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考察政府补贴对于新能源汽车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以153家2015—2018年连续4年在财务报告中披露财政补贴与研发投入的新能源汽车企业为研究对象,搜集面板数据运用实证分析法加以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财政补贴促进新能源汽车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一定程度上也带动发明专利产出,且补贴政策的实际效果会受企业特征因素影响,在研发投入方面的效果未达到预期.为优化补贴政策、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提出完善补贴审核机制、合理开展补贴退坡程序、推动补贴信息公开化等建议.  相似文献   

2.
以2001-2019年沪深两股89家车企面板数据为样本,考察了新能源补贴、研发支出与企业资产收益率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发现:研发支出是财政补贴对企业资产收益率产生影响的中介因素,财政补贴会激励企业研发支出,但从现有样本来看研发支出对汽车企业资产收益率有负向影响;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财政补贴对企业研发支出的激励作用在新能源车企和传统车企中并无差异,但新能源车企研发支出的增加对其资产收益率的抑制作用更大;环境规制会强化“政府补贴—企业资产收益率”及“政府补贴—研发支出”两段路径的作用效果,且在环境规制约束下,补贴政策给传统汽车企业带来的研发激励效应高于新能源车企。  相似文献   

3.
正2016年,新能源汽车持续高速增长,相关政策法规层出不穷。《关于"十三五"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奖励政策及加强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通知(征求意见稿)》明确提出新能源汽车的推广进度,并对完成推广的地区给予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进行财政补贴,2016年最高补贴1.2亿。随着新能源车辆推广数量的增加,最高补贴金额今后每年增加  相似文献   

4.
为了保护城市环境,调整能源利用结构,新能源汽车业得到了政府的政策支持。地方政府在具体执行时利用财政补贴政策,制造了新能源汽车进入本地区的门槛。运用数理分析模型可以发现,地方政府对新能源汽车实施补贴,是一种具有地方保护色彩的歧视性政策,制造了行业垄断,并形成了租金,改变了不同地区新能源汽车企业竞争的比较优势,厂商和消费者之间的剩余分配也发生了变化,扭曲了资源的配置。真正鼓励新能源汽车的健康发展,需要重新平衡政府间的利益,厘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建立国内贸易审查机构以限制地方保护行为。  相似文献   

5.
本文将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区分为“补贴型”与“非补贴型”政策两类,并将新能源车企创新偏好区分为“实质性”创新和“策略性”创新,选取2010—2018年期间新能源汽车上市企业的数据构建回归模型,分析了两类产业政策对于新能源车企两类创新偏好的影响及其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差异性,以及新能源车企的政治关联在其中可能存在的调节性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补贴型”政策对于新能源车企创新偏好的促进作用呈现出先增后降的趋势,并且更容易引发企业的“策略性”创新偏好;“非补贴型”政策对于新能源车企创新偏好的促进作用呈现逐步增强趋势,并且对于“实质性”创新偏好的影响更大。进一步分析发现:政治关联在“补贴型”政策对新能源车企“策略性”创新偏好的影响中存在着正向调节作用,在“非补贴型”政策对新能源车企“实质性”创新偏好的影响中存在着负向调节作用。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要更好地促进新能源车企的“实质性”创新,就必须改变目前“补贴型”政策“一刀切”的行政化安排模式,要进一步丰富“非补贴型”政策的内容,并加大“非补贴型”政策实施力度,同时要把握好企业政治关联在产业政策促进高水平创新中的调节性作用。本文丰富了“非补贴型”政策与企业创...  相似文献   

6.
新能源汽车财政补贴对于厂商研发积极性的实际激励效果一直令人感到困惑。在考虑新能源汽车制造商存在异质性的基础上,将制造商战略决策层面的异质性因素引入到财政补贴对研发投入的关系分析中,应用新能源汽车上市公司微观层面数据开展了门限面板数据模型分析。结果表明,新能源汽车财政补贴力度总体较大,但是制造商研发投入强度相对较小,适度的财政补贴对于制造商研发投入表现为激励效应,超过一定额度则表现为挤出效应。较高的高管持股比例、股权集中度和独立董事比重等战略决策层要素对于有效发挥财政补贴在研发投入中激励效应有着十分显著的影响。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现阶段,财政补贴对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意义重大,但是必须要将财政补贴力度退坡到"适度区间",要实施对不同制造商的差异化财政补贴方案,对高管持股比例高、股权集中度高、独立董事人数较多的制造商适度倾斜,以进一步充分发挥财政补贴对于新能源汽车制造商研发创新的激励效应。  相似文献   

7.
正2016年上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翻番。随着人们环保意识提高和产品多元化趋势,分析人士认为,我国新能源车从政策刺激开始向政策和个人需求双重驱动转变,但购车补贴退坡、电动汽车电池续航能力较差、充电设施建设不足等新老问题依然制约行业大踏步发展。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两旺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16年上半  相似文献   

8.
《软科学》2018,(2)
建立政府和企业间的演化博弈模型,分析双方的演化稳定策略,并模拟在补贴退坡、检查频率、骗补处罚力度及其他因素变化时,政府和企业的行为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在四种不同情境下,车企最终都会选择生产新能源汽车,政府的最终选择由补贴过程中检查频率的高低所决定,较低的检查频率可能会使政府退出补贴政策。政府应根据新能源汽车市场实际表现设定合理的补贴水平以及补贴退坡速度,并在补贴的同时设立专业的检查小组,采取积极的监管措施,及时发现骗补企业并处以较高的罚金,以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政企双方应重视其他隐性因素对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9.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解读及对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海彦 《科技管理研究》2012,32(10):29-32,41
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为研究出发点,详细梳理了党中央在各个时期出台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剖析了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的导向和连续性,以此提出我国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制约因素,进而认为核心技术的突破、制定行业统一标准、完善融资渠道等措施是新能源汽车未来发展的方向,也可为汽车企业制定战略决策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0.
邵留国  王子杨  蓝婷婷 《资源科学》2022,44(7):1316-1330
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对解决环境和能源困境至关重要,但产业震荡可能会阻碍其健康发展。本文从产业链上下游的角度研究产业震荡的原因和形成机制,并基于系统动力学建模方法,构建了“锂离子电池-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模型,通过情景模拟分析了产业震荡的形成机制和各政策因素对产业震荡的减弱效果。结果表明:①新能源汽车产业将发生3次产业震荡,分别在2022年、2026—2029年以及2030—2031年,产业发展中期发生的震荡持续时间最长且最剧烈,在产业发展成熟后,震荡将逐渐减弱;②补贴、技术创新、资本投资规模、市场准入规模等政策因素是造成新能源汽车产业发生产业震荡的重要原因。补贴、技术创新、资本投资规模通过控制新能源汽车的产能和价格间接控制新能源汽车的供给,进而引发产业震荡。市场准入规模对新能源汽车的供给产生直接影响,使其发生产业震荡;③对政策因素进行调整可以缓解产业震荡,但在不同时期内各因素的缓解效果不尽相同。因此,本文认为,缓解产业震荡可以通过调整补贴、技术创新、资本投资规模和市场准入规模等方式进行综合调控。  相似文献   

11.
我国新能源汽车研发补贴的博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尝试建立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博弈模型,分析新能源汽车发展过程中政府与企业就补贴问题而进行的博弈。研究结果显示:新能源汽车发展水平不同的企业在获取补贴过程中采取的策略不一样;在实际博弈过程中信息的不对称增加了企业策略性获取补贴的动机,对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针对研究结果为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的制定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熊勇清  刘徽 《科研管理》2022,43(9):83-90
在新能源汽车“补贴型”政策逐步“退坡”的背景下,有效发挥“非补贴型”政策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选择中国目前实施的“路权优先”和“充电保障”两项主要“非补贴型”政策,以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城市为例,应用双重差分模型从时间和区域两个维度分析了两项“非补贴型”政策作用的差异性。结果表明:从时间维度来看,新能源汽车“非补贴型”政策作用虽然稍低于“补贴型”政策,但是十分显著并呈现持续上升趋势,新能源汽车“非补贴型”政策可以成为“补贴退坡”后市场持续发展的重要政策支撑,其中,“路权优先”政策作用的增幅相对更大;从区域维度来看,“充电保障”政策作用的区域差异不明显,“路权优先”政策作用则存在比较明显的区域差异性,城市的交通承载压力越高,“路权优先”政策作用越强。在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的情形下,应在快速推进充电桩等基础设施布局的同时,加大新能源汽车“路权优先”政策实施的力度,同时,要根据交通承载压力的区域差异性,因地制宜地实施差异化的“非补贴型”政策。  相似文献   

13.
"政府采购"和"消费补贴"是新能源汽车公共需求激励和私人需求激励的两个着力点,实现政府补贴在公共需求激励和私人需求激励中的合理配置,这是新能源汽车消费促进政策实施中亟待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将"政府采购"和"消费补贴"纳入新能源汽车制造商的生产函数,应用倾向得分匹配法从微观层面分析了消费促进政策对于新能源汽车制造商的激励效果及差异性。结果表明,"政府采购"相较于"消费补贴"在激励制造商生产经营的过程中更为有效,制造商能否获得政策扶持存在内生性并有可能被低估,新能源汽车消费促进政策对于制造商生产经营的激励效应主要表现在"资金"和"人力资本"要素投入的增加。"政府采购"应作为现阶段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实施的重点,新能源汽车制造商应把握政策扶植所带来的发展契机,持续扩大资金和人力资本等生产要素的投入。  相似文献   

14.
针对不同补贴政策下运营商的决策与不同充电设施建设水平下政策实施的策略问题,文章构建基准模式、投资补贴模式、运营补贴模式和复合补贴模式等四种政策情境,分析比较不同政策情境下运营商定价及补贴策略,结果表明:①充电价格随着运营补贴的强度提升而下降,电动汽车的市场渗透率提升,充电运营商收益增加;②政策性因素、市场性因素、成本性因素和时间性因素对价格、需求和收益具有直接和交叉影响。③当充电设施建设水平小于0.5时,运营补贴更能刺激新能源汽车的扩散。当充电设施建设水平大于0.5时,可适时退出补贴政策。  相似文献   

15.
为了进一步优化和改善政府补贴效果,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的发展,本文针对新能源汽车制造商和零售商组成的二级供应链,引入产品回收、节能减排、市场竞争等因素,建立了消费补贴与技术补贴模型,研究供应链最优定价策略与最优补贴水平,分析了成本、单位减排率、回收价格等因素对最优批发价、最优零售价和最优补贴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提高消费补贴与技术补贴水平有利于降低制造商生产和研发成本,扩大国内外市场规模,提高新能源汽车回收价格;当制造商生产成本大于某门槛值时,政府可以控制技术补贴水平来提高新能源汽车单位减排率。  相似文献   

16.
熊勇清  熊祯  吴敬静 《科学学研究》2022,40(7):1181-1191
在中国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的背景下,加大“非补贴型”政策的实施力度,对于减少“补贴依赖症”并且有效激励新能源车企的研发投入十分必要。本研究以中国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企业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在考虑新能源车企政治关联差异的基础上,应用面板向量自回归(PVAR)模型从显著性、敏捷性两个维度比较了生产和消费环节“非补贴型”政策对新能源车企研发投入的作用变化,分析两环节“非补贴型”政策孰优孰劣。结果表明:“生产”环节非补贴型政策对新能源车企研发投入促进的显著性相对更高、敏捷性相对更强,能更大程度、更加迅速地促进车企研发投入的增加。新能源车企政治关联的差异性对生产和消费环节“非补贴型”政策实施效果存在影响,对于政治关联较低的车企,“生产”环节政策对研发投入的促进作用相对更理想;对于政治关联较高的车企,“消费”环节政策对研发投入的促进作用相对更理想。中国新能源汽车“非补贴型”政策未来的政策制定重点应向“生产”环节政策倾斜,倒逼车企加大研发投入,同时要进一步明确政府和市场之间的权利边界,加强对新能源车企通过政治关联“寻租”并获取资源的策略性行为的监管力度。  相似文献   

17.
王火根  饶盼 《资源科学》2016,38(3):428-438
为了促进能源技术在农村的发展和应用,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能源技术扶持政策,究竟哪些政策更受农户的欢迎,需要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基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1 113户农户数据,研究从描述能源技术政策优先序分析到利用聚类分析方法对该区域的农户应用能源技术扶持政策需求偏好进行分层聚类,通过建立计数模型来分析农户对政策需求量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描述分析上的优先序排列在第一次位上,出现次数最多的是资金补助使用新能源的家庭,为300次;其次为对购买的新能源设备实行优惠和购买节能家电,节能灯具补贴,分别为284和197次;出现次数最少的政策是提供售后服务,出现17次.在这11项政策中,继续对农户实行节能家电,节能灯具补贴或进行资金补助或购买优惠政策是农户最受欢迎的.年龄离差,家庭能源消费支出,木柴是否容易获得以及生活方式类型是影响农户对能源技术扶持政策需求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8.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能源的支撑。面对常规能源短缺、环境问题凸显的新情况,发展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成为我国当前以及未来能源战略的不二之选。文章回顾了世界及中国新能源的发展态势,分析了我国新能源发展面临的种种制约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为加快绿色交通发展与促进新能源汽车市场推广,引入前景理论与演化博弈论耦合,构建新能源汽车推广政策三方演化博弈模型,根据模型的复制动态方程分析政府、汽车企业、消费者的策略选择演化及其影响因素,并通过Matlab软件进行数值仿真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政府、汽车企业及消费者的决策行为会受到另外两者的决策影响;现金补贴政策能够促进汽车企业及消费者选择新能源汽车,但补贴过低达不到预期效果;部分限制燃油汽车政策能够增加消费者使用燃油汽车感知成本,同时增加新基建的投入能够提高使用新能源汽车感知收益,有助于策略组合朝理想状态演化。  相似文献   

20.
财政补贴能够有效推进技术进步,但到一定时段应及时退出,代之以新的政策设计,不然会产生挤出效应,造成创新投入不足。本文把创新网络分为大幅度财政补贴阶段、补贴减少阶段和补贴部分退出后阶段三种情形,采用多智能主体Blanche平台进行仿真实验,对财政补贴退出前后的三类创新网络运行机制进行了仿真,分析了不同动力情形下的网络演化特征。结果表明,从商业模式创新和价值分享体系出发重构的多主体创新网络,以内部自行驱动取代政府外力推动,其绩效高于大幅度财政补贴、补贴减少过程中两个阶段的网络,新机制能够有效推动技术的进步。市场端财政补贴应当适时退出,技术端的财政补贴应该加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