降速主要原因进行调查、分析。认为教练员的训练理论知识水平,训练过程的科学化监控程度,运动员的体能,比赛的技战术能力和心理素质是运动员比赛中后程降速的主要原因。提出提高教练员执教水平,加强运动员综合素质,科学监控训练过程与进行针对性的体能训练,丰富和完善对我国女子速度滑冰的理论研究等建议与对策,提高女子速滑运动水平。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我国速度滑冰500 m项目近年来参加国际大赛的成绩和选手实力进行分析,认为女子500 m项目具备冲金实力,男子500 m具备夺牌实力,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挖掘,提出技术与体能、前100m训练、弯道贴线滑技术、调整赛前比赛频度和强度、服装技术与冰刀结构技术的保障及对冬奥会场地气候环境适应、减轻心理压力等问题,是中国速滑短距离运动员备战2014年索契冬奥会重视和需要投入主要精力解决的重大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阐述了实现金牌突破的相关战略与措施,为备战训练参赛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2011年亚冬会前中韩两国速度滑冰实力对比与训练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中、韩两国联赛参赛运动员与比赛成绩的分析,为中国速度滑冰国家队进行针对性训练和比赛安排以及研究韩国速度滑冰工作者提供借鉴与参考。两国的联赛成绩表明,女子运动员的比赛成绩中国优于韩国,男子运动员的比赛成绩韩国优于中国;韩国速度滑冰队伍建设出现新的动向,韩国更多的短道速滑运动员转投到速滑比赛中。认为我国以年度训练周期指导运动员训练的模式,制约了运动员在奥运会、亚运会这类4年为一届的赛事上取得优异的成绩,提出借鉴速度滑冰、短道速滑和速度轮滑国家队整合式的训练模式,主动寻求新的组织形式,进行训练创新。  相似文献   

18.
速度滑冰、短道速滑项目的发展对运动员所具备的各项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多年的少儿速滑、短道速滑运动员科学选材测试工作实践,为选拔优秀后备人才提供了大量参考依据。论述了少儿速滑、短道速滑运动员选材的重要性、选材的步骤和方法、选材的原则,分析了选材测试的形态、机能、素质、心理、技术等各项选材指标的测试结果,并进行了选材测试结果的评价与分析,及时发现和总结测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问题的对策,旨在探索科学选材的规律和方法。经试训预测判断选拔的队员是否真正适合速滑、短道速滑运动,经科学选材推荐的一些尖子运动员在各级教练指导下,陆续取得好成绩。  相似文献   

19.
速度滑冰集体滑比赛中,战术应用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比赛成绩的好坏,研究速度滑冰集体滑项目战术的运用对提高我国速度滑冰集体滑运动水平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齐齐哈尔速滑队3名队员在2008~2012年参加的速度滑冰集体滑比赛进行实例分析,归纳出速度滑冰集体滑比赛中起跑、领滑、尾随、换人、弯道换人和终点冲刺等情况下战术运用的特点;并总结出间歇训练法、重复训练法和持续训练法等战术训练的方法,为我国速度滑冰集体滑项目在2014年索契冬奥会创造辉煌成绩提供理论保障。  相似文献   

20.
在速度滑冰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弯道技术已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环节。通过对短道弯道技术与速度滑冰弯道技术特点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我国速度滑冰运动员采用短道训练后,对其弯道技术的提高和专项能力的促进具有积极的影响。结果表明:短道技术训练可降低速滑运动员滑跑姿势,弯道滑跑时身体倾倒角度增大,从而形成更为稳定的弯道支撑,专项肌群和专项能力获得提高。为改进速度滑冰弯道技术和提高运动员专项能力及竞技能力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