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生态博物馆社区已经具有经济弱势意象的习见性,但是贺州莲塘客家生态博物馆社区并不具有习见的经济弱势特征,而是具有区域性的非经济弱势意象。这种现象对于生态博物馆具有内在意义,它预示着能够更好地保护生态博物馆的传统文化,可以构筑与现代主流社会的和谐共存。  相似文献   

2.
矛盾的“文本”——梭戛生态博物馆田野考察实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贵州六枝梭戛生态博物馆是中国及亚洲的第一座生态博物馆。本文通过对这一新型博物馆形式的缘起、运作及现状的田野考察,来分析和探讨传统文化的保存和保护问题。我们看到,在对传统文化艺术保护方面,梭戛的经验和矛盾,具有十分普遍的现实意义,值得认真对待和总结。  相似文献   

3.
生态博物馆以社区为基础,以民众参与为核心,以原地保护方式进行原生态状况下的"活态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展示,既能提高旅游产品文化含量,又便于文化的保存和保护。元阳多彩的哈尼族梯田文化和特有的大地艺术景观,具有浓厚的原生态文化味道。所以,建立元阳哈尼族梯田文化生态博物馆,实施"保护性开发,政府主导、学者指导、企业介入,社区参与,开发文化生态旅游产品,实行效益回报"对策,有利于哈尼族梯田文化与旅游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4.
文化生态和区域发展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文化生态可以通过旅游开发带来区域的发展,区域经济的发展可以为大规模的文化生态保护提供物质基础,实现居民的文化自觉。生态博物馆理念下原生民族文化的开发实现了一个良性循环的模式:保护原生文化→实现区域经济发展→更好的保护原生文化。  相似文献   

5.
文化生态和区域发展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文化生态可以通过旅游开发带来区域的发展,区域经济的发展可以为大规模的文化生态保护提供物质基础,实现居民的文化自觉。生态博物馆理念下原生民族文化的开发实现了一个良性循环的模式:保护原生文化→实现区域经济发展→更好地保护原生文化。  相似文献   

6.
国家级“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挂牌。标志着徽州文化保护从此进入了成系列、全生态、全区域保护的新阶段。当前,徽州文化生态的保护与利用发展迅速,表现在广度上:从文物个体-古村落-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深度上:从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精神文化;高度上:从文保单位-文化景点-生态博物馆;时间跨度上:从历史研究-文化生态系统研究-徽州文化的传承发展。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值得警惕的新问题,需要认真思考并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7.
生态博物馆是一种保护文化生态的新理念、新方法.本文通过分析中国东部第一个生态博物馆——安吉生态博物馆,旨在促进其科学、合理、可持续地建设,成为保护当地文化和社会风俗的中流砥柱.  相似文献   

8.
"生态(社区)博物馆"的建设是构建和谐生态文化的积极推动力量。通过建设生态(社区)博物馆,能更好地处理人与自然生态环境以及文化生态之间的关系,促进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促进当地生态文化的发展。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在建设生态(社区)博物馆上具有得天独厚的基础和条件。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国家级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批设、湖北省的相关政策导向等,都为恩施州建设"生态(社区)博物馆"提供了积极有力的保障。在建设生态(社区)博物馆时,应注意处理好各种关系,避免以保护之名,行破坏之实。  相似文献   

9.
关于桂东北多族群区域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桂东北地区是古代中原沟通岭南与海陆丝绸之路的一条重要通道,是古代中原文化与岭南百越文化交汇融合的重要地区.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这里生活着汉、瑶、壮、苗、侗等18个民族的20多个族群.各族群操不同的语言,拥有不同的生活习俗和信仰崇拜,构成不同的文化特征,是一个天然语言生态博物馆和独具特色的多族群生态博物馆.该地区的新农村文化建设应立足族群文化特色与优势,加大投入,加强引导,努力建设多族群和谐文化家园.  相似文献   

10.
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拥有将博物馆想要展示和传达的某个文化信息带到博物馆之外的意义和使命。但长期以来我国很多博物馆的文化纪念品往往给人以缺乏特色、种类单调、做工不精、性价比低的印象,同时许多博物馆在日常经营中也容易忽视衍生纪念品的潜在价值,对开发文化创意产品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本文对国外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进行分析,进而抛砖引玉,对我国博物馆如何开发文化创意产品提出借鉴建议。  相似文献   

11.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质。翻译是跨文化、跨语言的对话性活动;文化的根本特点是差异性和异质性。作为翻译策略,归化和异化在翻译实践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在处理文化问题特别是异质问题时意义非凡。本文以文化异质为参照点,阐述归化和异化策略。  相似文献   

12.
川渝文化合作,同源共荣、异质互补是其逻辑起点。同源与异质,是一种客观存在,其原因在社会地理的分分合合和自然地理的各具特点。同源与异质,其文化区域的认定,当以成都和重庆主城区为辐射中心。异质互补的价值目标,应该有长远与近期、显性与隐性的认定和确立。促进经济发展,只是其现实目标,更为重要的应着眼于根本的文化建设,以实现经济的和文化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跨文化学作为研究本文化与异文化间相互接触的规律的学问,需要将文化异忧作为动力性要素加以考虑。文化异忧是伴随文化共同性好尚达于绝境时生起的对文化异质性的深度忧虑,包含异质性因素、本文化与异文化间差异、本文化内部正统文化转化为反面等层面。跨文化学的文化异忧可以简括为若干定律:忧异律,是指对文化异质性因素的忧虑已成为主体规范之一;忧己律,是对文化异质性因素的忧虑终究会被主体自觉地内化为对自身的身心状况的调养;先忧律,是个体将有关文化异质性因素的忧虑以及对自我修为的忧虑都置于优先地位,并且置于全天下之先;忧奇律,是对于文化异质性中的奇特因素的忧虑,包括对同一文化内和对异文化中的奇特因素的忧虑。文化异忧已经产生众多的中外文学艺术文本。主动地将各种异文化要素转化为积极的变革力量,是本文化通向文化复兴目标的智慧之道。  相似文献   

14.
This study explores connections between the organisational culture and values of academic units in Australian universities and their efforts to adapt to external environmental pressures. It integrates empirical findings from case studies with theories of organisational culture and values and adaptation. It identifies seven dimensions of academic unit’s organisational culture and values that influenced how case study academic units adapted. Then patterns of heterogeneity and homogeneity within these dimensions are noted and their associations with different modes of adaptation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5.
韦努蒂的异化翻译理论的主要观点是认为应保留外国文本的“异”,抑制民族中心主义对原文的篡改,突出译者的地位和创造性。翻译的异质性根源于语言的异质性,对翻译异质性的探讨实际上就是在研究翻译的本质。中国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自己的看法,极大地拓宽了翻译的研究范围,丰富了翻译理论研究的成果,同时也表明翻译的异质性研究在翻译理论研究中的核心地位和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皖江文化是指拥有皖文化的传统遗存和近代特色的长江安徽段流域文化,所谓"皖文化",是指特色比较鲜明的安庆一带地方文化主色调.作为区域文化,宋之前是皖江文化的涵养期,宋元明清是它的生长期,近代以来是它的转型期,今后是它的创新期.对皖江文化的研究,应该注意处理好它和长江全流域文化的关系,文化的同质性和异质性的关系,文化的传统性与现代性的关系,以及精神文化研究和物质文化研究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文章首先指出翻译存异伦理重视保留原语文化的异质性,然后探讨分析理雅各基督教义之"仁",韦利普适阐释之"仁"和安乐哲比较哲学之"仁",提出翻译特有内涵意义的儒家概念词应该运用异化策略,促进译语文化的提升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毛姆身处的时代正是英国文化遭受多元文化冲击的时代.在这种时代背景下,由于冲击性人格的出现,传统叙事同时也遭受到净击。毛姆没有进行创新的自觉,但是在这种新的环境下,他的叙事在不自觉当中,展现出现代小说的因素。比如说,多元视角对话,叙事拼贴等。我们有理由相信,欧洲现代小说的出现,不仅仅是欧洲文明独自发展的成果。  相似文献   

19.
张海燕 《海外英语》2015,(9):196-198
Abstract:Recent years witness the great concerns and anxieties from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researchers upon the issue of media globalization and culture identity,or rather homogenization and heterogeneity.There,however,exists a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media globalization and culture identity,rather than a contradictive one.Media globalization can effectively represent audience’s culture identity in its process of localization.In sense of culture,reasons to media localization and measures to achieve localization will be discussed from the commercial,social and practical perspectives.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